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日月星辰8877
-
2 # 紅橘影視
父母陪伴教育:
孩子,雖小,但孩子什麼都知道,或許還不會說,或許只會牙牙學語,或許說簡單的幾句話......只要父母陪伴在孩子身邊,一起散步、一起逛街、一起旅行、一起吃飯、一起讀書等等,就是這些簡單的、平凡的事,孩子都是最開心的。父母帶孩子的天然優勢有:
☆父母的文化層次/學歷水平優勢
☆父母血濃於水的親情優勢
☆父母生活技能優勢
☆父母身體優勢
☆父母交流互動無障礙優勢
父母再苦再累,都要讓孩子待在自己身邊。
懂得孩子需要:
生活中,信心觀察,注意孩子的喜好、愛好,懂得孩子的需要,在交流互動中顯得尤為關鍵。
☆愛的需要:抱抱、親親,摸摸頭、拍怕肩膀等等
☆吃的需要:餓了、渴了、看見某種水果、看見某種食物等等
☆舒適的需要:尿了、拉粑粑了、溼了、髒了、臭了等等
☆好奇心的需要:新鮮景色、新的玩具、新的衣服、新的環境、新的食物、新的遊戲、新的人等等。
☆運動的需要:拍手、抬腿、站立、爬行、走路等等
親子游戲互動:
☆增長知識。
☆鍛鍊技能:身體協調能力、身體肌肉、手眼協調能力等。
☆增進感情。
☆培養合作和團隊意識
☆鍛鍊毅力。
學習互動:
☆讀兒童讀物給孩子聽
☆講故事給孩子聽
☆陪孩子繪畫
☆陪孩子練書法
☆陪孩子參觀博物館/教育基地
☆陪孩子參加科技展覽
☆陪孩子參加比賽
音樂舞蹈互動
☆播放適合兒童的音樂。
☆唱歌給孩子聽
☆和孩子一起共舞
☆陪看音樂劇
☆陪孩子學街舞
☆陪孩子看演唱會
☆陪孩子參加舞蹈、歌唱比賽。
心靈互動:
☆愛的表達
☆愛的行動
☆愉快的談心
☆“朋友間”的理解
☆“朋友間”的支援
和孩子做朋友。
要想擁有良好的親子互動,第一件事:請關上電視。
關掉電視︰「一開啟電視,家庭關係就都不一樣了,」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教育系主任林育瑋強調,很多家庭喜歡在電視機前面消磨時光,彼此卻很少說話或互動。
很早就成為「關機族」的盧蘇偉,板橋地方法院少年保護調查官,長年處理問題青少年,他觀察,現代父母忙得沒時間好好陪孩子,孩子在家靠電視打發時間,不然就往外頭髮展。
關掉電視,盧蘇偉每天晚上在家陪兒子,聽孩子說在學校一整天的事,或陪兒子下棋、打計算機,或泡壺茶坐在兒子書桌旁各看各的書,他要讓孩子知道,「需要我的時候,隨時可找到我。」
1.親子共讀將孩子抱在大腿上,說故事給孩子聽,讓孩子在與父母親密肢體接觸的環境下,逐漸愛上閱讀。或抽空利用孩子睡覺前三十分鐘,講床邊故事。
中國兒童文學學會秘書長孫藝泉每天晚上總愛講半小時故事給兒子聽,最近他念西遊記、三國演義,每晚念個一、二回,八歲的兒子很開心,到了晚上就開始期待,時間一到,自動跳到床上等爸爸。
他兒子才小學二年級,愛玩、愛鬧也愛寫童詩,每天最快樂的時光,就是與爸爸共同從事文學閱讀。
2.親子共同DIY
父母與孩子一起從事建構性的遊戲,或共同組裝、動手完成一項成品(不論是傢俱或玩具),這種「共同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不僅增添親子共同記憶,也建立家人更深的默契與信心。
除了動手DIY之外,一起做家事,可說是全家人建立默契最好的活動。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教育系副教授林如萍的小孩兩歲時,她就讓孩子幫忙折衣服、將衣服按照顏色、屬性分類,慢慢收到該放處。
孩子很喜歡跟父母做同樣的事,父母可以利用這段時間與孩子相處,同時讓孩子在做小事的過程中,學習生活自理的能力。
3.帶孩子接近大自然
帶孩子去郊外,爬山、郊遊或騎腳踏車,是陪伴孩子很好的起點。現在的小孩缺乏運動,體能差,經常帶孩子接受大自然的洗禮,也有助於身心健全發展。
家庭顧問網的一些專家長年推動生態教育,從女兒還在胎中、呱呱落地至今五歲了。不論去山野採集蟲鳴鳥叫聲、或走訪各大海洋拍外景,她始終將女兒帶在身邊,任她在一旁玩沙或游泳。
大自然的薰陶很快展現在孩子的畫作和肢體表情。女兒才念幼兒園大班,身形纖瘦卻體力充沛,可以飛快爬到樹上,掛在枝頭擺盪好幾回,身手矯健。也因為常去溪流游泳、潛入海中看海底生物,她的海洋世界畫作,想象力豐富到連老師也不可置信。
4.與孩子談心、聊天
父母忙了一天,回到家疲憊不堪,早已累得無法提起精神專心說話或聆聽,有時因缺乏耐性,火氣一來,不要說與孩子談心了,連聊天都難以有好品質。
與孩子溝通,父母要放下身段,用開放的態度、同理的心情,專心聆聽孩子心聲。甚至,父母偶爾也可以把孩子當成「大人」,跟孩子分享自己的工作煩惱、挫敗或心得。
談話的話題儘量多元,不要總是以「你功課寫了沒?」當開頭。
就像「歐瑪的泰迪熊」(?頁),德國老奶奶把曾陪伴她走過半個世紀的泰迪熊送給孫子咪咪,原本殘破的小熊,背後隱藏著無數老奶奶的生活記憶,透過有如傳家寶的玩偶,家族故事就這麼說了下去。
有一次,子魚念小學二年級的兒子回家,說隔天要交一張「小時候」的照片。為了交作業,全家人翻閱相簿找啊找,最後孩子選了一張三歲時在武陵農場的照片。
又有一次,子魚發現櫃子裡有雙小小鞋,仔細一想,原來是兒子的第一雙鞋。當晚,他邊擦拭鞋子,邊跟兒子講他剛學習走路的模樣,以及爸媽在旁邊陪著他怕他跌倒等等。完全忘記卻又充滿好奇的兒子,聽著爸爸訴說自己往事,又驚又喜。
帶孩子同行通常,父母只能利用晚上及假日,才有較多的時間與孩子相處,教育專家鄭石巖就經常鼓吹企業辦「帶小孩上班」的活動,透過現場,可實際瞭解爸爸媽媽上班的情況。
為了跟孩子有更多相處時間,小孩國小畢業前,鄭石巖經常帶著孩子到各地演講,讓孩子有機會參與他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