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725444659383

    命題,本身是且必須是邏輯上的一個判斷。

    推理,則是透過(已知、已有判斷)推導得出新判斷的邏輯思維過程,也叫(邏輯)推論,透過邏輯推理(推論)得出的結果,也就是得出的邏輯判斷,稱作結論或者推論(也就是透過推導、推理得出的結論性判斷)

    假言判斷是判斷,不是推理;以假言判斷為基礎或者說為前提進行邏輯推理、推論,才是假言推理。

    比如:

    (因為)要是你死了我就不活了

    (因為)你死了

    (所以)我不活了

    這個過程就是一個假言推理,而其中的“要是你死了我就不活了”這句話是假言判斷。

    假言判斷,是用來建立或者說指明兩事物或者情況存在某種聯絡、關係的判斷,所謂“假言”,並不是說這個判斷句中表示的關係是假的不存在的。

    比如:

    天不下雨我去

    這就是一個假言判斷,這其中蘊含的邏輯關係是“如果……那麼就……”,所以“假言”是指包括這種邏輯關係的邏輯關係,這種邏輯關係的特徵是:

    當“天不下雨”這部分情況成為事實,那麼“我去”這個情況必然成立

    當“天不下雨”這個情況不成立,那麼“我去”這個情況就無從談起

    但是,“我去”這個情況不成立,那麼肯定是因為“天不下雨”這個情況沒成立

    這就是假言判斷的所表達的一種內部邏輯關係,這種邏輯關係在這樣的語言表達中是固定存在的,和句子中談到的兩種情況是什麼情況無關;也就是說假言判斷語句,表達的是一種固定的邏輯關係模式。所以,假言判斷是形式邏輯範圍內的東西。

    由此,偶們用“你死了我就不活了”,根據上面說的假言判斷的內在邏輯關係特徵,做一個新的推理:

    (因為)你死了我就不活了

    (又因為)(現在)我不活了

    (所以)(是因為)你死了

    前面兩個都是必然性結論推理,這種必然性是由前述假言判斷內在邏輯關係決定的。下面偶們仍然根據這句假言判斷句子做一個新的推理:

    (因為)你死了我就不活了

    (又因為)(現在)你沒死

    (所以)我或者死或者不死

    這個假言推理得出的結論所說的情況就是或然性結論,講穿了是和沒有前面的兩個前提時一樣的,只不過沒有前面兩個前提(前提一“你死了我就不活了”,前提二“你沒死”)時,說話人沒有說“我或者死或者不死”這句話的起因、由頭罷了。

    總結:

    假言判斷是規定一種邏輯關係模式、形式的判斷,這種邏輯關係中的一種形式和特徵前文已述此處不再贅言。

    另外,此文中偶舉的例子是假言判斷的一種,稱作充分條件假言判斷,實際上假言判斷有三種,其他兩種是:

    必要條件假言判斷,它確定的內部邏輯關係(及其特徵)是:當前面所說情況成立,那麼後面所說情況必然成立;當前面所說情況不成立,後面所說情況可能成立可能不成立;當後面所說情況不成立,那麼必然是因為前面情況不成立。(“必要”意思也就是這麼來的,即“不可少”;也就是前面情況必須有但不足夠,而“充分”則是足夠的意思)

    充(分且必)要(也就是“既足夠又不可少”)條件假言判斷,其確立的內部邏輯關係(及其特徵)是:

    當前面部分情況成立,後面部分情況必然成立

    當前面部分情況不成立,後面部分情況必然不成立

    假言推理,是根據假言判斷給出的邏輯關係模式具有的關係特徵進行邏輯推理的過程。

    後記

    因為假言判斷本身作用是確定一種邏輯關係模式,這種模式是確定的、固定的,其中的支判斷比如“天下雨”和“我去”實際上只是一個單元性符號因此可以用任何事物代替比如用一個字母A和B分別表示,因此偶們可以藉助物質手段來實現這種判斷,比如用機械或者電子裝置來複現、體現、實現這種邏輯關係,從而做成機械、電子邏輯模組。而一些有機物(比如白血球)活動或者無機物化學作用過程,其實也是這種包括假言判斷邏輯關係在內的某種邏輯關係的體現。這方面如果有興趣的,比如怎麼前期(也就是在實際製作成機械或者電子裝置前)設計邏輯模組,歡迎另題討論。

    附,補充理解“充分”和“必要”,以搬石頭為例:

    A. 一塊石頭重100斤,現在有一個人一下子就能搬動這塊石頭;那麼,這一個人足夠搬動這塊石頭,所以這個人是搬動這塊石頭的充分條件;然而,這個人找不到了,又沒有其他人可以搬動這塊石頭;這時候,這人就是搬動這塊石頭的必要條件,因為要搬動這塊石頭沒有這個人就不行。

    B. 這時候,找到了五個人,他們每個人都能搬動20斤東西,這五個人分別是A、B、C、D、E;因此,這五個人需要都參加一起用力才能搬動這塊石頭;這時候五個人中任何一個人(比方說A)都不能缺,缺了,這塊石頭就搬不動,所以A、B、C、D、E中每一個人都是搬動石頭的必要條件,但是如果只有一個人也搬不動,因為每個單人力量不夠100斤,也就是條件不充分。

    C. 仍然是那塊100斤石頭,我們能找到五個人編號仍然是ABCDE,而每個人都能一個人搬動這塊石頭;這時候僅一個人比如A就可以搬動這塊石頭,因此僅A一人條件就足夠了,所以A是搬動石頭的充分條件;但是,A是不是唯一條件呢?不是,A不幹有BCDE其他四人,B不幹有ACDE,如此等等,除非五個人都不幹;所以,這五個人每一個人都不是不可缺的,因而每一個人單獨看都不是必要條件。

    所以,“必要”是指沒有其他選擇條件的也就是唯一的,“充分”是指條件已經足夠。

    下面偶們具體說明前面兩個充分條件假言判斷例子中為什麼推理中會有條件不成立卻仍然有可能會有原先預設結果,這樣的情況。

    天不下雨我就去。

    這句話,並沒有排除還有其他情況下“我就去”的可能,比如說,假設這是一次請客吃飯,那麼除了“天不下雨”這種情況,那麼也許還存在“有我喜歡吃的菜”這種情況。於是,便可能有“天下雨,但是我也去了”這樣的情況,因為可能存在“有我喜歡的菜”這個也符合“我就去”的條件。(這裡面體現了符合邏輯學中的思維規律裡的“排中律”的運用)

    這裡,把“我就去”比作一塊10斤重石頭;把“天不下雨”和“有我喜歡的菜”比作各自都能搬動10斤東西的人,分別是A、B

    因此,“天不下雨我就去”是充分但不必要條件假言判斷,不過習慣上,偶們把這種假言判斷簡單稱作“充分條件假言判斷”,省略了“不必要”這個詞。

    簡單舉例一下排中律思維規律的運用,但不做展開了:

    A. 你喜歡春天還是夏天

    B. 我喜歡冬天

    B的回答是符合排中律的回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lol裡哪個英雄最難被Cos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