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大公無私”意思是為了公眾的利益,不計較個人的得失。這是對一個人的寬闊胸襟的描述。這個成語來自春秋時期的故事。
春秋時,晉平公有一次問祁黃羊說:“南陽縣缺個縣長,你看,應該派誰去當比較合適呢?”
祁黃羊毫不遲疑地回答說:“叫解狐去,最合適了。
他一定能夠勝任的!”
平公驚奇地又問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你為什麼還要推薦他呢!”
祁黃羊回答道:“你只問我什麼人能夠勝任,誰最合適;你並沒有問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於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陽縣去上任了。
解狐到任後。替那裡的人辦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稱頌他。
過了一些日子,平公又問祁黃羊說:“現在朝廷裡缺少一個法官。你看,誰能勝任這個職位呢?”
祁黃羊說:“祁午能夠勝任的。”
平公又奇怪起來了,問道:“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你怎麼推薦你的兒子,不怕別人講閒話嗎?”
祁黃羊說:“你只問我誰可以勝任,所以我推薦了他;你並沒問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兒子呀!”
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
孔子聽到這兩件事,十分稱讚祁黃羊。
孔子說:“祁黃羊說得太好了!他推薦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標準,不因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見,便不推薦他;也不因為他是自己的兒子,怕人議論,便不推薦。
像黃祁羊這樣的人,才夠得上說“大公無私”啦!”
中國還有句古話說“薦賢不避仇,舉賢不避親”,意思是在為國家推舉賢才的時候,不考慮這個人跟自己的親疏關係,只要對國家有好處就可以。在現實生活中,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就可以被稱為“大公無私”的人。
伐性之斧
世界上的事物是為生命而存在的,生命不是為這些事物存在的。
如果音樂聽得能忘了自我,不要再聽。美色看得能忘了自我,不要再看。美食吃得能忘了自我,不要再吃。聖人對於聲色滋味,只求維持生命,多了就捨棄,這是真正的保有自己的生命。
這樣的人,眼明、耳聰、口敏,不為外物所動。
富貴而追求這些的人,大多不知道這個道理,日夜以求,得到了就樂此不疲,怎麼不損害自己的生命呢?出門坐車,回來乘轎,一味追求舒適,導致四肢痺蹶。每頓飯大魚大肉,花天酒地,總是強迫自己,叫做“爛腸之食”。
整日裡輕歌曼舞、靡靡之音,一定要盡興,叫做“伐性之斧”。這些多是富貴帶來的,所以古代有些人不願意富貴,也不是沽名釣譽,而是因為他們看到了生命的實質。
“伐性之斧”指毀壞人性的斧頭,比喻為害身心的事物。
呆若木雞
紀渻子是春秋時訓練鬥雞的行家,由於他的名聲太響亮了,於是齊王也把他找來訓練鬥雞。
十天之後,齊王問他:「鬥雞現在訓練得怎樣了?」紀渻子回答說:「雞的性情高傲,時候還不到。」十天後齊王又來問他:「這回鬥雞該訓練好了吧?」紀渻子回答說:「還沒有,它現在還不能沉住氣呢。」一個月後齊王已經等得不耐煩了,可是紀渻子還是搖頭說不行。
又過了十天後,紀渻子告訴齊王鬥雞訓練好了,那隻鬥雞非常厲害,別的雞一見到它就嚇得像木頭一樣呆住,可見它真是天下無敵的鬥雞!
負荊請罪: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
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揹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三令五申: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
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退避三舍 tuì bì sān shě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
話雖然這麼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託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
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紮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紙上談兵
“紙上談兵”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
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做,自以為天下無敵。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並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抗敵。
那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知道拖下去於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佈“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明朝劉如孫根據這個有名的歷史故事,寫了一首詩,其中有一句“朝野猶誇紙上兵”。後來,人們便引申出“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用來比喻只會空談教條,卻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成語“大公無私”意思是為了公眾的利益,不計較個人的得失。這是對一個人的寬闊胸襟的描述。這個成語來自春秋時期的故事。
春秋時,晉平公有一次問祁黃羊說:“南陽縣缺個縣長,你看,應該派誰去當比較合適呢?”
祁黃羊毫不遲疑地回答說:“叫解狐去,最合適了。
他一定能夠勝任的!”
平公驚奇地又問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你為什麼還要推薦他呢!”
祁黃羊回答道:“你只問我什麼人能夠勝任,誰最合適;你並沒有問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於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陽縣去上任了。
解狐到任後。替那裡的人辦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稱頌他。
過了一些日子,平公又問祁黃羊說:“現在朝廷裡缺少一個法官。你看,誰能勝任這個職位呢?”
祁黃羊說:“祁午能夠勝任的。”
平公又奇怪起來了,問道:“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你怎麼推薦你的兒子,不怕別人講閒話嗎?”
祁黃羊說:“你只問我誰可以勝任,所以我推薦了他;你並沒問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兒子呀!”
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
孔子聽到這兩件事,十分稱讚祁黃羊。
孔子說:“祁黃羊說得太好了!他推薦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標準,不因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見,便不推薦他;也不因為他是自己的兒子,怕人議論,便不推薦。
像黃祁羊這樣的人,才夠得上說“大公無私”啦!”
中國還有句古話說“薦賢不避仇,舉賢不避親”,意思是在為國家推舉賢才的時候,不考慮這個人跟自己的親疏關係,只要對國家有好處就可以。在現實生活中,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就可以被稱為“大公無私”的人。
伐性之斧
世界上的事物是為生命而存在的,生命不是為這些事物存在的。
如果音樂聽得能忘了自我,不要再聽。美色看得能忘了自我,不要再看。美食吃得能忘了自我,不要再吃。聖人對於聲色滋味,只求維持生命,多了就捨棄,這是真正的保有自己的生命。
這樣的人,眼明、耳聰、口敏,不為外物所動。
富貴而追求這些的人,大多不知道這個道理,日夜以求,得到了就樂此不疲,怎麼不損害自己的生命呢?出門坐車,回來乘轎,一味追求舒適,導致四肢痺蹶。每頓飯大魚大肉,花天酒地,總是強迫自己,叫做“爛腸之食”。
整日裡輕歌曼舞、靡靡之音,一定要盡興,叫做“伐性之斧”。這些多是富貴帶來的,所以古代有些人不願意富貴,也不是沽名釣譽,而是因為他們看到了生命的實質。
“伐性之斧”指毀壞人性的斧頭,比喻為害身心的事物。
呆若木雞
紀渻子是春秋時訓練鬥雞的行家,由於他的名聲太響亮了,於是齊王也把他找來訓練鬥雞。
十天之後,齊王問他:「鬥雞現在訓練得怎樣了?」紀渻子回答說:「雞的性情高傲,時候還不到。」十天後齊王又來問他:「這回鬥雞該訓練好了吧?」紀渻子回答說:「還沒有,它現在還不能沉住氣呢。」一個月後齊王已經等得不耐煩了,可是紀渻子還是搖頭說不行。
又過了十天後,紀渻子告訴齊王鬥雞訓練好了,那隻鬥雞非常厲害,別的雞一見到它就嚇得像木頭一樣呆住,可見它真是天下無敵的鬥雞!
負荊請罪: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
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揹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三令五申: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
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退避三舍 tuì bì sān shě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
話雖然這麼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託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
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紮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紙上談兵
“紙上談兵”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
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做,自以為天下無敵。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並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抗敵。
那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知道拖下去於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佈“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明朝劉如孫根據這個有名的歷史故事,寫了一首詩,其中有一句“朝野猶誇紙上兵”。後來,人們便引申出“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用來比喻只會空談教條,卻不能解決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