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高峰15138727249

    戰國和西漢那時主要是竹簡,到了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才發展了繪畫藝術,大部分書畫名家都是東漢之後的!東漢之前要麼是石刻,要麼是雕塑!書畫藝術還不具備條件!

  • 2 # 沙畫說湖北故事

    草書是中國書法中一種表現形式,用於古人中非官方書信往來。東漢蔡倫發明造紙後,書寫由竹簡向紙的改變,便於人們書寫表現形式,加之西漢時獨尊儒術,需要大量儒生為統治者歌功頌德及便於民間傳播,正式漢隸及篆書就顯得慢了。造紙術發明,一大批書法大家,如王義之,王獻之等推崇草書。至此,草書在東漢末年兩晉時期較為民間流傳。

  • 3 # 詩夜城主

    草書的誕生,說明了書法擺脫了實用性的束縛,真正進入了藝術階段。

    之所以草書產生在漢末而不是戰國和西漢,那是因為戰國時期還是以碑文為主,最主要是因為戰國時期諸侯或卿大夫之間往往透過盟誓儀式締結聯盟,其文約是一種用硃筆或墨筆寫於玉片或石片上的文字,被稱為“盟書”,這是為了方便交流,

    戰國時期,秦始皇尚未統一六國建立秦朝之前,文字自然沒辦法統一,那簡化的草書肯定無法運用,不便於交流;秦漢兩代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時期,也是封建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重要時期,要知道“書法本身就是一種文化”,

    在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推行了“書同文”政策,從此基本結束了六國文字異形的混亂局面,進而確立了秦小篆的獨尊地位。文字的演變與適用是要經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的,比如,簡牘書是漢代墨跡書法的典型代表。簡牘書主要分為隸書和草書兩種,

    到了漢代,隸書在秦代的基礎之上,逐漸脫去篆書筆意,波挑伸展,提接頓挫、起筆止筆呈現出明顯的“蠶頭燕尾”狀,從而演變為成熟的隸書,換句話說在西漢時期還是以發展隸書為主,又由於草書的形成在時間上要晚於隸書,西漢初期,為了適應書寫快捷的需要,古隸中開始出現偏旁部首簡化和連筆的現象。

    直到進入東漢,書跡中的草書意味日益濃厚,到漢末才最終形成純粹的草書。漢代的草書字字分離,字形扁平,且受到成熟隸書影響,有波磔用筆,為與今草相區別所以被稱為“章草”;要去這樣理解書法作為它的實用性,必定要讓文字統一,草書又極其簡略,文字的統一,讓人容易分辨草書字型的含義;書法作為它的藝術性,草書的美必定要有欣賞價值,藝術也是隨著文化在昇華的,這期間要經過一段時間。

  • 4 # 子衿書法

    草書為什麼產生在漢末而不是戰國和西漢?

    被你說對了,草書就是產生於戰國末年秦始皇統一全國的這段時間。在這個短短的幾十年中,中國文字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先後產生了小篆,隸書,草書。都是為形勢所需而創造的。在這個諸侯分裂割據,互相吞併,由分裂而統一,最後又走向覆滅的短短几十年,戰爭是解決問題的手段。誰的資訊快,誰就佔據先機。秦國在這方面領先於其它諸侯國。他們的隸書,在戰爭中發揮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梁武帝草書狀中記載,草書產生的年代在秦國消滅六國之時。當時的攻戰頻繁,戰事緊急,篆隸難寫,為了戰場應急,草創草書。

    草書的產生,是在隸書的基礎上產生的。要說草書,必然要涉及到隸書。隸書大家都知道他的創作者為秦時的程邈。我們今天對隸書的認識和古代的隸書剛好顛倒了。程邈初創的隸書,就是我們今天的楷書。梁武帝草書產生於秦時期的說法也有人質疑。原因就是對楷隸的概念存在模糊。把這條存有疑問的線索放下不提。

    史游初創草書,是歷史上的共識。大家都認為草書的創造者是史游。凡是記載草書的誕生,必然要說到史游。史游為漢元帝時期的黃門令官。時間是公元前48年至公元前33年。史游所作《急救章》,作為當時的童蒙識字、自然常識讀物。類似於今天的小學教科書。對於史游創造的草書,是沒有任何疑義的。

    漢元帝為西漢第十一個皇帝。從漢元帝到東漢末年,時間間隔二百多年三百年,相當於從現在往上追溯到明末清初的時間。想想都夠長的。東漢末年產生的草書,是由草聖張芝所創的今草。你可能是把今草與草書的關係沒弄清楚。

  • 5 # 鳳凰花兒開

    技術的進步。

    以前,主要的書寫載體是竹木簡,竹木簡不容易吸墨,就要寫的慢一點。東漢,改進了造紙術,可以大量生產便宜的紙張,紙張的書寫性大大提升,人們就可以寫的更快。如何寫的更快,於是就有了快寫的方法,這就是草書。

  • 6 # 王廙

    從書體演變來說,只有楷書相對成型了才會有草書的繁榮,這是從發展的角度來說的。因為漢末王次仲等把隸書變為楷書,所以草書才得以進一步從法則上完善。

  • 7 # 中州耕牛堂主

    東漢文學家許慎(現漯河市召陵人)在他的名著《說文解字》中雲:“漢興有草書。”

    上圖為西漢時期的草書。

    草書始於漢初(西漢)。也就是說,草書在西漢時期就產生了。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的基礎上演變和發展而來。如果再往上追溯的話,早在戰國和秦朝時期就出現了草書了,那時的篆書草稿(也可以叫“草篆”),不正是草書產生的萌芽嗎。

    上圖為西周時期刻在銅器上的草篆《散氏盤》區域性。

    那麼,為什麼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把草書的產生圈定在漢初呢?這是因為戰國和秦朝時期出現的草書只是“篆草”。篆草,只是草書的雛形,她處在有待完善的狀態,等待後人去完善她。

    上圖為東漢張芝冠軍帖。

    上圖為草聖張芝的大草作品(區域性)

    上圖為西漢時期的草書。

  • 8 # 雄觀歷史

    熟能生巧和喜新厭舊這兩個詞可以用在書法的發展上。

    我覺得文字在形成之後沒多久應該就有了草書,當然這個草書指的是簡略筆畫和連筆。這可以用熟能生巧來說明。譬如一個以書寫為生的人,大部分時間都在寫字,他開始是寫工工整整的字,等他寫了一些時間,幾年或十幾年,他寫工整字已經是熟的不能再熟了,因此他就有可能把兩個字連起來寫,或者把一個字簡略幾筆力求形似,雖然可能要是用來交流的話別人可能看不太明白,可是卻不妨礙自己欣賞啊。這些也許就是草書的雛形,等這樣的人越來越多,於是大家就樂於把自己的連筆字拿出來在這個圈子裡互相品評,慢慢的就會形成一種時尚,就會被歷史所記錄。所以說草書是跟隨著文字的產生慢慢變化和發展的。我有個想法,既然書法是熟能生巧,在欣賞一個草書家的草書的時候,不妨先看看他的楷書寫的怎麼樣,如果楷書寫的不好,草書估計也沒啥章法,畢竟是熟能生巧來的,就像還不會走呢,哪就會跑啊。這可以辨別現在一些譁眾取寵寫醜書的偽書法家。

    還有就是喜新厭舊,一個書法家寫一種字型寫的熟了,或者寫的久了,就會有創造新的字型的想法,因此我們看到現在的書法有比較飽滿的字型,也有像瘦金體這種瘦削的字型,有筆墨厚的字型,也有筆墨留白的字型,有比較剛正的字型,也有線條比較柔順的字型。都是書法家的創造,也正是反映了不同人的性格。

    本文是我這個書法門外漢的一些個人想法,如有妄自揣測,還請多多指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變壓器的火災事故是什麼原因引起的,怎麼撲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