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摩薩德簡單心理

    青少年(12歲以下)或者幼兒期的引導更多透過哄和用對方喜好嘗試引導。

    這個年齡段的兒童思維相對單純,同時在這種物質或者聽好話狀態激勵情況容易放下自身戒備心,當然在知曉問題更多還是需要幫助其解決問題,或者讓問題權重儘量降低。

    而如果年齡已經達到甚至超過12歲時,則更多需要思考一下,為什麼小孩是會有心事,是基於小孩本身的問題還是說因為大人成人之間的問題彼此沒有解決好反而變相給小孩造成的困擾。

    舉例說明:

    1.小孩的問題類似青春期的發育叛逆,和對方好好說話不聽,而且家長自身沒有經歷過這樣的階段,造成沒法很好的引導和有時抱著我們父母那一代人想法,那時還有什麼心事,能夠有飯吃飽就已經知足了。這時可以考慮瞭解他的實際心事,讓他用些簡單易懂的科普知識或者通常生活中打比方的小故事讓他理解明白,不至於還這麼困惑,有時讓他們自己表述宣洩出來也能夠進行一定引導和解決;

    2.另一類可能會有些許極端,父母或者家裡重男輕女現象有些嚴重,而第一個是女孩,此時長輩也沒有和小孩交流溝通,僅僅站在自身利益來理解,準備要二胎,這種更多需要在準備做類似事情時給小孩提前打預防針,在這些長輩之間的事有一個事先參與的過程有一定的知情權甚至決策權。

    還有就是可能有些問題也已經發生了,在知曉這個問題時(其實和孩子自身問題有相似之處)沒有讓小孩知曉,適當把自己身份權威放下一些來。向小孩真誠的道歉並告知這些事情的發生並不會減少長輩們對他的關愛,反而會更愛他,也希望小孩能夠更好的對待小弟弟小妹妹。這樣來說相比而言小孩更加容易感受到一種被尊重,同時在一定程度能夠獲知小弟弟小妹妹加入到我們大家庭,不僅利益沒有被剝奪的感覺而且能夠有一種不會更加孤獨孤單的那種氛圍。

    來自沙漠的摩薩德

  • 2 # 心理姐

    一、你知道孩子都會有哪些心事麼?

    每個人都會遭遇成長的煩惱,但是孩子的世界相對簡單,所處的環境並不複雜。所以只要家長留心,不難找到使孩子產生情緒波動的原因。一般孩子的困擾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有關學習成績的困擾。

    孩子的主要環境是學校,在學業壓力普遍沉重的大環境下,許多孩子為成績感到焦慮,卻不懂如何正確的緩解。這時,如果父母也“成績至上”,不斷給孩子施壓,那麼孩子的心理狀況很容易出現問題。

    2、有關人際關係的困擾。

    孩子的人際關係大體分為三大類:一是,親子;二是,師生;三是,交友。

    無論哪種關係使孩子有心事,無法避開的是:好的親子關係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礎,也是孩子能夠正確處理其他關係的先決條件。

    好的親子關係越早建立越好,因為,當問題發生的時候才引起重視,往往為時已晚,修復成本巨大。就像阿德勒所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孩子與老師、朋友、社會他人之間的關係出現問題,總有一些高發誘因:自尊心的挫傷、自信心的打擊;遭遇嘲笑、欺騙、恐嚇、孤立、霸凌、性騷擾(侵害)……因此,早期良好的家庭教育不僅可以幫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還能讓孩子有意識地規避、防範傷害。

    3、有關自我認知的困擾。

    孩子在身心成熟之前有三個叛逆期,也是心理問題高發期。

    第一叛逆期:1-2歲左右。 此時,由於年齡尚小還不會產生所謂的“心事”。但自我意識的健康形成對未來至關重要。第二叛逆期:7-9歲左右。 進入小學後,孩子認為自己已經是“小大人”了,總想掙脫父母的掌控。這時,如果不能正確的引導,孩子就會藏起“心事”,對父母保守“秘密”。父母將不便掌握孩子的思想動態。第三叛逆期:12-15歲左右。 孩子進入青春期,此時父母跟孩子的相處方式一定要講究“藝術”。青春期孩子的5大特點——獨立意識增強;學會隱藏情緒;強烈的自我關注;情緒波動大;行為易失控。此時,孩子都會因為正在經歷成長特殊階段而有心事,父母應該留心。二、如何及時發現孩子有心事了?

    首先,父母應該是最瞭解孩子的人,平時除了照顧好孩子的衣食住行,還要留意孩子的思想動向,以便及時發現“反常”,及時與孩子溝通解決問題。

    其次,孩子有心事,會從日常行為中釋放出一些“訊號”。細心的父母能在第一時間捕捉到。比如:

    孩子說話少了,平時嘰嘰喳喳的“小話嘮”不愛吭聲了;孩子不怎麼出屋了,回到家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面;孩子把心事寫進上鎖的日記裡,也不找父母傾訴了;孩子朋友變少了,原來玩得很好的小夥伴也不主動聯絡;孩子對什麼事都沒興趣,做事總是很消極、躲避;孩子性格內向了,笑容也變少了,不再嘻嘻哈哈、打打鬧鬧;孩子眼神躲閃、支支吾吾,晚上做夢的時候會哭泣或驚醒……

    以上種種,父母需要細心觀察和辨別。區分是大問題,還是小麻煩;區分是短暫性情緒,還是持續性困難。

    三、孩子有心事了,家長該怎麼辦?這裡引用中國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的一段話:“您不可輕視小孩子的情感。他給您一塊糖吃,是有汽車大王捐助一萬元的慷慨;他做了一個紙鳶飛不上去,是有齊柏林造飛艇造不成一樣的鬱悶;他失手打破了一個泥娃娃,是有一個寡婦死了獨生子那樣的悲哀;他沒有打著他所討厭的人,便好像是羅斯福討不著機會帶兵去打德國一般的惱火;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撻,連在夢裡也覺得有法國革命摸樣的恐怖;他寫字想得雙圈沒得著,彷彿候選總統落選了一樣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會兒而你偏去抱了別的孩子,好比是一個愛人被奪去一般的傷心。”

    確認孩子有心事之後,作為家長:

    首先,給出的態度應該是“接納”,表明“與孩子站在一邊”的立場。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說的,家長往往忽略一些“小事件”對孩子產生的巨大影響。這種“不屑”的態度無形中拉遠了與孩子之間的心理距離,讓孩子覺得不被理解,因此覺得無話可說。

    其次,家長應該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和信任。

    一方面,尊重孩子當下是否願意坦陳心事的權利,尊重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處理問題的權利等;另一方面,表達對孩子所反映情況的信任,表達對孩子處理問題能力的信任。為孩子保守秘密,不經孩子同意不“包辦問題”,從而獲得孩子的信任。

    再次,家長處理問題的方式是孩子的範本,不管孩子遇到了什麼問題,家長首先要自我成長,學會以穩定的情緒、理性的行為冷靜地處理問題,切不可為孩子的心事“雪上加霜”,把事情擴大化,讓孩子幼小的心靈蒙上擦除不掉的灰塵。

    最後,在孩子能夠與家長坦陳心事的時候,家長可以跟心理諮詢師“偷師”幾招,努力做到像孩子最好的朋友那樣,認真地聆聽、積極地共情、真誠地接納、耐心地陪伴、積極地鼓勵……

    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家長都能與孩子共同成長,成為更優秀的父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年人胃功能下降,應該如何養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