回覆列表
  • 1 # 你在哈哈圖

    “四大皆空” 對“四大皆空”的解釋常見的有:1、“佛教用語,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虛的。”(《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5月增補本)2、“指宇宙間的一切,包括人身在內都是虛幻的。(《漢語成語大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版)”3、“謂世間萬事皆虛,並不存在。”(《成語俗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年1月版)4、“佛教用語。泛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虛的。是虛無主義的反映。”(《漢語成語分類詞典》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年8月版)筆者認為,這些解釋均曲解了佛法“緣起性空”的本義,容易誤導人們把“四大皆空”當作絕對的虛無,以至於有人把其作為及時行樂或消極處世的藉口和依據,鑑此,本文特作如下解釋。 佛教主張世界萬物與人之身體皆由地、水、火、風之四大和合而成。“四”是指地、水、火、風四物,也指堅、溼、暖、動四性。稱之為“大”,是因為它普遍存在於任何物體中,也就是說,“四大”是每個物體自身所固有的物性,而不是單指自然界的大地、河流、日光、風力。就人的身體而言,皮肉筋骨屬“地大”,汗血津液屬“水大”,體溫暖氣屬“火大”,呼吸運動屬“風大”。物質(佛法稱為色)由“四大”構成的觀念,反映了古代印度人對物質世界構成的基本認識,是人類對宇宙本體初期探索的結果,屬於一種樸素的唯物論思想,這樣的觀念和中國古代“五行”(金、木、水、火、土)學說相近似。佛教產生後,沿用了古印度固有的思想並加以深化,提出了“四大皆空”的思想。 “空”是佛法中一個最根本的哲學概念,深妙難解。過去和現在有許多人對之產生誤解,有的把“空”和“有”看作對立的兩個方面,在現實世介面前墜入常見;有的把“空”當作空洞無物,墜入虛無主義的斷見。要理解“空”字,先要知道這個字的來源,佛經是從梵文譯來的,“空”字也由之而來。在梵文裡,Sungata(音:舜若多)的含義是 “性空”,玄奘法師簡譯為“空”。下面摘錄一段澹思先生《論空即是色》的文章的一段,他把這個空字的來源和意義說得很清楚: “空、在梵文裡叫做 Sunyata(音:舜若多),事實上, Sunyata 一語,不能簡稱為‘空’,而應稱為‘空性’。ta在此是一個接尾詞,Sunya是一個語根。當然我們可以把Sunya叫做空,但在‘色即是空’這句話裡的‘空’,原文並不是Sunya而是,Sunyata。有此一接尾的ta字,在梵文裡與只是Sunya一字,那就大有區別了。ta的意思有性質、實在、形態等義。空與空性是有著不同的意義的。……” 這段文字,把空與空性分析得很清楚。事實上,在筆者已找到的《心經》的七種譯本中,般若共利言譯作“五蘊性空”,而不是五蘊皆空;法月和知慧輪及施護都譯作“五蘊自性皆空”;法成譯作“照見五蘊體性,悉皆是空”。在藏譯梵文字中有“一切法皆性空”之句。可見這裡的“空”應該按“性空”之意來理解,“空”是“性空”的省略字。千餘年來,深入民間,傳佈最廣的,是玄奘的譯本,他譯的是“五蘊皆空”。當然,他這樣譯,一定有他的見解,當時也不會引起誤解,而且當時對“空”字的解釋也相當清楚,只是後來由於時代的變遷,語言文字的意思也隨之改變,於是有人就依文解意,只就字的表面意思來理解,以致千載以來,引起了不少誤解。 [題名]:四大皆空 [拼音]:sì dà jiē kōng [解釋]:四大:古印度稱地、水、火風為“四大”。佛教用語。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虛的。是一種消極思想。 [例句]:胞胎渾沌,~,沒甚姓名。 ★清・陳忱《水滸後傳》第三十一回 [來源]:《四十二章經》二十:“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 六根: 六根,是指生理學的全部範圍。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論者,也不是唯心論者,更不是唯神論者,乃是主張因緣和合的緣生論者。所以,佛教看一個人的構成,是從心理、生理、物理的三方面來分析的。上面所說的六根是屬於生理學,加上六塵的物理學及六識的心理學,便是一個人的總和,六根、六塵、六識的形成,稱為十八界,十八界的三大類,構成鼎足之勢,相互為用,缺了一類,其他的二類也就不能存在。因為六塵與六識要靠六根的媒介才有作用,六塵與六根要靠六識的判別才有價值,六根與六識要有六塵的反映才有功效。 如果要下一個比喻,那麼,六根是鏡子,六塵是被鏡子所照的影像,六識是判別鏡中所照影像的人。 甚麼是六根六塵和六識呢?說起來,很簡單,那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從心理與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說,稱為六根,也就是生理學上的神經官能。眼有視神經,耳有聽神經,鼻有嗅神經,舌有味神經,身有感觸神經,意有腦神經,這些都是心與物的媒介的根本,所以稱為六根。 從六根所接觸的物件上說,稱為六塵,也就是物理學上的各類物質。眼根所見的顏色和形色,耳根所聽的聲音,鼻根所嗅的香臭,舌根所嘗的味道,身根所觸的粗細冷熱與溼滑等,意根思想的稱為‘法’――漪指的極微極遠的無從捉摸的東西,這些就被稱為六塵。 從六根接觸六塵而產生的判別力與記憶力上說,稱為六識。如果沒有六識而僅有六根與六塵,那就不是活人而是死屍,所以,六識是六根的操縱者,六根是六識用來接觸六塵的工具。 那麼,為什麼要稱為六根清淨呢? 因為六根是六識的工具,作善作惡,固然是出於六識的主張,造成善惡行為的事實,卻是在於六根的作用。人之流轉於生死輪迴的苦海之中,就是由於六根不曾清淨,自從無始以來的一切罪業,均由六根所造,比如眼根貪色、耳根貪聲、鼻根貪香、舌根貪味、身根貪細滑、意根貪樂境;有貪,也必有鎮,貪與鎮,是由無明――煩惱而來,合起來,就是‘貪、鎮、痴’的三毒交加,惡多善少,永無出離生死苦海的日子了。 修持解脫道的工夫,不外戒、定、慧的三學,但是,慧的主要根源是戒與定,所以修持的入門工夫,應從身心的兩方面著手,一是修身,一是修心。把不好的念頭修理掉,稱為修心,修心的主要工夫是禪定;把不好的行為修理掉,稱為修身,所以修身也可稱為修行,修身的主要工夫是持戒,持戒的目的是在守護根門――守衛保護住六根的大門,不讓壞事從六個根門之中溜進我們的心田,以致種下生死流轉的禍苗。 因為,一個凡夫,除了進入禪定的境界而外,就不能沒有妄想,妄想是促成六根造業的導火線,佛教的戒律,就是妄想與六根之間的保險絲或滅火器,在戒律的防衛之下,六根才能漸漸地清淨,一旦到了六根清淨的程度,超凡入聖的境界,也就快要接近了。 所以,一般的凡夫僧尼,只能在戒律的保護下,勉強守住了六根,至於清淨二字,那是談不上的。一般人的觀念,總以為僧尼們只要不犯淫行,不貪非分之財,不介入人我是非,便算是六根清淨了,事實上,凡是貪逐於物境的受用,總是六根不淨,不論是看的、聽的、嗅的、吃的、穿的、玩的、用的,只要有了貪取不捨的情形,就是六根不淨。因為除了男女及錢財等的問題,都不容易覺察出來,淨與不淨,也就很少有人細心地注意它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戴上助聽器會不會摘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