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水、秋山原為契丹族春秋兩季的狩獵捺缽活動,所謂捺缽是指契丹族本無定所,一年之中依牧草生長及水源供給情況而遷居,所遷之地設有行營,謂之捺缽。女真族建立金政權後,承襲了契丹族舊俗,弋獵於春秋的娛樂活動,並將捺缽漁獵活動改稱為“春水”與“秋山”。
金代的“春水”玉表現的是女真族在春天有趣而又扣人心絃的狩獵娛樂活動:每年的早春三月,Sunny明媚,大地復甦,萬物爭春,皇帝率領侍御外出狩獵,皇帝每到一地,侍御皆穿墨綠色衣服,每人各備連槌一柄,鷹食一器,刺鵝錐一枚,排立在河的兩岸,而此時皇帝衣著入時,頭戴披巾,腰繫玉帶,在上風巡視。在有天鵝的地方,侍御舉旗,探旗馳報,遠海鳴鼓,鵝受驚騰起,一時圍旗四起,將天鵝逼得無路可逃,此時飼者將皇室飼養的海東青拜授皇帝放之。鶻(即海東青)擒鵝墜,無力反擊,靠近鵝的侍御,舉錐刺鵝,取鵝腦以飼鶻。隨後,群臣各獻果酒,為歡慶而更相酬酢,遍散其毛,弋獵網鉤,春盡乃還,別開生面的春水弋獵活動暫告結束。“春水玉”表現的正是這一場面。鶻又稱海東青,是獵鷹的一種,體型中等,比一般鷹、禿鷲小得多,但爆發力驚人,能以小制大且性情兇猛,而滿族是以射獵著稱的民族,先民們很早就懂得捕鷹,馴化後,用來幫助獵戶捕獲獵物,所以它是滿族人打獵必備的獵鳥,是人們心中的神鳥,也是他們的圖騰,相當於漢族中的龍鳳圖騰,這也是滿族人對海東青寵愛有加的原因。
常見的“春水玉”均用質地溫潤純潔的上好和田白玉雕成,其雕琢的就是海東青捉天鵝圖:鷹鶻竄落決起,雁鵝倉皇躲閃,荷葉、蓮花環生,水草纏繞,一隻很大的天鵝,猛竄到水草叢中,一隻細小兇猛的海東青,直撲鵝頭,欲吃鵝腦。
到了深秋,皇帝還將帶領群臣進行娛樂性的秋山圍獵活動,又稱射虎呼鹿活動。“秋山玉”就是表現女真族秋季狩獵、射虎殺鹿的情景。“秋山玉”多為山林虎鹿題材,圖案為山石、柞樹,有的虎鹿並存,有的雙鹿伴遊,有的只有虎或只有鹿,還有的柞樹藏虎,最為常見的還是山林群鹿圖。
“秋山玉”在表現手法上,場面不像春水玉那麼殘酷無情,而是獸畜共處山林,相安無事,一副世外桃源的北國秋景。秋山玉一般採用和田白玉的籽料和帶紅皮的白玉籽料雕成,皮子可俏色雕成虎鹿和樹葉,表示是秋天,這種常留赭色玉皮巧做秋色的雕琢技法是秋山玉的一個獨特特徵。在傳世秋山玉中,材質多采用青玉、白玉加沁皮,雕琢上鏤雕層次較多,飛禽走獸形象多是非常生動,具有統一鮮明的時代風格語言。在雕琢技法上,常常利用玉皮做秋色,在表現手法上,秋山玉融合了繁、簡、粗、細等各種技法,結合鏤雕、圓雕、剔地起陽等琢磨出山石、柞樹、鹿、虎等。
由於“春水玉”“秋山玉”題材好,畫面優美,它不僅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喜愛,也受到漢族特別是文人雅士的厚愛,因而元末明初南方地區也有類似題材的玉作出現,但大部分玉匠不知道這一史實,只是根據整器構圖,獨具匠心,將蓮葉、鹿等與一些美好的東西融和在一起,逐漸出現了一類新的被賦予吉祥寓意,深受廣大人民喜愛的玉雕,如“鷹擊天鵝圖”“福壽圖”“一路登科圖”玉雕等,老題材融入了新內容、新形式、新生命,一直延續到後期。
一件件精美絕倫的玉雕作品無時不刻地在向我們傳達著美的東西,同時也讓我們後人不得不被古人的高超技藝及奇思妙想所折服!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春水、秋山原為契丹族春秋兩季的狩獵捺缽活動,所謂捺缽是指契丹族本無定所,一年之中依牧草生長及水源供給情況而遷居,所遷之地設有行營,謂之捺缽。女真族建立金政權後,承襲了契丹族舊俗,弋獵於春秋的娛樂活動,並將捺缽漁獵活動改稱為“春水”與“秋山”。
圖2 遼金早期 春水玉長6.8、寬1.3釐米,質地溫潤純白,無一點雜質。這款春水玉,經國家文物部門鑑定屬國家一級文物,現收藏於安徽省文物總店,該器物的主題紋飾比較簡單,僅用一個圓形環託作玉雕的邊框,這是金代春水玉的特點所在。圓形環託內,無荷葉、水草裝飾,甚至背景全無,僅透過鶻和天鵝來構圖佈局:只見鶻體瘦小,合翅欲落,用兩隻利爪緊緊擒住天鵝的頭部,尖尖的細嘴緊緊咬住鵝腦不放,天鵝體大肥碩,張口,展翅欲飛,想逃卻怎麼也逃不出鶻的利爪,寥寥幾筆地雕琢,將鶻的兇猛,天鵝的驚恐哀鳴表現得淋漓盡致。到了金代晚期至元代,尤其元代,在鶻、鵝的周圍加了許多花草修飾,採用多層透雕的技法,層層密密,加大了層次感,裝飾感,也有專家將這種層層密密的雕琢風格總結為“密不透風”。金代的“春水”玉表現的是女真族在春天有趣而又扣人心絃的狩獵娛樂活動:每年的早春三月,Sunny明媚,大地復甦,萬物爭春,皇帝率領侍御外出狩獵,皇帝每到一地,侍御皆穿墨綠色衣服,每人各備連槌一柄,鷹食一器,刺鵝錐一枚,排立在河的兩岸,而此時皇帝衣著入時,頭戴披巾,腰繫玉帶,在上風巡視。在有天鵝的地方,侍御舉旗,探旗馳報,遠海鳴鼓,鵝受驚騰起,一時圍旗四起,將天鵝逼得無路可逃,此時飼者將皇室飼養的海東青拜授皇帝放之。鶻(即海東青)擒鵝墜,無力反擊,靠近鵝的侍御,舉錐刺鵝,取鵝腦以飼鶻。隨後,群臣各獻果酒,為歡慶而更相酬酢,遍散其毛,弋獵網鉤,春盡乃還,別開生面的春水弋獵活動暫告結束。“春水玉”表現的正是這一場面。鶻又稱海東青,是獵鷹的一種,體型中等,比一般鷹、禿鷲小得多,但爆發力驚人,能以小制大且性情兇猛,而滿族是以射獵著稱的民族,先民們很早就懂得捕鷹,馴化後,用來幫助獵戶捕獲獵物,所以它是滿族人打獵必備的獵鳥,是人們心中的神鳥,也是他們的圖騰,相當於漢族中的龍鳳圖騰,這也是滿族人對海東青寵愛有加的原因。
常見的“春水玉”均用質地溫潤純潔的上好和田白玉雕成,其雕琢的就是海東青捉天鵝圖:鷹鶻竄落決起,雁鵝倉皇躲閃,荷葉、蓮花環生,水草纏繞,一隻很大的天鵝,猛竄到水草叢中,一隻細小兇猛的海東青,直撲鵝頭,欲吃鵝腦。
圖3 元代 和田白玉鏤雕雙鴨荷葉飾長9、高6.1、厚0.5釐米,玉質油潤光滑,玉上有雞骨白沁,長方扁平體,多層鏤雕出一派春暖花開的溫馨景象:兩隻白鴨悠閒自得地棲息在荷葉叢中,一隻站立默默注視前方,而另一隻則回首理翅,神態各異,生動逼真。鏤雕荷莖纏繞,陰線勾飾荷葉紋、鴨紋,層次豐富,立體感強,顯示出元代“春水玉”的特徵。圖4 明代 和田青白玉鏤雕天鵝荷花鑲件鑲件長9、寬7、厚0.8釐米,玉質青白溫潤光滑,橢圓形,多層透雕荷花荷葉疊壓掩映,一隻天鵝在荷花叢中展翅欲飛,天鵝重眼圈,張嘴,眼神慌張,長頸被荷莖緊緊纏繞,欲飛不能,呈掙扎狀,陰線勾飾翅紋、荷葉紋,圖案層次較多,花下有花,枝下有枝,豐富多彩,典型的明代“春水玉”。圖5 清代 鏤雕天鵝荷花鑲件長9.2、寬5.1釐米,雖是和田青白玉,但玉質發暗如陰天似的,雜質較多。整器為長橢圓形,片狀,單面工,外框鑲銅,環圈內鏤雕繁茂的串枝荷花荷葉,花葉縱橫交錯,一隻天鵝鑽入荷花叢中,天鵝張嘴,長頸莖繞,雙翅展開,呈掙扎狀,陰線勾勒出翅紋和荷葉紋,構圖豐富,但刀工力度不夠,線條也不夠流暢,整器給人感覺有些呆板,應是清代仿明代的春水玉。到了深秋,皇帝還將帶領群臣進行娛樂性的秋山圍獵活動,又稱射虎呼鹿活動。“秋山玉”就是表現女真族秋季狩獵、射虎殺鹿的情景。“秋山玉”多為山林虎鹿題材,圖案為山石、柞樹,有的虎鹿並存,有的雙鹿伴遊,有的只有虎或只有鹿,還有的柞樹藏虎,最為常見的還是山林群鹿圖。
“秋山玉”在表現手法上,場面不像春水玉那麼殘酷無情,而是獸畜共處山林,相安無事,一副世外桃源的北國秋景。秋山玉一般採用和田白玉的籽料和帶紅皮的白玉籽料雕成,皮子可俏色雕成虎鹿和樹葉,表示是秋天,這種常留赭色玉皮巧做秋色的雕琢技法是秋山玉的一個獨特特徵。在傳世秋山玉中,材質多采用青玉、白玉加沁皮,雕琢上鏤雕層次較多,飛禽走獸形象多是非常生動,具有統一鮮明的時代風格語言。在雕琢技法上,常常利用玉皮做秋色,在表現手法上,秋山玉融合了繁、簡、粗、細等各種技法,結合鏤雕、圓雕、剔地起陽等琢磨出山石、柞樹、鹿、虎等。
圖6 金代晚期 秋山玉雕臥鹿飾長4.8、寬4.1釐米,經國家文物部門鑑定是金代晚期,現藏於安徽省文物總店資料室。玉質青白,有黃沁,但油潤光滑,扁方形玉飾上鏤雕一鹿臥於花石之中,橄欖目,珍珠盤式角,四肢蜷於身下,昂首,軀體健壯,神情自然,與“秋山”命題的意境相得益彰,是一件秋山玉雕題材的經典之作。而金代早期的秋山玉造型與其不同,早期比較繁瑣,既有張弓搭箭的獵手,也有驚慌失措的小鹿和茂密的樹林岩石,後期則刪繁就簡,成為鹿(虎)、石、葉“三物觀秋”的固定模式。“春水秋山”玉不是觀賞器,而是配飾器,所以沒有龐然大物,也沒有固定外觀,就目前傳世的“春水秋山”來看,根據其用途不同,基本可以分為三種:即扣在腰節上的玉帶板,掛在衣服上的玉掛件及吊在髮束上的髮飾。圖7 元代 和田青白玉福鹿帶飾帶飾長6.9、寬5.6、厚0.6釐米,玉質溫潤細密,長方形外框,邊緣浮雕有兩道凹槽,以便突出主題。框內上端鏤雕一個外圓內“福”字,下端浮雕一前一後兩隻鹿對銜一靈芝,鹿角各頂一束靈芝,俗稱“珍珠盤”。 陰線勾飾鹿紋、靈芝紋,刀法粗獷豪放,山林野趣特別突出,是典型的元代“秋山玉”。由於“春水玉”“秋山玉”題材好,畫面優美,它不僅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喜愛,也受到漢族特別是文人雅士的厚愛,因而元末明初南方地區也有類似題材的玉作出現,但大部分玉匠不知道這一史實,只是根據整器構圖,獨具匠心,將蓮葉、鹿等與一些美好的東西融和在一起,逐漸出現了一類新的被賦予吉祥寓意,深受廣大人民喜愛的玉雕,如“鷹擊天鵝圖”“福壽圖”“一路登科圖”玉雕等,老題材融入了新內容、新形式、新生命,一直延續到後期。
一件件精美絕倫的玉雕作品無時不刻地在向我們傳達著美的東西,同時也讓我們後人不得不被古人的高超技藝及奇思妙想所折服!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