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儒姐在北京
-
2 # 大道有李
這是個無法回答的問題!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既不能穿越回到古代,也無法從任何史籍資料上去判斷。
我們對歷史建立的所有感知,都來自於第一手或第二手資料。歷史文獻被稱為「第二手史料」,而出土文物則是「第一手史料」。
雖然很多歷史文獻的年代也比較久遠,但在寫作的過程中,往往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而與史實多少有些出入。比如,歷朝歷代的《起居注》應該是忠實記錄皇帝日常言行的皇家記錄。但李世民就曾下令修改過。再比如,史家記錄歷史人物的言行,很多是自己腦補猜測的。比如司馬遷寫項羽和劉邦看到秦始皇儀仗時所說的話,肯定不是司馬遷聽到的,也不太可能是聽到的人轉述給司馬遷的。這就是歷史文獻被叫做「第二手史料」的原因。
而很多歷史文物就是古人當時生活中的日常用品,真實記錄了他們的日常生活。可信度很高,因此是「第一手史料」。像兵馬俑,已經有團隊用人工AI技術對大量的兵馬俑面部進行分析識別,得出每個兵馬俑的長相都與其他不同的結論,以此印證了當時工匠的製造技術。這就是文物在傳遞歷史資訊方面的價值。
那麼,對神話時期和夏朝,並沒有發現當時的文字記錄。而後世對這一時期的記載,比如司馬遷《史記》裡面的《五帝本紀》和《夏本紀》等,不是基於傳說,就是基於想象,均有待考證。司馬遷生活的時代,距離夏朝已經有一千多年快兩千年的距離了,相當於我們距離司馬遷的時代一樣遙遠。雖然司馬遷是史學界公認的信史,但他對那麼久遠的歷史記載的可信度也令人存疑。
《三皇本紀》是由綽號「小司馬」的唐朝人司馬貞補寫的,距離三皇的時代比司馬遷還晚八百年。我們並沒有發現唐朝人掌握了比西漢人更多的古代歷史資料的證據,所以我們只能猜測是唐朝人自己腦補完善了上古歷史。因此,這些後世推斷、杜撰的文字對我們要研究的三皇五帝和夏朝,非但不是有力的工具,可能倒是一陣迷霧。
我們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帶有文字的出土文物,就是帶有金文的青銅器。而二里頭發現的夏朝文物上並沒有發現任何文字元號。所以,從後世撰寫的史料方面,我們無法獲得可信的資訊,而從出土文物方面,更沒有什麼有價值的資訊輔助。所以我說,這個問題無法回答。
回覆列表
夏王朝的統治基本穩定之後,以啟為首的貴族統治者,就肆意奴役和剝削廣大庶民群眾,放縱於“淫湎康樂”的生活。
啟死之後,由子太康繼立,夏王朝內部發生內訌。先有“五子”爭立,接著又有武觀叛亂,廣大庶民群眾就藉此展開了強烈的反抗鬥爭。這就使有窮后羿有機可乘,他“因夏民以代夏政”,一度奪取了夏王室的統治權力。
大禹治水
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
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