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界許多人認為:人意識的研究是科學最後的難題,而意識是如何消失的,特別是“瀕死體驗”,則是謎中之謎。於是,死亡的發生,也即“瀕死體驗”成了生物學、醫學、心理學和哲學單獨相對或協同研究的熱點。 所謂“瀕死體驗”,也就是瀕臨死亡的體驗,是指某些遭受嚴重創傷或罹患重疾但意外獲得恢復的人所敘述的死亡正在來臨時深刻的主觀體驗。國外早已把其列為生命科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形形色色的“瀕死體驗” “瀕死體驗”在各民族間普遍存在。1987年,在西班牙的巴塞羅那,一位名叫查維·亞艾那的24歲青年工人,不幸被一隻裝有機器的大箱子壓傷,成為一個昏迷不醒的“植物人”。1990年3月的一天,亞艾那突然清醒過來,雖然只有短短的10多分鐘,卻向人們敘述了他長眠不醒時的奇遇:“我變回一個孩子,由我已去世的姨媽領著。她帶著我,走進一條發光的隧道,它是通向另一個世界的。她對我說:‘你要我找的永恆的平靜,在另一個世界你可得到的。’我用手掩住雙眼,但瑪麗亞姨媽輕輕地把我的手拉了回來。”10多分鐘過後,亞艾那又長睡不醒。 無獨有偶,美國一位65歲的“死而復生”的商人,也向搶救他的醫生們敘述了自己“死後”的情景:“我記得自己好像一朵輕雲一般,逐漸由我的肉身上升到天花板。醫院的牆壁與鐵門都阻擋不了‘這時的我’。我很快地飛出醫院,以越來越快的速度,飛向虛無縹緲的太空。接著我又以極快的速度,在一條無止境的隧道中前進。在隧道的另一端,我看到有一點亮光;這個亮光越來越明亮,越來越大。當我到達隧道的盡頭,那光亮變成強烈無比的光源。我的內心充滿喜悅和愛。我不再有憂慮、沮喪、痛楚與緊張。” 有趣的是一些名人也有過“瀕死體驗”。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19歲那年就曾經歷過一次“靈魂離體”的體驗。當時他在義大利前線的救護車隊服役,1918年7月8日的午夜時分,一枚彈片擊中了海明威的雙腿,使他身受重傷。事後他告訴他的朋友蓋伊·希科說:“我覺得自己的靈魂從軀體內走了出來,就像拿著絲手帕的一角把它從口袋拉出來一樣。絲手帕四處飄蕩,最後終於回到老地方,進了口袋。” 除海明威外,德國偉大的詩人歌德、法國最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莫泊桑、俄國十九世紀著名作家陀思妥恥夫斯基、美國最著名的小說家愛倫·坡、英國著名作家戴維·赫伯特·勞倫斯等,都曾有過類似的體驗,他們認為:“人的靈魂藏於人的肉體之內,而且是肉體完美的複製品,由極輕的東西組成,發光、半透明、十分適合於進行體外的活動,靈魂離開身體時,跟做夢差不多。” 莫衷一是的科學界 據國外資料披露:在德國,曾進行過一次“死亡試驗”,參加試驗的有42名年輕力壯的男女志願者。“死亡試驗”的辦法很簡單:利用藥物,使42名志願者處於與死亡相似的完全失去知覺的境地。在22秒的短暫時間內,志願者各有所獲—— 有的看見彩光; 有的看見了親友; 有的看見了自己發著藍光的“靈魂”從自己的肉體中“逸出”; 有的看見了一條發光的“隧道”。 事實上,類似的“死亡試驗”並非首次,美國心臟病專家邁克爾·薩博也曾組織過一次“地獄考察”的活動,方法是:用藥物使一些人重度昏迷,又以高水平的搶救使他們復活,這些人的經歷與上述試驗結果相似。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醫學界對人的臨終狀態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雖然試驗的方式和研究的成果各不相同,但對於有過“瀕死體驗”者的感受,大家的意見基本還是一致的:和平寧靜、穿過一條隧道進入另一個世界、前方出現一種光亮並進入花園等。許多從死亡邊緣回來的人相信,他們經歷了一種“生命回顧”;另有人會說,感覺像是與一種宇宙智慧或意識融為一體。這些倖存者們因為“被帶回來”而感到憤怒和悲傷的例子並不鮮見。 許多經歷了瀕死經驗的人堅持認為靈魂離體是他們的親身經歷,決非虛幻。然而由於這類經驗一般人很少能體驗到,儀器的測量也很難做到完全準確,因此直到現在還有人對此爭論不休。麻省理工學院的兩位教授認為,“瀕死體驗”純粹是無稽之談,這無非是因為窒息而導致的死亡幻覺,它是由於感覺缺失而造成的。 至於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奇特的幻覺,科學家則認為與當事人受的教育、經歷和個人的性格特徵有關。也有科學家指出:人在死神降臨的一瞬間,短時間內的主觀體驗一般來說是類似的——尤其是相信有天堂存在的人在西方比比皆是,所以更容易產生“瀕死體驗”。這是目前較令人信服的觀點。此外,一些前蘇聯科學家認為人體內有一個可以形成自我離體的能量系統,他們把這個自我稱為“能量”或者“生物等離子體”,心靈離體後也可能把這種能量變成媒介物運載自己,不同型別的離體現象可能會有不同的相應媒介物。生物學家羅蘭·西格則從生物化學角度來解釋,他認為,每個人在死亡時,大腦會分泌出過量的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有些能引起奇特的幻覺。 驚世駭俗的試驗 就在科學界莫衷一是之際,一項被命名為“阿爾法3號”的科學試驗,在日本東京悄然展開,為“瀕死體驗”的研究開闢了一個嶄新的天地。“阿爾法3號”計劃由多家跨國公司贊助,參加實驗的志願者共有16人。他們分別來自美國、日本和瑞士,年齡由19歲-75歲不等,都是瀕臨死亡的垂危病人。他們是在經過了將近3個月的深入細緻的心理分析後,才被批准加入“阿爾法3號”計劃的。 “阿爾法3號”計劃的具體實施方法是:科學家在志願者頭骨中植入電極,並且與電腦相連,使電腦可以在80公里的範圍內,接收到志願者的腦電波,並在60秒內把腦電波譯成文字,顯示在計算機終端的熒光屏上。 在實施“阿爾法3號”計劃的頭兩年裡,有4位志願者先後離開了人間,但是,電腦並未接受到他們傳來的任何資訊。科學家們並不氣餒,他們對電腦程式又進行了進一步的修改,終於獲得了成功。 當時,一位名叫佛迪的志願者病逝。3天后,電腦熒光屏上出現了科學家們期待已久的資訊:“我是佛迪,告訴你們,我很快樂,沒有痛苦……沒有痛苦……沒有痛苦……”這幾個字,重複出現了20多次,資訊突然中斷。這一結果,大大鼓舞了實驗者,使實驗更加有條不紊進行下去。不過,此後4位志願者先後離世,電腦卻沒有收到任何資訊。就在“山重水複疑無路”之際,一位23歲的白血病患者不幸死亡,使實驗“柳暗花明又一村”,因為第二天電腦便收到了她的資訊:“這是一個美麗的地方,我很高興來到這裡,此間經常Sunny充足。”“很多人與我在一起,我很愛他們,我將會……”資訊至此突然停止。 參與“阿爾法3號”計劃的科學家們均認為,這裡傳達的生命資訊的反饋結果是相似的,這是“瀕死體驗”存在的有力證據。鑑於此點,“阿爾法3號”計劃還要深入進行下去。 對於死亡的秘密,人們總是懷有強烈的好奇心。這些積極的研究表明,這一領域正日漸成為主流科學探索中的合法領域,只是要解決這個富有誘惑力的難題,還需假以時日和努力。
科學界許多人認為:人意識的研究是科學最後的難題,而意識是如何消失的,特別是“瀕死體驗”,則是謎中之謎。於是,死亡的發生,也即“瀕死體驗”成了生物學、醫學、心理學和哲學單獨相對或協同研究的熱點。 所謂“瀕死體驗”,也就是瀕臨死亡的體驗,是指某些遭受嚴重創傷或罹患重疾但意外獲得恢復的人所敘述的死亡正在來臨時深刻的主觀體驗。國外早已把其列為生命科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形形色色的“瀕死體驗” “瀕死體驗”在各民族間普遍存在。1987年,在西班牙的巴塞羅那,一位名叫查維·亞艾那的24歲青年工人,不幸被一隻裝有機器的大箱子壓傷,成為一個昏迷不醒的“植物人”。1990年3月的一天,亞艾那突然清醒過來,雖然只有短短的10多分鐘,卻向人們敘述了他長眠不醒時的奇遇:“我變回一個孩子,由我已去世的姨媽領著。她帶著我,走進一條發光的隧道,它是通向另一個世界的。她對我說:‘你要我找的永恆的平靜,在另一個世界你可得到的。’我用手掩住雙眼,但瑪麗亞姨媽輕輕地把我的手拉了回來。”10多分鐘過後,亞艾那又長睡不醒。 無獨有偶,美國一位65歲的“死而復生”的商人,也向搶救他的醫生們敘述了自己“死後”的情景:“我記得自己好像一朵輕雲一般,逐漸由我的肉身上升到天花板。醫院的牆壁與鐵門都阻擋不了‘這時的我’。我很快地飛出醫院,以越來越快的速度,飛向虛無縹緲的太空。接著我又以極快的速度,在一條無止境的隧道中前進。在隧道的另一端,我看到有一點亮光;這個亮光越來越明亮,越來越大。當我到達隧道的盡頭,那光亮變成強烈無比的光源。我的內心充滿喜悅和愛。我不再有憂慮、沮喪、痛楚與緊張。” 有趣的是一些名人也有過“瀕死體驗”。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19歲那年就曾經歷過一次“靈魂離體”的體驗。當時他在義大利前線的救護車隊服役,1918年7月8日的午夜時分,一枚彈片擊中了海明威的雙腿,使他身受重傷。事後他告訴他的朋友蓋伊·希科說:“我覺得自己的靈魂從軀體內走了出來,就像拿著絲手帕的一角把它從口袋拉出來一樣。絲手帕四處飄蕩,最後終於回到老地方,進了口袋。” 除海明威外,德國偉大的詩人歌德、法國最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莫泊桑、俄國十九世紀著名作家陀思妥恥夫斯基、美國最著名的小說家愛倫·坡、英國著名作家戴維·赫伯特·勞倫斯等,都曾有過類似的體驗,他們認為:“人的靈魂藏於人的肉體之內,而且是肉體完美的複製品,由極輕的東西組成,發光、半透明、十分適合於進行體外的活動,靈魂離開身體時,跟做夢差不多。” 莫衷一是的科學界 據國外資料披露:在德國,曾進行過一次“死亡試驗”,參加試驗的有42名年輕力壯的男女志願者。“死亡試驗”的辦法很簡單:利用藥物,使42名志願者處於與死亡相似的完全失去知覺的境地。在22秒的短暫時間內,志願者各有所獲—— 有的看見彩光; 有的看見了親友; 有的看見了自己發著藍光的“靈魂”從自己的肉體中“逸出”; 有的看見了一條發光的“隧道”。 事實上,類似的“死亡試驗”並非首次,美國心臟病專家邁克爾·薩博也曾組織過一次“地獄考察”的活動,方法是:用藥物使一些人重度昏迷,又以高水平的搶救使他們復活,這些人的經歷與上述試驗結果相似。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醫學界對人的臨終狀態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雖然試驗的方式和研究的成果各不相同,但對於有過“瀕死體驗”者的感受,大家的意見基本還是一致的:和平寧靜、穿過一條隧道進入另一個世界、前方出現一種光亮並進入花園等。許多從死亡邊緣回來的人相信,他們經歷了一種“生命回顧”;另有人會說,感覺像是與一種宇宙智慧或意識融為一體。這些倖存者們因為“被帶回來”而感到憤怒和悲傷的例子並不鮮見。 許多經歷了瀕死經驗的人堅持認為靈魂離體是他們的親身經歷,決非虛幻。然而由於這類經驗一般人很少能體驗到,儀器的測量也很難做到完全準確,因此直到現在還有人對此爭論不休。麻省理工學院的兩位教授認為,“瀕死體驗”純粹是無稽之談,這無非是因為窒息而導致的死亡幻覺,它是由於感覺缺失而造成的。 至於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奇特的幻覺,科學家則認為與當事人受的教育、經歷和個人的性格特徵有關。也有科學家指出:人在死神降臨的一瞬間,短時間內的主觀體驗一般來說是類似的——尤其是相信有天堂存在的人在西方比比皆是,所以更容易產生“瀕死體驗”。這是目前較令人信服的觀點。此外,一些前蘇聯科學家認為人體內有一個可以形成自我離體的能量系統,他們把這個自我稱為“能量”或者“生物等離子體”,心靈離體後也可能把這種能量變成媒介物運載自己,不同型別的離體現象可能會有不同的相應媒介物。生物學家羅蘭·西格則從生物化學角度來解釋,他認為,每個人在死亡時,大腦會分泌出過量的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有些能引起奇特的幻覺。 驚世駭俗的試驗 就在科學界莫衷一是之際,一項被命名為“阿爾法3號”的科學試驗,在日本東京悄然展開,為“瀕死體驗”的研究開闢了一個嶄新的天地。“阿爾法3號”計劃由多家跨國公司贊助,參加實驗的志願者共有16人。他們分別來自美國、日本和瑞士,年齡由19歲-75歲不等,都是瀕臨死亡的垂危病人。他們是在經過了將近3個月的深入細緻的心理分析後,才被批准加入“阿爾法3號”計劃的。 “阿爾法3號”計劃的具體實施方法是:科學家在志願者頭骨中植入電極,並且與電腦相連,使電腦可以在80公里的範圍內,接收到志願者的腦電波,並在60秒內把腦電波譯成文字,顯示在計算機終端的熒光屏上。 在實施“阿爾法3號”計劃的頭兩年裡,有4位志願者先後離開了人間,但是,電腦並未接受到他們傳來的任何資訊。科學家們並不氣餒,他們對電腦程式又進行了進一步的修改,終於獲得了成功。 當時,一位名叫佛迪的志願者病逝。3天后,電腦熒光屏上出現了科學家們期待已久的資訊:“我是佛迪,告訴你們,我很快樂,沒有痛苦……沒有痛苦……沒有痛苦……”這幾個字,重複出現了20多次,資訊突然中斷。這一結果,大大鼓舞了實驗者,使實驗更加有條不紊進行下去。不過,此後4位志願者先後離世,電腦卻沒有收到任何資訊。就在“山重水複疑無路”之際,一位23歲的白血病患者不幸死亡,使實驗“柳暗花明又一村”,因為第二天電腦便收到了她的資訊:“這是一個美麗的地方,我很高興來到這裡,此間經常Sunny充足。”“很多人與我在一起,我很愛他們,我將會……”資訊至此突然停止。 參與“阿爾法3號”計劃的科學家們均認為,這裡傳達的生命資訊的反饋結果是相似的,這是“瀕死體驗”存在的有力證據。鑑於此點,“阿爾法3號”計劃還要深入進行下去。 對於死亡的秘密,人們總是懷有強烈的好奇心。這些積極的研究表明,這一領域正日漸成為主流科學探索中的合法領域,只是要解決這個富有誘惑力的難題,還需假以時日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