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鄭醫生百嗑

    今天這個時機來回答這個問題再合適不過了。

    因為“酸鹼體質理論”的創始人,羅伯特歐陽剛剛在美國法庭上承認承認這是一場騙局,並賠償一名癌症患者1.05億美元。

    酸鹼體質理論是最典型的偽科學。

    這位羅伯特歐陽早就被揭穿過,他既不是醫學專家、微生物學家、自然療法師,也沒有受過任何科學訓練,連文憑都是假的。他憑空編造出這一套理論的目的,無非是為了賺錢。

    然而這一理論讓無數的黑心商家同時也看到了商機,他們不斷地擴大推廣這個概念,藉此來包裝推銷自己的產品,以高價賣出,大把地收取智商稅。相比之下,科普工作者的聲音顯得那麼微弱無力。因為他們是專職造謠,而我們是業餘科普。他們有資本的力量支援,而我們形單影隻。

    醫學上從來就沒有酸鹼體質的區分。

    人的唾液PH值在6.6到7.1左右波動,多數時候是屬於弱酸性的;血液的PH值在7.35-7.45之間,呈鹼性;尿液的PH的變化範圍為4.5~8.0之間,其變化可以起到調節血液ph值恆定的作用;胃液PH值一般在0.9-1.5,為強酸性......

    人體各處的酸鹼值都不一樣,以哪裡的數值來衡量酸性還是鹼性體質? 這事不能細說。講得太細謊言就容易被揭穿。

    事實上,人體機能會自我調節,讓身體各處內環境的酸鹼度始終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是不容易受到外來食物影響的。

    討論所謂酸性食物和鹼性食物毫無意義。

    食物這一點的酸鹼度,到了胃裡,跟胃酸一比,弱得可以忽略不計;而到了小腸,又能被強大的鹼性消化液所中和。食物改變不了血液中的酸鹼度。血液內的酸鹼度是非常恆定的,如果發生改變,人立即就會病倒。

  • 2 # 降酸聯盟

    近年來一些人拿八十年代的酸鹼認知來矇蔽大眾,但值得慶幸的是,實驗結果不會被矇蔽大量的研究證實食源性酸中毒真實存在。

    首先,我們瞭解一下酸鹼平衡的醫學術語定義;“酸中毒”和“酸血癥”,“鹼中毒”和“鹼血癥”。

    下面摘錄臨床參考書《酸鹼失衡及治療》538頁【第二十八章、臨床評估方法】

    [醫學術語的定義:偏離了正常的血酸鹼度稱為“酸血癥”([H+]升高或pH下降)和“鹼血癥”([H+]下降或pH升高)。另一方面,酸中毒是指體液被酸化的病理生理學過程,而鹼中毒是指體液被鹼化的病理生理學過程。尤為重要的是,病人可以存在酸中毒和鹼中毒而pH表現正常,因為兩種過程可能同時存在。]

    最新的酸鹼醫學術語定義是;動脈血pH低於7.35就定義為“酸血癥”,臨近7.35稱為“酸中毒”,而動脈血pH高於7.45定義為“鹼血癥,臨近7.45稱為”鹼中毒“。

    酸性體質(食源性酸中毒)真的存在嗎?

    我們瞭解一下三個文獻

    (1)美國加利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市加州大學臨床研究中心12Moffitt癌症研究中心腎臟內科,

    約瑟夫皮諾左、琳達 A. 福哈瑟託 以及約瑟夫卡特金戈

    60年代,酸鹼輸入輸出平衡的研究才在健康成人和慢性腎臟酸中毒患者人群第一次開展,我們建議對名詞酸中毒acidosis和酸血癥acidaemia’進行區分,以防二者概念混淆造成爭議和混亂。本研究給出確切的理由證明食源性酸中毒(不是食源性酸血癥)是真實存在,有重要的臨床長期病理生理學影響,這個影響需要被關注並透過膳食方法化解。

    從臨床角度來看,最重要的問題是,扭轉酸中毒是否可以改善或消除一些生理影響。 這些有害的影響與長期酸中毒(幾年到幾十年)相關,對預防性的鹼介入有重要的潛在意義。 關於慢性低度代謝性酸中毒,最近的興趣點包括對骨質的影響,對肌肉的影響,以及對腎結石形成的影響。

    一個研究包含了超過1000名年齡在45和54年之間的婦女。證實鹼性食物的攝入與更好的骨質礦物密度(脊柱和髖骨)和更好的前肢骨量相關。在骨質疏鬆和骨折的研究中,有超過1000位65歲以上的婦女加入。透過攝入的膳食蛋白(大NEAP的標誌),發現動物性食物攝入多,植物性食物攝入少,骨質流失更快,髖骨更容易骨折,鹼性食物攝入多的被試者卻不是如此。許多試驗已經顯示骨質流失可以透過攝入鹼來改善。

    (2)于爾根·福曼,托馬斯·戈德克研究論文。

    題目為[酸鹼內穩定潛在酸中毒會導致慢性疾病]

    背景:目前,人體內酸鹼平衡受到長期干擾一直作為慢性疾病的風險因素受到關注。

    目標:確定輕度慢性代謝性(潛在)酸中毒的改善是否有助於病情改善。

    方法:系統地對潛在輕度酸中毒對人體健康影響的近期科學文獻進行回顧。

    結果:緩衝液儲存不斷減少會導致潛在輕度酸中毒,潛在輕度酸中毒不會改變血液的pH值。但是,從長遠來看,它會不可避免地導致骨質流失,以及損害結締組織的結構和功能。

    結論:在過去,機體所需的緩衝液被認為是取之不盡的。但是現在認識有了提高,由於緩衝液儲存的逐漸減少會引起潛在酸中毒,成為慢性疾病研究的關注點,如骨質疏鬆和痛風。

    (3)摘錄,臨床參考書《酸鹼失衡及治療》160頁,

    【改變飲食酸負荷對健康人血漿酸鹼組分的影響:介入性研究】

    [我們曾在絕經期婦女中進行了一項研究,受試者進食恆量淨產酸食譜。我們向食物中新增碳酸氫鉀(KHCO3)直至可以觀察到NEAP(內源性酸的淨生成)下降(使用RNAE衡量)。開始血pH為7.39,血漿([HCO3-]碳酸氫根)23.7mmol/L,RNAE(腎臟酸排洩淨值)71mmol/d。加入[KHCO3] (碳酸氫鉀)18天后(60~120mmol/d),pH增加了0.02,[HCO3-](碳酸氫根)增加了1.8mmol/L,RNAE(腎臟酸排洩淨值)下降至13mmol/d。停止新增KHCO3後,所有的檢測指標恢復至以前水平。

    綜上所述,健康人習慣性進食淨產酸的食物時通常產生一種慢性低水平的代謝性酸中毒的狀態,其嚴重程度與飲食引起的NEAP(內源性酸的淨生成)產生的多少直接相關。]

    結論:酸性體質和鹼性體質是真實存在的,只是稱呼不同。例如,癌症患者、痛風人群、高血壓人群、糖尿病人群、骨質疏鬆人群就是典型的酸性體質(低水平的代謝性酸中毒)。現代人的飲食由於酸性食物攝入過多,使得絕大部分的人處於低水平的代謝性酸中毒狀態,現代人中鹼性體質的人非常少。要改變酸性體質可以透過多攝入鹼性飲食來調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越南戰爭起止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