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638407864430

    定義

    認知心理學即人們如何獲得、儲存、轉換、運用以及溝通訊息的心理學分支。

    認知心理學廣義和狹義的區別

    認知心理學有廣義和狹義兩種。

    廣義的認知心理學包括結構主義心理學和心理主義學派、資訊加工心理學。狹義的是指資訊加工心理學。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強調研究意識、研究認識的高階過程。

    結構認知心理學起源於歐洲大陸,主要代表人物為瑞士著名心理學家J·皮亞傑。他用實驗事實描述了兒童認知(特別是思維)的發展過程。

    心理主義學派是指在行為主義盛行的時候,一些堅持研究意識現象的心理學家,認為行為主義心理學從實用主義立場出發,只研究人的外顯行為,拒絕研究人的心理意識。心理主義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有佈雷維爾(W.F.Brewer)、布朗斯弗德(J.C.Bransford),他們研究了對單詞、語句等複雜現象的知覺和記憶,強調了圖式和對材料的重新建造在記憶中的作用。

    狹義的認知心理學指資訊加工心理學。這是美國認知心理學的主流。

    資訊加工心理學把人和計算機進行類比。計算機從周圍環境接受輸入的資訊,經過加工並儲存起來,然後產生有計劃的輸出。人的系統和計算機一樣,人的知識的獲得也是人對資訊的輸入、轉換、儲存和提高的過程。人的認知的各種具體形式是整個資訊加工的不同階段。人的資訊加工可以用下圖模型來說明。

    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到,資訊經過感覺系統被短暫地儲存在原始的感覺形式中。它經過控制系統,進入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即資訊儲存。儲存在長時記憶中的資訊,被提取到短時記憶中,並且透過問題解決、決策等過程,實現當前的工作任務。人類的資訊加工除了表現在從感覺儲存到長時記憶不斷轉化外,還表現為後一個加工階段對前一個加工階段的影響。前者叫自下而上加工,後者叫自上而下加工。資訊加工時按時間順序進行的,同時又是雙向的。

    起源:

    現代認知心理思潮產生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60年代後迅速發展,因奈瑟(U.Neisser)出版《認知心理學》一書而得名。到了80年代,它已成為當前西方心理學界盛行的一個新流派,基本上取代了行為主義心理學而在西方心理學領域居主導地位。

    認知心理學是以人類心理現象中認識過程為主要研究物件的一門學科。它是廣義的認知科學(包括計算機科學、通訊科學、語言學、邏輯學、人類學的)一個重要分支。

    認知(cognition)本來是心理學中的一個普通詞語,心理學詞典把它理解為認識或知識過程,即和情感、動機、意志等相對的理智和認識過程,它包括感知、表象、記憶、思維等等,而思維是它的核心。

    索爾索(R.I.Solso)在《認知心理學》一書中,簡述了這本學科的任務:“認知心理學是研究我們怎樣得到世界的資訊,這些資訊怎樣表徵和轉化為知識、研究知識怎樣被儲存起來,並用來指導我們的注意和行為。認知心理學包括了心理過程的整個領域,從感覺到知覺、模式再認,注意、學習、記憶、概念形成,思維、表象、語言、情緒的發展過程等等。”

    認知心理學興起和發展的背景

    由於歷史上的元素主義、格式塔學派和行為主義在認知活動面前的無能為力。許多心理學家對心理學理論的發展表現出不滿和憂慮,大家都希望有一個綜合各派研究成果的統一理論和方法,認知心理學的興起正是融合了許多心理學家的這一共同願望。認知心理學是在以下科技時代背景下興起和迅猛發展起來的。

    1.行為主義心理學受到批判

    20世紀50年代以前由於行為主義之研究人的外顯行為,拒絕研究人的心理意識,用“S(刺激)R(反應)”公式來表述人的認識過程,否認人的主觀能動性。把人的心理水平降低到動物的心理水平。現代認知心理學強調,決定行為的是內部機制,並用它來解釋人類的行為。在其看來,刺激雖然重要,但它不能成為單獨和直接說明行為的原因。行為和一系列的中間變數有關,用公式表示就是S—O—R。這個中間變數(O)包括需要和認知。需要時支配行為的動機,認知是對環境中客體的再認,環境提供的資訊是透過支配外部行為的各種認知過程來編碼、儲存和操作的,正是這些內部過程把S和R聯結起來,才能成為行為的決定因素。認知心理學拋棄了行為主義的一個重要觀念:只有可以直接觀察到的東西才能成為科學研究的物件。

    2.心理語言學的產生和發展

    20世紀60年代,心理語言學產生了,並對現代認知心理學的興起起到了積極推動的作用。其積極貢獻主要表現在:用事實使人們看到了行為主義的環境決定論的缺陷,促使人們轉向對人的心理過程的研究。支援了研究人認知過程,反對了以動物行為推論人的行為規律的特點。支援了對人的先天能力的肯定性看法。語言具有新奇性和生產性的特點,支援了現代認知心理學所堅持的人的認知活動(知覺、記憶、思維、理解)

    3.資訊理論思想的流行

    20世紀60年代新理論迅速發展。資訊理論是一種給資訊的不確定性定量的方法,並能說明輸入和輸出之間的關係。該理論支援和構成了現代認知心理學中說明人的行為和內部心理過程密切聯絡的重要理論。因此,資訊理論的許多概念也就成為了現代認知心理學的概念。

    4.計算機科學的發明和應用

    20世紀50年代中期,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推廣使用,使人們產生了將電子計算機與人腦進行類比的構想。計算機的功能包括資訊的輸入、儲存、加工和輸出。人的系統和計算機一樣,它透過各種感官接受資訊,經過神經系統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加工,將資訊儲存在大腦中,然後產生有計劃、有目的的行為。認知心理學對認知的最初解釋,就是從這種觀點出發的。

    參考文獻:

    1.張文,輪現代認知心理學興起的科技時代背景 - 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 2009(4)123-126

    2.Kathlee M.Galotti,吳國宏譯,認知心理學(原書第5版)- 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

    3.U Neiesser.Cognitive Psychology - Newyork:Newbury House,1967.

    4.黃希庭,心理學導論 -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5.樂國安,現代認知心理學產生 - 心理學探新,1983,(3):45-48.

    6.彭聃齡,認知心理學 - 人民出版社,1988

    7.朱智賢,現代認知心理學評述 -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版),1985,(1):8-12

    8.方俊明,當代認知心理學的理論與研究方法 - 山西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84,(4):35-40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十二地支我重勞,命內非貴請勿言”的出處和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