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理醫生花姐

    小時候留下的心裡陰影在心理學我們叫做創傷。每個人的內心認知評價系統不同,那麼他就會把不同的事情當做心理創傷。很平常的一件事,也許有些人認為這不是問題,但有些人卻成為了問題。很多我們公認的創傷是親人的喪失,身體人權被侵犯等。

    受過童年創傷的人,透過三大適應性機制,幫助他們在長期虐待的環境中生存下來:解離防禦機制,自我認同的分裂(導致與外部的關係斷裂),精神狀態的病理性調節(抑鬱、雙向情感障礙、創傷成癮等),

    心理陰影了的人,對自我的認同感覺到分裂,找不到自我,對情感和人際關係沒有穩定感,安全感,自我否定,到了成年也許會形成某種人格障礙,無法擺脫。

    如果想要擺脫童年時期的心理陰影。一定要求治於專業的心理醫生。促進個體的成長。

  • 2 # 念魅75665790

    心理學家提出,有害的童年經歷參與塑造了人看待自我和世界的角度,讓人形成一種不健康的思維與情緒感知的模式,在人的一生中不斷產生負面影響。

    對於童年不那麼幸福的人來說,可能會出現以下3種常見的錯誤應對方式:

    1.屈從於童年的創傷經歷

    和“就地裝死”一樣,選擇屈從的人不會再去抗爭,他們認為不好的經歷帶給他們一些理念就是對的,因此不斷按照錯誤的看待自我和看待世界的角度錯誤地解讀他人的行為或是身邊發生的事。

    2.逃避觸發傷痛的環境

    逃避者會主動地避開任何可能會觸發自己的不好思維模式的環境,裝作那些不好的一面是不存在的,從而避免了潛在的傷害和痛苦。然而,麻醉劑只能一時止住疼痛,卻不能停止傷口潰爛。當人躲無可躲,一直潛藏的負面的自己就會反撲。

    我們還需要意識到,一味地逃避是一種不恰當的提前防禦。提前、過於警惕地提防一些可能不存在的風險,實際上可能會致使人們錯過一些正常、美好的關係。

    3.過度補償兒時的缺失

    過度補償是一種以攻擊代替防禦的應對方式。過度補償的人會變成和童年時期的自己完全不一樣的人,這種對立會給人以錯覺——和創傷相關的不好的感知模式和思維模式是不可能存在在他們身上的。

    一個小時候極度渴望與他人建立聯結卻不被滿足的人,在過度補償時就會變得格外獨立,好像他們不需要任何人一樣。當過度補償的人無力支撐自己偽裝出的強大時,一直潛伏的不健康的思維模式會捲土重來襲擊他們。

    1.展開一場深入、持久的自我辯論

    首先,找到那些支援與反對不健康的思維模式的證明

    其次,重新歸因那些支援不良思維模式的證據。

    童年時候的經歷,可以歸因於家庭環境的問題;而童年以後的經歷,更多的是源於自己的錯誤的應對方式。透過駁倒一個個原來看上去合理的證據,使自己相信一直以來的負面觀念是需要改變的。

    在認識到自己的不良思維模式以後,我們可以分析現有應對方式給自己帶來的好處與壞處。

    最後,嘗試進行“創傷自己”和“健康自己”的對話。透過兩方的互相辯論,讓自己越來越習慣健康的思維模式。

    2.表達關於創傷的不滿和悲慟

    透過想象和父母對話或是寫一封不寄出的信,讓心底那個受傷的小孩發洩受傷的憤怒與悲痛。同時我們還可以去感受自己童年時未被滿足的願望,讓現在這個有能力的自己去實現它。

    3.改變具體行為或環境,打破原有的對不良思維的應對方式

    先改變自己的行為,嘗試在現有環境裡有健康的表現。列出一個你不滿意的行動清單,當覺察到自己又在進行這些行動,及時對自己喊停,然後經過思索,採取並非自己習慣、卻更加健康的行動方式。

    4.實現自我獨立

    研究表明,父母會在孩子邁入新的人生程序時改變對他們的期望。離家獨立能夠實現孩子與父母的早期關係的最重大的轉變,空間上的距離會讓父母減少對孩子的情感依賴,學業或是事業上的成就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父母對於孩子的操控感。

    5.停止期望,落眼真實的父母

    在嘗試溝通無果後,停止對父母不切實際的期待

    既然有些負面影響是長時間造成的,那麼在我們努力改變的時候,也要給自己多一些耐心和勇氣。或許,當你以更從容地態度面對過去的時候,你會發現它並不是那麼令人恐懼。

  • 3 # 阿斌之夢

    人的陰影基本是小時候造成的。陰影形成的過程,分成三個階段:肉體傷害->心理創傷->心靈記憶。舉個例子,小的時候,你家貴重的花瓶碎了,父親很生氣,責怪你,你說不是你打碎的。於是父親認為你不誠實,揍了你一頓,還不給你解釋的機會。這就會造成一個心理創傷,心理創傷一旦被貼上道德的標籤,比如幼小的你認為父親不愛你了,這個心理創傷就會被壓入潛意識,形成心靈記憶,長大以後隨時都會被翻出來。

    心理學學家認為,人的陰影會伴隨人一輩子,他將花終身的精力去整合童年的陰影。整合成功的人就會得救,做成一番事業。也就是說,陰影是有一定價值的。如果一個人平平常常的長大,他大概也很難有動力做出一番事業。中國的心理學家研究了那些80、90年代創業成功的人,發現這些人之所以渴望掙錢,發財致富,和童年過於貧窮造成的陰影是分不開的。

    陰影的形成,需要一個關鍵環節:道德標籤。回到開始的例子,你把花瓶打碎了,被父親責打。責打的核心,是你覺得受到了冤枉,單純的肉體傷痛是不會形成陰影的。有一天,你和父親發現花瓶是被鄰居的貓打碎的,當時貼的道德標籤就不存在了,那個認為父親不愛你的心結也自動解開了。企業家發財後,要做慈善事業,道理也在這裡。陰影因道德標籤而起,要解開這個道德標籤的封印,也只能用道德的事情去解開。

    人的道德心靈,也叫道心,會在35歲之後再度成長。那個時候,才是解開童年陰影的最好時機。古人總結一句話,養兒才知父母恩。基本上,你在撫養自己孩子的過程中,童年的陰影都可一一消解,解除封印。可惜,有的人終身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不知道孝順的本質價值,糊里糊塗的過完一生。

  • 4 # 生活遠遠比故事精彩

    記得小時候,喜歡穿白色的衣服,顯得特乾淨清爽,可是在農村白色是不喜慶的顏色,尤其是舉行葬禮的時候,幾乎都是一身的白色。

    可是我卻不在乎這些,只要自己喜歡,從來不在乎別人說什麼!直到有一天放學回家,父親恰巧看到我穿著一身白衣,當時就勃然大怒。

    “媽了個✘,你老爹死了嗎?馬上給我脫了!!”

    我沒說話,轉身要進屋,好傢伙,老頭子上手就來扒我衣服,三兩下就撕成了碎片!

    當時我心裡難過極了,從此留下了陰影,開始排斥白色這種顏色,甚至再也沒有穿過任何白色的衣服。

    有時候當自己最心愛的東西被親人打破時,那一刻再也不會喜歡了,所謂的那個親人,亦變得陌生而又疏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周易》的內容包括象、數、理、佔四個方面,它是怎樣體現的?從哪裡可以明顯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