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度度狼gg
-
2 # 東方1969
臺灣三軍大學戰史室編寫(蔣緯國主編)的《國民革命戰史第三部 抗日御侮》中記載的緬北滇西作戰日軍編制為:第56師團全部(三單位編制),第18師團的第114聯隊,第2師團的第16、29聯隊,第53師團的第119聯隊和搜尋聯隊;再加上附註中寫的後來支援的第2師團的第4聯隊和第49師團的第168聯隊。這些部隊全部滿員的話是接近4萬(約3.8萬),加上後期補充的日軍總兵力估計是5萬左右。
-
3 # 歷史軍魂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的時候,日軍在緬甸的部隊為第15軍,司令官為飯田祥二郎,該軍下轄第18、33、55、56四個師團。日軍正是憑藉這4個師團打敗了中國遠征軍和英緬軍,同時侵佔了中國滇西的領土。
1943年1月15日,日本成立了緬甸方面軍,司令官為河邊正三,挑起盧溝橋事變的正是河邊正三的中國駐屯軍步兵旅團,而他的部下牟田口廉也接替飯田祥二郎擔任第15軍司令官。到了1944年1月,日軍緬甸方面軍的編制有所變化。司令官仍為河邊正三,下轄第28軍和第15軍。第28軍司令官為櫻井省三,下轄第2、54、55三個師團;第15軍司令官仍為牟田口廉也,下轄第15、18、31、33四個師團,另外第56師團和獨立混成第24旅團歸緬甸方面軍直轄。1944年4月,日軍緬甸方面軍又多了一個33軍,司令官本多政村,下轄第53、56師團,獨立混成第24旅團以及第49師團第168聯隊。
緬北和滇西大反攻歷時一年半,中國駐印軍以傷亡2萬多人的代價殲滅日軍4.8萬餘人,滇西的中國遠征軍傷亡6萬餘人擊斃日軍2.1萬餘人,總計殲滅日軍7萬餘人。
-
4 # 使用者1465424935672
日軍共4個師團,轄9個步兵聯隊、8個特種兵聯隊
日軍第2師團
日軍第18師團
日軍第53師團
日軍第56師團
大約兵力15萬人
如果不是英華人口是心非一味撤退,1942年中英聯軍在緬兵力是完全可以打贏戰爭的,入侵緬甸的日本“南方軍”所屬第15軍只有分撥登陸的四個師團,加上配屬部隊不超過10萬人。而第一期中國遠征軍擁有當時最精銳的嫡系第5軍、第6軍、第66軍共10萬人馬,加上兩師英國軍隊(還包括一個裝甲旅),背靠印度補給基地,足以擊破遠道而來日軍。
(第一期中國遠征軍司令羅卓英)
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司令長官羅卓英和副手杜聿明(一度代理司令長官)也是這麼想的,那為什麼說英華人口是心非呢?這與二戰全域性是有關聯的,1942年5月正是北非德軍高歌猛進的時間段,隆美爾的非洲軍團揍的利比亞英軍丟盔棄甲,6月間攻陷託布魯克讓英國首相丘吉爾急得快哭了(此戰後隆美爾封帥),為了守住埃及保衛印度,英軍將中遠東的所有精銳尤其是空中力量大部調往北非前線。
而不那麼重要的緬甸已被英國軍政高層事實上所放棄,可惡的是,英華人卻沒有明說。恰恰是這一時期,中國遠征軍應英軍之邀踏出國門馳援緬甸,杜聿明率部征戰是為了保衛滇緬公路這個抗戰輸血管,而狡猾的英華人卻把中國遠征軍當成了撤往印度的阻擊和殿後部隊,嘴裡一次次答應所謂的聯合“會戰計劃”,腳下卻一刻不停的跑路。
(緬甸方面軍首任司令河邊正三)
於是同古會戰黃了,平版納會戰黃了,密支那會戰黃了,10多萬中英聯軍被不足10萬鬼子追著滿世界逃跑,英華人撤往印度,遠征軍退回國內,期間由於歸路被截斷不得不鑽進野人山,進而損失慘重(杜聿明只剩下4萬多人)。
1942年5月侵入緬甸的日寇第15軍,司令官飯田祥二郎中將,第一期投入作戰的是第55師團和第33師團,戴安瀾將軍第200師在同古抗擊的就是這兩個師團,一對一的話,裝備精良第200師根本不鳥日本人,斃傷了5000多鬼子。問題是“豬隊友”太不給力,當日軍第二期的第18和第56師團到達後,海鷗將軍雙拳難敵四手只能撤退。
(中國遠征軍出國作戰)
日本人就是用這四個師團把中國和英國軍隊完全攆出了緬甸,在追擊中還順勢佔領了怒江以西的雲南領土,即我們常提到的滇西地區。為了防止中英軍隊反攻,日軍大本營不斷增加在緬兵力,從僅有的一個第15軍擴編為“緬甸方面軍”,首任方面軍司令官就是“盧溝橋事變”時的日軍旅團長河邊正三,其時已晉升中將。
1943年3月17日緬甸方面軍編成時,下轄兩個軍七個師團,即櫻井省三中將的第28軍和本多政才中將的第33軍,師團番號是第18師團、第31師團、第33師團、第49師團、第53師團、第54師團和第55師團,總兵力超過20萬人,而第15軍已被調往泰國。
(戰犯木村兵太郎)
其中第28軍負責中、下緬甸的防禦,轄第54、第55兩個師團;第33軍轄第18師團、第49師團和第53師團,負責上緬甸(緬北滇西)的防禦,其它兩個師團由方面軍直轄。1943年10月起,中國遠征軍“駐印軍”(新一軍為主體)和英軍自印度向緬北反攻,而滇西方向的第二期中國遠征軍也在秣馬厲兵,日軍大本營開始向緬甸繼續增兵,並調整了作戰序列。
緬甸方面軍司令官更換為木村兵太郎中將,所屬的第33軍兩個師團(第18、第56師團)置於中緬邊界及滇西方向,負責應對第二期中國遠征軍可能的反攻;第15軍所屬四個師團(第15、第31、第33、第53師團)置於緬北方向,抵抗駐印軍和英軍的反攻。第28軍所屬的兩個師團(第54、第55師團)負責緬南沿海地帶,防止英軍可能的海上登陸,方面軍直轄第2師團和第49師團作為預備隊。
(第二期中國遠征軍司令衛立煌)
此時的緬甸方面軍已經成為“南方軍”兵力最大的一支部隊,擁有十個師團、三個獨立混成旅團共約30萬人馬。因此面對中英聯軍的反攻,自恃兵力雄厚的日本人異想天開採取了“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之戰術,試圖以有力部隊直取印度。
緬甸方面軍以第15軍司令官牟田口廉也中將指揮三個師團(第15、第31、第33)約85000人發起了進攻印度的“英帕爾戰役”,為了彌補第15軍主力的防區空缺,將方面軍預備隊第2師團派往下緬甸增援。
(牟田口廉也)
因此,中國遠征軍之駐印軍(X部隊)和滇西第二期遠征軍部隊(Y部隊)實際面對的日軍是四個師團,即滇西方向的第56師團、中緬邊界的第18師團、緬北的第53師團和增援而來的第2師團,總兵力約10萬人。
從1943年10月到1945年3月期間,兩支中國軍隊共殲滅日軍49000餘人,收復滇西所有國土,同時解放緬北城鎮50餘座,自身也付出了約60000人的傷亡(滇西部隊傷亡較大),最終在中緬邊界的畹町勝利會師。
(日軍在緬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