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錢志亮工作室
-
2 # 大話精神
有時,語言的破壞力是巨大的,能使人受到很深的傷害。如果經常受到批評,孩子會覺得我不好,我沒用,我身上都是缺點,我不值得被愛。這樣,孩子就會害怕別人看到自己真實的樣子,害怕自己沒有人愛。所以就把真實的自己藏起來,變成了另一副樣子,來獲得別人的認可。
過度的批評不能起到任何作用。我們本來是想保護孩子,但結果並不是這樣,反而會給孩子造成了更大的傷害。對於孩子的行為和好奇心,我們應該多鼓勵,這樣才能使他更有動力,盡最大努力做好。
父母經常用恐嚇來強迫孩子聽話,“如果你不乖,我就不愛你”,“如果你不聽話,我會把你一個人丟在這”。這讓孩子感到,如果他達不到父母的要求,就會被遺棄,或者被忽視。這會讓孩子感到非常不安,並且會影響他以後的生活,如果父母做的不對,孩子的信任就會受到傷害。我們都需要有人照顧,尤其是在小的時候。
-
3 # 優悅育兒手帳
現在的孩子批評真的不管用,我家寶寶做錯事你用的語氣不同她的反應也會不同,比如她不想吃午餐。1.狠狠地批評,然後告訴她再不吃飯媽媽就生氣了。她給出的反應就是:就不吃,就是不吃。甚至有時候會把碗推向一邊。
2.誇讚寶寶,我們家寶寶真乖,自己會吃飯了,還會用筷子呢。來和媽媽一起比賽。效果就不一樣了,她就會主動拿起來筷子開始吃飯。
所以可以用賞識的方式絕不要批評。
-
4 # 蘭心伊悅1
孩子小的時候 會經常犯錯誤。家長也是在磨練自己的性格 。從剛開始的脾氣暴躁,到能心平氣和的跟孩子講道理 ,這真的是家長的成長。
如果一味的批評,孩子只會害怕父母 ,有時做錯事,會揹著父母 ,偷偷的幹 。所以,父母 教育孩子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什麼的錯誤的,怎麼做才能更好,這樣讓孩子選擇哪個做的更好,孩子會更喜歡接受。
近來有很多家長在後臺諮詢,孩子不聽話,越批評他越叛逆。我想大概是他們批評的方式出了錯。
我們都倡導要尊重孩子、多鼓勵孩子,採用正面管教。可是在孩子犯一些原則性錯誤或是做出危險性行為時,該說還是得說。
教育孩子,往往需要恩威並施。
賞識和批評,兩者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需的教育和溝通方式。
有分寸的批評不該缺位。它可以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是非觀,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正確的批評也是一種積極引導。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父母常常誤解了批評的意義,做出很多錯誤的示範,損傷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孩子自我放棄或是更加叛逆、難以管教。
下面的五種無效批評,家長費半天勁,結果反而對孩子有害無益。
1. 情緒激動,言辭激烈
美國教育家塞勒·塞維若認為,在任何情況下,父母都應保持冷靜的頭腦、理智的思維,切忌在情緒異常的狀態下輕易批評孩子。
你要知道,孩子年齡小,雖然語言的理解能力不及成人,但對於情緒卻十分敏感。
可是偏偏有些父母,打著教育孩子的名義發洩自己的情緒。他們大吼大叫、暴跳如雷,整個過程讓孩子心驚肉跳。
孩子的注意力都被父母激動的情緒帶跑了,哪裡還顧得上自己的錯誤本身。
這樣的方式,往往是父母發洩了情緒,卻給孩子背上了沉重的精神包袱,令孩子無所適從。
所以,批評孩子時,父母自己的情緒至關重要。一定要等自己冷靜下來後,溫和、嚴肅、堅定地跟孩子好好聊,指出他的錯誤或不當的行為,不做無謂的情緒發洩。
2. 舊事重提,缺乏針對性
比如:“你怎麼這麼馬虎,上次還不是因為你的馬虎······還有一次······”
家長也許是想加深孩子對這些事的印象,讓孩子更深刻反思自己,可是現實卻是,這種做法往往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和叛逆。
孩子的自尊心在不經意中被傷害,他會覺得,原來我再怎麼改,那些事還是過不去,成了永遠的汙點,那我乾脆不改了,產生自暴自棄的想法。
而且,提起一大堆過去的事情,容易模糊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淡化了孩子對當前錯誤的認知。
因此,家長批評孩子時請就事論事,把握好重點,僅僅針對當前這一件事指出孩子的問題所在,不要對過去的錯誤泛泛而談。
3. 停留在表面現象
有些家長批評孩子時只停留在表面現象,比如孩子做作業磨磨蹭蹭,家長只會說:“你怎麼這麼磨嘰,快點行嗎?磨磨蹭蹭,以後乾的成什麼事?”
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有時候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為什麼不對。孩子不知道原因,自然無法改進。
單純對現象的數落,孩子只知道能不能做,而不知道為什麼不能做,缺少反省和思考,容易形成固定型思維。
所以需要父母明確地指出來錯在哪兒,為什麼錯了,應該怎麼做。
指出錯誤或不妥之處,引導孩子正確的方向,相當於給孩子樹立了一個目標,父母帶著孩子一起努力改進,這會鍛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孩子學會去思考,嘗試做出改變。
4. 貼標籤,攻擊人格
有些父母批評孩子時常常不自覺給孩子貼上了負面的標籤:
“這麼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真是不成器!”
“上個臺都緊張的不行,你怎麼這麼膽小!”
“我看你就是太笨”······
孩子小的時候,是不懂得去定義自己的,他們對自己的認知統統來自於外界,特別是最親密的父母對他們的評價。
可能你一句隨意的評價,會直接決定了孩子對自己的認知,固化在自己的思維裡:“啊,原來我就是個膽小的人,畏畏縮縮才是我正常的表現。”
你攻擊孩子膽小,那他今後只會越來越膽小;你批評孩子笨,他只會表現得越來越笨······這就是暗示的力量,標籤貼不得。
批評孩子,應該就事論事,不要上升到人格方面。
“這次上臺有點緊張,搞砸了演出,你要好好反思,我們一起想辦法怎麼緩解這種感覺,只要我們努力,下次一定可以大膽地展示自我。”
這才是正確的批評該有的樣子。
5. 重複嘮叨
有一句話說,嘮叨是最無用的教育。
有些家長把批評當成了最主要的管教工具,只要孩子犯點錯,就是一通批評和數落,弄得孩子整日生活在壓抑、被否定的氛圍裡,性格都慢慢變得孤僻、執拗。
而且,重複、多次的批評常常會讓孩子變得麻木,批評的效果大打折扣。
有些時候,孩子的某種問題行為會反覆出現,比如總是拖拉磨蹭,家長沒必要一犯錯就批評。
正確的批評方式是言簡意賅,點到即止。
很多人一聽到批評這個詞,就會覺得是把父母和孩子放在一種對立的處境裡,其實不然。
正確的批評,是父母轉換自己的身份,指出孩子錯誤,說明原因,給出正確的方向,和孩子一起努力,做孩子成長路上的夥伴。
願你放棄這些無效的批評,讓批評成為一種積極的引導,與孩子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