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灰出去的小圓子ZJ

    首先他本身就享有盛名。

    他有鼻炎,讀書鼻音濃厚,他的讀音就是當時讀書人的標準雅音,名曰洛下書生詠。以至於沒有鼻炎的要捏著鼻子學他的口音。

    他老鄉退休,因為沒貪汙,身無長物只有一堆蒲扇。拜會當時還在東山玩耍的謝安,被得知如此境地之後,謝安討了把蒲扇,免費當起了形象代言,好一段時間外出都拿把蒲扇,結果建康蒲扇脫銷。

    新語記載的名士言行容止,謝安條目數量第一。實實在在的魏晉第一名士。這是立言。

    其次,東山再起出仕之後,屢次周旋桓溫,挽救東晉。又執掌朝政十六年,讓東晉自司馬睿登基以來,建康朝廷第一次在同荊襄割據軍閥的鬥爭中佔據上風。並且他在任期間沒有一次大的動亂,堪稱小治世。這也是立功。

    然後,淝水之戰後,謝安主持的北伐一路打到了河北鄴城。天下間他名望之高簡直難以想象。東晉朝廷軍政大軍都在他手。類比之下就如同打贏了赤壁之戰的曹操。這種境遇下,面對皇帝的打壓和猜忌,這位當朝權相竟然一個華麗麗的轉身,選擇了功成身退。這是何等風度心胸。不論儒道,功成身退都是至高境界。這是立德。

    儒家追求的三不朽,立功立言立德。謝安本來就是歷史上唯一一個完成三項勳章收集的通關玩家。

    最後回到淝水之戰。北府軍是他下令建立的,淝水之戰是他一手安排的,大戰之前他是唯一有必勝信念並且傳達出來的,作戰將領除了劉牢之,幾乎都是他指派的幼弟子侄,他不是首功誰首功?還有第二個人能讓謝玄謝琰帶著八萬人去對97萬大軍主動衝鋒?

    淝水之戰之於謝安只是錦上添花。如果說謝安是透過淝水之戰享有盛名,那麼我建議除了中學歷史課本之外,再讀點別的關於南北朝的書。

  • 2 # 潯陽鹹魚

    關於謝氏的沉浮,建議閱讀田餘慶的《東晉門閥政治》,這絕對是一本經典之作。

    【田餘慶的《東晉門閥政治》】

    謝氏的崛起,是在東晉時期。根據田餘慶的總結,大致有三點,我在複製時作些修改:

    一,兩晉之際,名士謝鯤(謝安之伯父)由儒入玄(此前謝氏在西晉有“碩儒”謝衡),在名士慣有的放浪行為外存有穩健,使子侄得以不廢事功、逐漸進入權力中心。

    二,謝尚、謝萬兄弟(謝安的兩位兄長)連任豫州刺史(尤以謝尚之聲譽為最佳)。二人歷經當時權臣桓溫與建康朝廷的爭鬥,逐漸於其間培植了力量,發展為一支重要的勢力,從而為家族的興盛取得了最重要的條件。

    三,謝安的“任綜將相”,及淝水之戰的機遇,使得“謝氏家族地位於孝武帝太元間進入士族的最高層”。

    由上述觀點看出,謝氏崛起,其肇始者,為謝安之伯父謝鯤;其後憑藉兄長謝尚、謝萬(主要是謝尚)積蓄了一支自己的力量;最後便是謝安的受到重用及建功立業。

    以上內容對謝氏的興起稍作了回顧,謝安雖非肇始者,但其人的作用卻是最為重要的。回到問題,謝安的盛名,早在淝水之戰前就已享有了。

    【謝安像】

    據說,謝安四歲時,名臣桓彝就曾認為他“風神秀徹,後當不減王東海(名士王承)”。弱冠時,又被延譽於丞相王導、“永和名士”領袖王濛。在與諸名士遊玩期間,謝安的名氣“船高水漲”,時人相傳:“安石(謝安字)不肯出,將如蒼生何!”

    等到他後來為了家族利益(謝萬兵敗後,謝氏無人在朝廷內外堪有一席之地)任權臣桓溫的幕僚時,又留下“東山再起”之典故。後世之人,常常引用上列兩個典故。由此便可知,謝安在淝水之戰前所享有的盛名了,在此前大約只有殷浩與之類似(時人稱“深源(殷浩字)不起,當如蒼生何”,此處倒是與謝安類同)。

    在權臣桓溫死前,謝安聯合“太原王氏”的王坦之一同挫敗其企圖希求“九錫”的圖謀。桓溫死後,謝安開始參預政事,待到王坦之、王彪之相繼逝世,謝安成為了事實上的“獨相”,掌握了朝政。

    待到淝水之戰數年,謝安之侄謝玄已組建起了一支戰功卓著的銳卒——“北府軍”。淝水之戰開始後,謝安出任征討大都督,居朝廷遙控局勢,西線由大將桓衝防禦,而抵抗前秦的主力,實際上是以東線的謝氏子弟軍(謝玄、謝石)為核心。

    而在大敗前秦後,謝安進位太保,旋即加授都督十五州(揚、江、荊、司、豫、徐、兗、青、冀、幽、並、寧、益、雍、梁)軍事、假黃鉞,擁有開府設定幕僚的權力。此時的謝安,將自身與家族都帶到了發展的頂峰,桓伊在後來所作《怨詩》中便將他稱為周公(周旦佐文武,《金縢》功不刊。推心輔王政,二叔反流言)。謝安的聲望之赫赫,甚至迫使其避功出居廣陵,直到病重時才返回建康。他死後,得到了“殊禮”相待,其喪禮與曾掌控政權的桓溫相同。

    【淝水之戰】

    總而言之,謝安憑藉著自己和謝氏子弟在淝水之戰中建立的功勳,使陳郡謝氏“進入士族的最高層……其家族地位卻穩定在一個極限水平上,一直延伸至南朝之末為止”(《東晉門閥政治》)。

    後世論贊謝安為中流砥柱,大多亦舉他在淝水之戰中“鎮靜”的表現為例。可以說,是淝水之戰使謝安的威望上升到了一個空前的程度,使其成為了永遠的“江左風流宰相”。

  • 3 # 社會生活博覽

    據《晉書·謝安傳》裡記載:“謝安少年既有名聲,屢次徵辟皆不就,隱居會稽東山,年逾四十復出為桓溫司馬,累遷中書、司徒等要職,晉室賴以轉危為安。”

    說的是東晉時期的政治家與軍事家,謝安,號“東山”。他在少年的時候,以清淡鎮定而知名;到了青年的時候,曾做了一個月的小官“著作郎”。但沒多久之後,由於仕途不順,他便辭官回家,隱居在會稽郡山的老家裡。

    直到公元383年,前秦的大將“符堅”,率領百萬大軍,南下伐晉,並在“淝水之地”拉開了陣營。此時朝廷上下都有些慌張,於是皇帝便想起了了謝安。就派人到東山,謝安出山為官,便封他為征討大都督。

    謝安接旨之後,便派侄子謝玄,領兵幾萬府兵,去前線應戰。而他自己不但沒有去戰場卻仍然待在東山,還跟人下棋。

    “淝水之戰”打響之後,區區幾萬散兵,跟前秦的百萬大軍對敵,無疑是以卵擊石,於是天下人都認為謝氏必敗、東晉必亡。

    但是,謝安卻穩坐東山,悠哉悠哉的跟人下棋,使敵人以為他在大軍壓陣,於是心中膽怯,在對恃中不斷後退。於是,謝氏家兵,便乘機於八公山淝水中流半渡而擊,一舉打敗了符堅的大軍,挽回了局勢。

    喜報傳來,正在下棋的謝安,接過一看,二話沒說,仍然不停的下棋。但是,周圍的人都等不及了,紛紛詢問訊息。

    謝安這時才告訴大家,前方打了大勝仗,謝玄立了大功。於是在場的人無不佩服謝安的鎮定與沉得住氣,於是歷史上就留下了以少勝多的“淝水戰役”。

    而且,淝水一仗,不但救了東晉,謝安平步青雲,從此被封為“三公”之上。因為他東山閒居,而又做出了大事業,所以後來人們都稱謂他“東山再起”,他的名號“東山”,也是由此而來!

  • 4 # 灰出去的小圓子ZJ

    首先他本身就享有盛名。

    他有鼻炎,讀書鼻音濃厚,他的讀音就是當時讀書人的標準雅音,名曰洛下書生詠。以至於沒有鼻炎的要捏著鼻子學他的口音。

    他老鄉退休,因為沒貪汙,身無長物只有一堆蒲扇。拜會當時還在東山玩耍的謝安,被得知如此境地之後,謝安討了把蒲扇,免費當起了形象代言,好一段時間外出都拿把蒲扇,結果建康蒲扇脫銷。

    新語記載的名士言行容止,謝安條目數量第一。實實在在的魏晉第一名士。這是立言。

    其次,東山再起出仕之後,屢次周旋桓溫,挽救東晉。又執掌朝政十六年,讓東晉自司馬睿登基以來,建康朝廷第一次在同荊襄割據軍閥的鬥爭中佔據上風。並且他在任期間沒有一次大的動亂,堪稱小治世。這也是立功。

    然後,淝水之戰後,謝安主持的北伐一路打到了河北鄴城。天下間他名望之高簡直難以想象。東晉朝廷軍政大軍都在他手。類比之下就如同打贏了赤壁之戰的曹操。這種境遇下,面對皇帝的打壓和猜忌,這位當朝權相竟然一個華麗麗的轉身,選擇了功成身退。這是何等風度心胸。不論儒道,功成身退都是至高境界。這是立德。

    儒家追求的三不朽,立功立言立德。謝安本來就是歷史上唯一一個完成三項勳章收集的通關玩家。

    最後回到淝水之戰。北府軍是他下令建立的,淝水之戰是他一手安排的,大戰之前他是唯一有必勝信念並且傳達出來的,作戰將領除了劉牢之,幾乎都是他指派的幼弟子侄,他不是首功誰首功?還有第二個人能讓謝玄謝琰帶著八萬人去對97萬大軍主動衝鋒?

    淝水之戰之於謝安只是錦上添花。如果說謝安是透過淝水之戰享有盛名,那麼我建議除了中學歷史課本之外,再讀點別的關於南北朝的書。

  • 5 # 潯陽鹹魚

    關於謝氏的沉浮,建議閱讀田餘慶的《東晉門閥政治》,這絕對是一本經典之作。

    【田餘慶的《東晉門閥政治》】

    謝氏的崛起,是在東晉時期。根據田餘慶的總結,大致有三點,我在複製時作些修改:

    一,兩晉之際,名士謝鯤(謝安之伯父)由儒入玄(此前謝氏在西晉有“碩儒”謝衡),在名士慣有的放浪行為外存有穩健,使子侄得以不廢事功、逐漸進入權力中心。

    二,謝尚、謝萬兄弟(謝安的兩位兄長)連任豫州刺史(尤以謝尚之聲譽為最佳)。二人歷經當時權臣桓溫與建康朝廷的爭鬥,逐漸於其間培植了力量,發展為一支重要的勢力,從而為家族的興盛取得了最重要的條件。

    三,謝安的“任綜將相”,及淝水之戰的機遇,使得“謝氏家族地位於孝武帝太元間進入士族的最高層”。

    由上述觀點看出,謝氏崛起,其肇始者,為謝安之伯父謝鯤;其後憑藉兄長謝尚、謝萬(主要是謝尚)積蓄了一支自己的力量;最後便是謝安的受到重用及建功立業。

    以上內容對謝氏的興起稍作了回顧,謝安雖非肇始者,但其人的作用卻是最為重要的。回到問題,謝安的盛名,早在淝水之戰前就已享有了。

    【謝安像】

    據說,謝安四歲時,名臣桓彝就曾認為他“風神秀徹,後當不減王東海(名士王承)”。弱冠時,又被延譽於丞相王導、“永和名士”領袖王濛。在與諸名士遊玩期間,謝安的名氣“船高水漲”,時人相傳:“安石(謝安字)不肯出,將如蒼生何!”

    等到他後來為了家族利益(謝萬兵敗後,謝氏無人在朝廷內外堪有一席之地)任權臣桓溫的幕僚時,又留下“東山再起”之典故。後世之人,常常引用上列兩個典故。由此便可知,謝安在淝水之戰前所享有的盛名了,在此前大約只有殷浩與之類似(時人稱“深源(殷浩字)不起,當如蒼生何”,此處倒是與謝安類同)。

    在權臣桓溫死前,謝安聯合“太原王氏”的王坦之一同挫敗其企圖希求“九錫”的圖謀。桓溫死後,謝安開始參預政事,待到王坦之、王彪之相繼逝世,謝安成為了事實上的“獨相”,掌握了朝政。

    待到淝水之戰數年,謝安之侄謝玄已組建起了一支戰功卓著的銳卒——“北府軍”。淝水之戰開始後,謝安出任征討大都督,居朝廷遙控局勢,西線由大將桓衝防禦,而抵抗前秦的主力,實際上是以東線的謝氏子弟軍(謝玄、謝石)為核心。

    而在大敗前秦後,謝安進位太保,旋即加授都督十五州(揚、江、荊、司、豫、徐、兗、青、冀、幽、並、寧、益、雍、梁)軍事、假黃鉞,擁有開府設定幕僚的權力。此時的謝安,將自身與家族都帶到了發展的頂峰,桓伊在後來所作《怨詩》中便將他稱為周公(周旦佐文武,《金縢》功不刊。推心輔王政,二叔反流言)。謝安的聲望之赫赫,甚至迫使其避功出居廣陵,直到病重時才返回建康。他死後,得到了“殊禮”相待,其喪禮與曾掌控政權的桓溫相同。

    【淝水之戰】

    總而言之,謝安憑藉著自己和謝氏子弟在淝水之戰中建立的功勳,使陳郡謝氏“進入士族的最高層……其家族地位卻穩定在一個極限水平上,一直延伸至南朝之末為止”(《東晉門閥政治》)。

    後世論贊謝安為中流砥柱,大多亦舉他在淝水之戰中“鎮靜”的表現為例。可以說,是淝水之戰使謝安的威望上升到了一個空前的程度,使其成為了永遠的“江左風流宰相”。

  • 6 # 社會生活博覽

    據《晉書·謝安傳》裡記載:“謝安少年既有名聲,屢次徵辟皆不就,隱居會稽東山,年逾四十復出為桓溫司馬,累遷中書、司徒等要職,晉室賴以轉危為安。”

    說的是東晉時期的政治家與軍事家,謝安,號“東山”。他在少年的時候,以清淡鎮定而知名;到了青年的時候,曾做了一個月的小官“著作郎”。但沒多久之後,由於仕途不順,他便辭官回家,隱居在會稽郡山的老家裡。

    直到公元383年,前秦的大將“符堅”,率領百萬大軍,南下伐晉,並在“淝水之地”拉開了陣營。此時朝廷上下都有些慌張,於是皇帝便想起了了謝安。就派人到東山,謝安出山為官,便封他為征討大都督。

    謝安接旨之後,便派侄子謝玄,領兵幾萬府兵,去前線應戰。而他自己不但沒有去戰場卻仍然待在東山,還跟人下棋。

    “淝水之戰”打響之後,區區幾萬散兵,跟前秦的百萬大軍對敵,無疑是以卵擊石,於是天下人都認為謝氏必敗、東晉必亡。

    但是,謝安卻穩坐東山,悠哉悠哉的跟人下棋,使敵人以為他在大軍壓陣,於是心中膽怯,在對恃中不斷後退。於是,謝氏家兵,便乘機於八公山淝水中流半渡而擊,一舉打敗了符堅的大軍,挽回了局勢。

    喜報傳來,正在下棋的謝安,接過一看,二話沒說,仍然不停的下棋。但是,周圍的人都等不及了,紛紛詢問訊息。

    謝安這時才告訴大家,前方打了大勝仗,謝玄立了大功。於是在場的人無不佩服謝安的鎮定與沉得住氣,於是歷史上就留下了以少勝多的“淝水戰役”。

    而且,淝水一仗,不但救了東晉,謝安平步青雲,從此被封為“三公”之上。因為他東山閒居,而又做出了大事業,所以後來人們都稱謂他“東山再起”,他的名號“東山”,也是由此而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都知道哪些同題的名家散文和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