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萌無敵半島嶼南涼

    “賞穿黃馬褂”又有兩種。其中一種時打獵校射時所賜,例如大家在電影裡看到的“金鏢黃三太”即屬此例。在清代咸豐以前,即公元1861年之前,皇帝每年秋天都要到木蘭(今河北省承德市北400裡處,現名“圍場縣”)打獵20天,進行“行圍”。這時,在打獵時射得鹿的,或打獵完畢遇到獻禽的蒙古人,皇帝一般都要“賞給黃馬褂”或其他獎品。

    這種行圍時所得的黃馬褂,一般只允許在行圍時穿,平時不能穿。違者,將以覬覦皇權罪論處。

    另外,在打獵期間往往要比賽射箭,進行“校射”。扈從的漢、滿官吏要求全部參加,射中5箭的(漢官規定射中3箭即可)要予分別獎賞。這時就要看官階高低,官階較高的,一般都可能得到御賜黃馬褂。另外據《清史列傳》記載,得賞賜次數已多的人,這時也可得到御賜黃馬褂。

    上述的兩種均屬於“行圍褂子”,還有一種才是真正的“賞穿黃馬褂”。這種御賜黃馬褂主要用以獎賞有功的高階武將,有時也賜給統兵的文官。凡是得到的,任何認為莊重的時刻都可以穿。但一般說來,這種武功褂子在道光以前較少看到,慈禧執掌政權後則為數甚夥。依蔣良騏《東華錄》裡記載,嘉慶十年二月丙辰,引乾隆四十一年四月諭時,所列賞功的方式還沒有提到黃馬褂。因此,這種黃馬褂應該是咸豐以後才開始盛行的。

    在這種御賜黃馬褂上市以前,清朝統治著籠絡武人的工具,不外“加‘巴圖魯’勇號”、“賞戴花翎”、“封爵”、“賞賜‘世職’”等。這些做法雖使授受者倍感榮耀,但相比御賜黃馬褂,終少一份“親近頓成心腹”感。因此這種黃馬褂一出臺,頓被認為是無上的光榮、聖潔之物。

    依《清史列傳》記載,鎮壓太平軍起義的將領,幾乎很少有沒得過黃馬褂的。但這其中很少有較低官階的人得到。因為即使到這時,“黃馬褂”終究要與“御前侍衛”的其他條件,類如品級、花翎等結合,從來不是孤立的獎品,不可能在不具備其他條件時單獨率先獲得。

    綜上兩類三種黃馬褂因為功用不同,所以清統治者在形式上稍稍加以區別:職任和行圍的褂子用黑色紐絆,賞賜武功的褂子用黃色紐絆(和所賜馬褂同樣顏色)。兩相對比,可見統治者的深意所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才能讓鬍子長得慢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