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是一首行旅詩,詩人長夜無眠,隨手紀事,本無深刻寓意,亦無新奇比喻,卻創造了一個有聲有色、情景渾成的“愁眠”之境,以至名垂千古,萬口傳播。詩人和衣而臥,輾轉反側的形象是如此真切、實在,引起了千秋百代的人們心靈的共鳴。具體而又抽象,實在而又籠統的“愁眠”自它誕生之日起,就一直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張繼和他的《楓橋夜泊》就這樣永遠地活在人們的心靈裡,有了張繼泊舟楓橋的不眠之夜,中國文人的生命之旅不再寧靜。 首句交待時間,描繪環境,渲染悽清冷落、孤獨寂寞的氣氛。深更半夜,月落星稀,暗霜凝結,烏啼聲聲,令人倍感淒涼;詩人躺在船上,飄泊江湖,有如置身廣漠無邊的黑夜,孤獨無助,茫然無從,看不到黎明的希望,走不出心靈的陰影,一顆疲憊的心在生命的大海上飄泊。“霜滿天”造語奇崛,本來,秋霜落地,凜然生寒,這是自然現象;可是在心緒悲涼的詩人看來似乎繁霜滿天,寒意逼人,頗有悽神寒骨、心灰意冷之感。寫秋霜瀰漫,冷風悽悽,實乃傳達詩人的淒冷心緒。尤其刺耳的是“烏啼”,本來,它就是兇險、不祥、不利的預兆。記得小時候在農村,每當深夜聽到烏鴉啼叫的時候,奶奶總唸唸有詞地禱告,祖宗保佑,千萬別出什麼災難!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夜深人靜的時候,突然傳來幾聲尖厲刺耳的烏啼,那不叫人毛骨悚然、心驚肉跳才怪呢。這一聲又一聲的烏啼迴盪在清悽寂寥的夜空,驚醒了詩人思鄉的美夢,敲碎了詩人流浪的心。 次句刻繪詩人和衣而臥,輾轉反側,長夜無眠的形象。遠處岸邊,夜色朦朧,楓影沉沉,近處江中,霧氣茫茫,漁火點點。一遠一近,一暗一明,一江邊,一江上,景物的巧妙搭配烘托出環境的幽寂清冷氣氛。“江楓”這個詞語極富暗示性,它與秋色秋意,離情羈思密切相關。“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傷春心”,“青楓浦上不勝愁”,“停車坐愛楓林夜,霜葉紅於二月花”,前人這些詩句可以說明“江楓”這個詞語所積澱的情思意蘊。“漁火”是周圍昏暗迷濛背景中的一抹亮色,一縷溫暖,儘管它不可能照亮黑暗,驅散寒冷,但它畢竟可以給處於沉沉黑夜中的人們帶來一絲欣慰,一絲希望。置身霜天寒夜,目睹江楓漁火,詩人心有所動,愁腸百結,“對愁眠”的“對”字包含了“伴”的意蘊,不過不象“伴”字外露,這裡確有孤孑旅人縈繞心間的縷縷愁緒,又隱含著對旅途幽美風物的新鮮感受。“愁”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的外化形式應該是嚴霜、烏啼、江楓、漁火,換句話說一景一物都成了羈思離愁的生動寫照。詩人“對愁眠”,實際上是沉浸在一個愁思滿懷,寒氣逼人的天地裡而徹夜不眠啊! 結尾兩句特寫夜半鐘聲,實中生虛,虛勝於實,虛實結合,含蘊深沉。“姑蘇城外寒山寺,”交待鐘聲源自何處,真真切切,實實在在;“夜半鐘聲到客船”,突出鐘聲清曠悠揚,驚心動魄的特點。本來,夜半鐘聲是向四面八方傳播擴散的,可是在愁眠不展的詩人聽來似乎格外響亮,格外刺耳,似乎是專衝著困頓潦倒的詩人而來的,故而有“到”客船而不到別處的感受。顯然,鐘聲無形無情,如此卻有情有勢,負載了一層濃得化不開的愁苦,似乎充盈天地,溢滿胸懷的全是羈旅離愁。寒山古剎的鐘聲就這樣一聲接一聲迴盪在楓橋的夜空,瀰漫在文人的心頭,它敲響的是漂泊流浪之音,它劃破的是清空寂寥之霧,它甚至穿越時空,飄飄蕩蕩,向現在也向未來訴說著一個個動人心魄的人生故事。 這一聲,楓橋不靜,千秋百代的楓橋都不靜。 那一夜張繼不眠,千秋百代的文人也不眠。 不朽的失眠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紙那麼大那麼長,然而,就是沒有他的名字。啊!竟單單容不下他的名字“張繼”兩個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筆一畫寫在榜單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覺裡,考不上,才是天下皆知。這件事,令他羞慚沮喪。 離開京城吧!儀好了價,他踏上小舟。本來預期的情節不是這樣的,本來也許有插花遊街、馬蹄輕疾的風流,有衣錦還鄉袍笏加身的榮耀。然而,寒窗十年,雖有他的懸樑刺股,瓊林宴上,卻並沒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風。 江楓如火,在岸上舉著冷冷的爝焰。這天黃昏,船,來到了蘇州。但,這美麗的古城,對張繼而言,也無非是另一個觸動愁情的地方。 如果說白天有什麼該做的事,對一個讀書人而言,就是讀書吧!夜晚呢?夜晚該睡覺以便養足精神第二天再讀。然而,今夜是一個憂傷的夜晚。今夜,在異鄉,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節,容許一個落魄士子放肆他的憂傷。江水,可以無限度地收納古往今來一切不順遂之人的淚水。 這樣的夜晚,殘酷的坐著,親自聽自己的心正被什麼東西齧噬而一分一分消失的聲音,而且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生命如勁風中的殘燈,所有的力氣都花在抗拒,油快盡了,微火每一剎那都可能熄滅。然而,可恨的是,終其一生,它都不曾華美燦爛過啊! 江山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張繼,醒著,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敗葉落餘的枯樹,似粱燕飛去的空巢。 起先,是睡眠排拒了他。(也罷,這半生,不是處處都遭排拒嗎?)爾後,是他在賭氣,好,無眠就無眠,長夜獨醒,就乾脆徹底來為自己驗傷,有何不可?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興闌珊的樣子。有鳥啼,粗嘎嘶啞,是烏鴉,那月亮被它一聲聲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結千草。夜空裡,屋子亦如清霜,一粒粒冷絕悽絕。 在須角在眉梢,他感覺,似乎也森然生涼,那陰陰不懷好意的涼氣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來貼綴他慘綠少年的容顏。 江上漁火三二,他們在幹什麼?在捕魚吧?或者,蝦?他們也會有撒空網的時候嗎?世路艱辛啊!即使瀟灑的捕魚人,也不免投身在風波里吧? 然而,能辛苦工作,也是一種幸福吧!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安心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去工作。只有我張繼,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個,是既沒有權利去工作,也沒有福氣去睡眠的一個…… 鐘聲響了,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鐘聲。一般寺廟,都是暮鼓晨鐘,寒山寺廟敲“夜半鍾”,用以警世。鐘聲貼著水面傳來,在別人,那聲音只是睡夢中模糊的襯底音樂。在他,卻一記一記都撞擊在心坎上,正中要害。鐘聲那麼美麗,但鍾自己到底是痛還是不痛呢? 既然無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寫下“楓橋夜泊”四字。然後,就把其餘二十八個字照抄下來。我說“照抄”,是因為那二十八個字在他心底已像白牆上的黑字: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感謝上蒼,如果沒有落第的張繼,詩的歷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詩,我們的某一種心情,就沒有人來為我們一語道破。 一千二百年過去了,那張長長的榜單上(就是張繼擠不進的那張金榜)曾經出現過的狀元是誰?哈!誰管他是誰?真正被記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張繼”。有人會記得那一屆狀元披紅遊街的盛景嗎?不!我們只記得秋夜的客船上那個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場不朽的失眠。 希望對你有幫助 呵呵
楓橋夜泊(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是一首行旅詩,詩人長夜無眠,隨手紀事,本無深刻寓意,亦無新奇比喻,卻創造了一個有聲有色、情景渾成的“愁眠”之境,以至名垂千古,萬口傳播。詩人和衣而臥,輾轉反側的形象是如此真切、實在,引起了千秋百代的人們心靈的共鳴。具體而又抽象,實在而又籠統的“愁眠”自它誕生之日起,就一直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張繼和他的《楓橋夜泊》就這樣永遠地活在人們的心靈裡,有了張繼泊舟楓橋的不眠之夜,中國文人的生命之旅不再寧靜。 首句交待時間,描繪環境,渲染悽清冷落、孤獨寂寞的氣氛。深更半夜,月落星稀,暗霜凝結,烏啼聲聲,令人倍感淒涼;詩人躺在船上,飄泊江湖,有如置身廣漠無邊的黑夜,孤獨無助,茫然無從,看不到黎明的希望,走不出心靈的陰影,一顆疲憊的心在生命的大海上飄泊。“霜滿天”造語奇崛,本來,秋霜落地,凜然生寒,這是自然現象;可是在心緒悲涼的詩人看來似乎繁霜滿天,寒意逼人,頗有悽神寒骨、心灰意冷之感。寫秋霜瀰漫,冷風悽悽,實乃傳達詩人的淒冷心緒。尤其刺耳的是“烏啼”,本來,它就是兇險、不祥、不利的預兆。記得小時候在農村,每當深夜聽到烏鴉啼叫的時候,奶奶總唸唸有詞地禱告,祖宗保佑,千萬別出什麼災難!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夜深人靜的時候,突然傳來幾聲尖厲刺耳的烏啼,那不叫人毛骨悚然、心驚肉跳才怪呢。這一聲又一聲的烏啼迴盪在清悽寂寥的夜空,驚醒了詩人思鄉的美夢,敲碎了詩人流浪的心。 次句刻繪詩人和衣而臥,輾轉反側,長夜無眠的形象。遠處岸邊,夜色朦朧,楓影沉沉,近處江中,霧氣茫茫,漁火點點。一遠一近,一暗一明,一江邊,一江上,景物的巧妙搭配烘托出環境的幽寂清冷氣氛。“江楓”這個詞語極富暗示性,它與秋色秋意,離情羈思密切相關。“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傷春心”,“青楓浦上不勝愁”,“停車坐愛楓林夜,霜葉紅於二月花”,前人這些詩句可以說明“江楓”這個詞語所積澱的情思意蘊。“漁火”是周圍昏暗迷濛背景中的一抹亮色,一縷溫暖,儘管它不可能照亮黑暗,驅散寒冷,但它畢竟可以給處於沉沉黑夜中的人們帶來一絲欣慰,一絲希望。置身霜天寒夜,目睹江楓漁火,詩人心有所動,愁腸百結,“對愁眠”的“對”字包含了“伴”的意蘊,不過不象“伴”字外露,這裡確有孤孑旅人縈繞心間的縷縷愁緒,又隱含著對旅途幽美風物的新鮮感受。“愁”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的外化形式應該是嚴霜、烏啼、江楓、漁火,換句話說一景一物都成了羈思離愁的生動寫照。詩人“對愁眠”,實際上是沉浸在一個愁思滿懷,寒氣逼人的天地裡而徹夜不眠啊! 結尾兩句特寫夜半鐘聲,實中生虛,虛勝於實,虛實結合,含蘊深沉。“姑蘇城外寒山寺,”交待鐘聲源自何處,真真切切,實實在在;“夜半鐘聲到客船”,突出鐘聲清曠悠揚,驚心動魄的特點。本來,夜半鐘聲是向四面八方傳播擴散的,可是在愁眠不展的詩人聽來似乎格外響亮,格外刺耳,似乎是專衝著困頓潦倒的詩人而來的,故而有“到”客船而不到別處的感受。顯然,鐘聲無形無情,如此卻有情有勢,負載了一層濃得化不開的愁苦,似乎充盈天地,溢滿胸懷的全是羈旅離愁。寒山古剎的鐘聲就這樣一聲接一聲迴盪在楓橋的夜空,瀰漫在文人的心頭,它敲響的是漂泊流浪之音,它劃破的是清空寂寥之霧,它甚至穿越時空,飄飄蕩蕩,向現在也向未來訴說著一個個動人心魄的人生故事。 這一聲,楓橋不靜,千秋百代的楓橋都不靜。 那一夜張繼不眠,千秋百代的文人也不眠。 不朽的失眠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紙那麼大那麼長,然而,就是沒有他的名字。啊!竟單單容不下他的名字“張繼”兩個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筆一畫寫在榜單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覺裡,考不上,才是天下皆知。這件事,令他羞慚沮喪。 離開京城吧!儀好了價,他踏上小舟。本來預期的情節不是這樣的,本來也許有插花遊街、馬蹄輕疾的風流,有衣錦還鄉袍笏加身的榮耀。然而,寒窗十年,雖有他的懸樑刺股,瓊林宴上,卻並沒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風。 江楓如火,在岸上舉著冷冷的爝焰。這天黃昏,船,來到了蘇州。但,這美麗的古城,對張繼而言,也無非是另一個觸動愁情的地方。 如果說白天有什麼該做的事,對一個讀書人而言,就是讀書吧!夜晚呢?夜晚該睡覺以便養足精神第二天再讀。然而,今夜是一個憂傷的夜晚。今夜,在異鄉,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節,容許一個落魄士子放肆他的憂傷。江水,可以無限度地收納古往今來一切不順遂之人的淚水。 這樣的夜晚,殘酷的坐著,親自聽自己的心正被什麼東西齧噬而一分一分消失的聲音,而且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生命如勁風中的殘燈,所有的力氣都花在抗拒,油快盡了,微火每一剎那都可能熄滅。然而,可恨的是,終其一生,它都不曾華美燦爛過啊! 江山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張繼,醒著,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敗葉落餘的枯樹,似粱燕飛去的空巢。 起先,是睡眠排拒了他。(也罷,這半生,不是處處都遭排拒嗎?)爾後,是他在賭氣,好,無眠就無眠,長夜獨醒,就乾脆徹底來為自己驗傷,有何不可?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興闌珊的樣子。有鳥啼,粗嘎嘶啞,是烏鴉,那月亮被它一聲聲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結千草。夜空裡,屋子亦如清霜,一粒粒冷絕悽絕。 在須角在眉梢,他感覺,似乎也森然生涼,那陰陰不懷好意的涼氣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來貼綴他慘綠少年的容顏。 江上漁火三二,他們在幹什麼?在捕魚吧?或者,蝦?他們也會有撒空網的時候嗎?世路艱辛啊!即使瀟灑的捕魚人,也不免投身在風波里吧? 然而,能辛苦工作,也是一種幸福吧!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安心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去工作。只有我張繼,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個,是既沒有權利去工作,也沒有福氣去睡眠的一個…… 鐘聲響了,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鐘聲。一般寺廟,都是暮鼓晨鐘,寒山寺廟敲“夜半鍾”,用以警世。鐘聲貼著水面傳來,在別人,那聲音只是睡夢中模糊的襯底音樂。在他,卻一記一記都撞擊在心坎上,正中要害。鐘聲那麼美麗,但鍾自己到底是痛還是不痛呢? 既然無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寫下“楓橋夜泊”四字。然後,就把其餘二十八個字照抄下來。我說“照抄”,是因為那二十八個字在他心底已像白牆上的黑字: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感謝上蒼,如果沒有落第的張繼,詩的歷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詩,我們的某一種心情,就沒有人來為我們一語道破。 一千二百年過去了,那張長長的榜單上(就是張繼擠不進的那張金榜)曾經出現過的狀元是誰?哈!誰管他是誰?真正被記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張繼”。有人會記得那一屆狀元披紅遊街的盛景嗎?不!我們只記得秋夜的客船上那個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場不朽的失眠。 希望對你有幫助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