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080957013664

    或許你有看過太多關於同理心的說明,或許你還不太清楚這三個字到底指的是什麼。

    同理心並不是一個外來的詞彙或者專屬於心理學的詞彙,我們常用的說法比如“將心比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等,它可以初步理解為“換位思考”,不過僅僅是思考還不夠,還需要“換位感受”,“換位行動”。同理心發達的人,能夠知道對方想什麼,要什麼,並作出相應的行為,他肯定也是一個情商高的人,同時是一個讓人喜歡、願意與之相處的人,當然也具備了成為優秀心理諮詢師的潛質。同理心的三層境界: 第一層境界: 理解對方所表達的言語、行為和肢體。這是最簡單的層次,當然也是很困難的層次;這是區分一個人有無同理心的基本點。小孩子在商場,告訴媽媽說:“媽媽,我想要玩具車......”pia,這位媽媽給了孩子一巴掌,“車車車,一天到晚就知道車,走回家。”這是非常典型的同理心極度匱乏症,她聽到了孩子的言語可能也看到了孩子充滿渴望的眼神,孩子簡單的言語或行為,瞬間就刺激了她的敏感神經(可能是某種憤怒、壓抑或者急迫),哪裡會去理解呢?有同理心的媽媽會怎樣表達呢?“寶貝,我聽到了你說想要玩具車,媽媽知道了。......”So easy!簡單重複對方的言語,即表明你關注到了,你理解了。當然,你不理解的話,可以附加一句“這是什麼意思呢?” 除了言語,我們更多的可以關注對方的肢體和表情,這方面的理解能力幾乎是人的天賦能力,無需刻意的學習。當然,有一些複雜的情況,比如一個人笑著說“我離婚了”,這裡面表達的意思可能就複雜多了。同理心缺乏的人往往會迴應:“你怎麼離婚了呢?”或者“我就說早該離婚了。”具備基本同理心的人一般會說:“離婚了,有什麼好笑的?” 缺乏同理心的人,多表現為以己度人,困於自身的情緒、執念或動機,缺乏換位的能力。和他們相處起來,壓抑、難受、彆扭、憋得慌,離得越遠越好。 第二層境界: 理解對方未表達的情緒、情感、動機和思維。人是一種奇怪的動物,當他想著某樣事情,卻說著無關緊要的事情,把重要的資訊放在後面說或者不說。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男士搞不懂“你好壞”等於“喜歡你”的原因。 當然,如果你具備基本的同理心,卻無法解讀對方未表達的深意的話,說明你有心,但有些笨笨的。你關注到了對方,也覺察到了他的言語、行為和肢體,你已經開始換位了,但是換位不深。舉個例子吧!老公剛進家門。老婆說:“老公,你總算回來了。你都不知道今天家裡有多髒!”老公答:“是嗎?我看看。”老婆不悅:“今天孩子一點不省心,老是哭。”老公答:“真的啊!我去哄哄她。”老婆怒:“奶粉快沒了。”老公穿鞋:“我這就去買。” 試問:此時,這位老婆所說真的是內心所需嗎?如果說一句抱怨,可能是真的。可是接連三句,這位老公都沒有聽出其中深意,確實有些笨。如果某位男士不知道如何正確應對,可以問問身邊的女士。 當然,也需要舉一個反例:老公剛進家門。老婆抱怨:“家裡髒,帶孩子累,奶粉沒有了......”老公怒:“吵什麼吵,煩不煩!” 這位老公脾氣有點大,情商也可能有點低,同理心也有點可能不到位。問題來了,老婆接下來如何迴應,是同理心發達的表現?參考答案:“老公,看你生這麼大氣幹啥,我就撒個嬌。是不是外面遇到什麼不順心的事啊?”0分答案:“兇什麼兇,不知道別人在家多辛苦.....” 第三層境界: 給對方此時最需要的東西,同理心的最高境界不在於你說了什麼,或者做了什麼,而在對方的需求得到了滿足。這是一種默契,正如一首歌裡唱的:“我還沒說可惜,你已經在嘆息。”一個痛哭的人,此時最需要的可能不是建議,也不要你理解他的情緒(因為如此明顯),他需要的僅僅是安全可以哭訴的環境、陪伴和紙巾。 我的一位求助者給我講過這樣一件事。在諮詢的過程中,由於很多曾經的創傷重新回到心底,她有一連幾天時間,內心很痛苦無力,情緒也很糟糕。一天晚上,躺在身邊的孩子,對她說:“媽媽,我好捨不得你!”......她緊緊的摟住孩子,感覺好滿足好溫暖,此刻她似乎比孩子更需要這份溫暖。 毫無疑問,這個天真的孩子很有靈氣的,同理心異常發達。敏銳的覺察到了母親的失落、無力、痛苦,質樸的言語表達出了對媽媽的依戀、憐惜和關心。關於“如何培養同理心”的一些提示:1. 完整的自我意識一個擁有完整自我意識的人,知道自己是誰、想要什麼、價值和優勢是什麼,同時也瞭解自己的劣勢和不足,他感到安全、自在、寬容、信任,能夠、也有力量放下自己心中的情緒、價值觀和信念,耐心的關注他人,傾聽和感受他人,試著用對方的視角審視問題,體會其中的情緒、思維、動機和需要。完整的自我意識,乃是同理心發展的根基。原因在於擁有完整自我意識的人,不會輕易被對方的表現擊中情結,比如自己內心的弱小、自卑、不足夠和敵意,也斷然不會在對方訴說的時候全然聽不進去,也不會在對方需要關心陪伴的時候用憤怒來傷害對方,而是保持關注、保持好奇之心,深入對方內心。2. 保持好奇心好奇心,有時候又被稱為探究精神,也就是探究事物的更多可能性,它的反面是執著和片面。比如當老闆把你叫到辦公室,沒來由的罵了一通。此時,你可能從腦袋裡冒出很多猜想,“老闆有病!”、“我做錯了事情。”、“老闆家里正在鬧離婚,心情煩著呢。”往往我們想到一種可能性就開始情緒氾濫做出衝動行為,想到“老闆有病”就憤怒,覺得待不下去,衝動離職;想到“我做錯了事情”、就自怨自艾,陷入焦慮和自責中。保持好奇心,遇事多想想有沒有別的可能性,或者問一句:“老大,你今天發這麼大脾氣,是怎麼回事呢?”這樣說一來可以促進對方反思自身行為,二來可以瞭解哪一種可能性為真,讓我們更接近真實。正如前面我們的例子,一個人笑著說:“我離婚了!”,我們不妨好奇一下,:“我很好奇,你怎麼笑著說,我離婚了呢?”3.必要時予以確認一個具備完整自我意識的人,透過充滿好奇的探究之後,便已經對對方的言語、表情、行為、情緒、動機、思維邏輯有充分的理解,可以達到深層次的同理;當然,在情況很複雜,或者自我理解不足夠的時候,我們還有一項重要的技能叫:確認。還是前面的例子:“看你笑著說離婚了,想必這是一種解脫,對嗎?”常見的情況是,很多人在看到對方“使臉色”之後,內心往往冒出各種不好的想法,比如對方不喜歡我、我哪裡做錯了,往往連最基本的“對方不開心”都感受不到,更沒有辦法給予對方所需的幫助和溫暖,這其中的原因大多是內心脆弱的緣故(玻璃心,即是自我意識不完整)。當然,此時可以採用“確認”這樣技能來驗證自己的想法。比如直接了當的問問對方:“看你一臉不高興的樣子,是我哪裡做錯了什麼嗎?”發展自己的同理心,並不是變得世故和圓滑,而是找回那個最純真、安全、自信的自己就擁有的能力,讓別人舒服,也讓自己豐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最有效的鍛鍊肱二頭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