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308945683483

    1

    我家孩子說話很晚,事實是到幼兒園之前還說的不算很利索。

    所以她在幼兒園小班的時候其實挺吃虧的。

    因為不怎麼會說話,說話也不怎麼能說清楚,所以是很難表達自己的。

    總結一下我孩子之所以說話慢,第一是因為用的語言太雜了。

    我和我媽和她說普通話,其他人和她說方言。

    我們佔據了帶她時間的80%,可是其他所有人的佔比也不是沒有啊。

    日常看動畫片和聽歌又是用的英文。

    孩子腦子裡混亂很自然,連說話的口音都有點神奇,用的是普通話的字,方言的發音和英語的調。

    第二,孩子性格有點追求完美,不理解的絕對不會說出口。

    我不喜歡太完美的孩子,可是在我各種放縱的教育下,孩子竟然是個有點小精緻。

    我非常不介意她把衣服穿髒,甚至認為髒點說明她運動到位。

    但是她不,她一定要把衣服穿得乾乾淨淨回來。

    不是太鬆的情況下,小妞可以把雪白的衣服穿三天干乾淨淨的。

    所以當我開始給她的小床弄得香噴噴很漂亮的時候,她很開心就接受了自己睡覺這件事。

    這個可能就只能說是天賦了。

    語言方面也是一樣的,她不願意說自己不理解的東西,所有說出來的話,必須是她理解的。

    她會想辦法用她的方式理解詞句,然後表達出來。

    譬如說,她理解的《小星星》是:一閃一閃亮晶晶/外面都是小眼睛/掛在翠湖放光明/好像許多小眼睛

    她理解的《學貓叫》是:我們一起學貓叫/一起喵喵喵喵喵/在你面前撒泡尿/還要喵喵喵喵喵

    同樣的情況還有很多,詩句她也會改,就是要改成她理解的樣子,如果不理解,她就不說。

    好吧,她不說我也不強求。

    正是這兩個語言大敵在前,所以孩子兩歲半還是說不好話。

    我其實也樂於接受,因為她說不清楚的話,別人也聽不清楚,一大好處就是,如果在外面說了什麼讓為孃的很尷尬的話,我也可以安慰自己,別人沒聽懂。

    我不算太擔心孩子不怎麼說話這件事,為之焦慮更是沒有,畢竟都是正常成長的孩子,不至於差別太大。

    如果呆笨點,那算我的,我的基因就是呆笨款的。

    如果聰明的話,就算他爸爸的吧,暫時還沒有顯現出來而已。

    後來孩子三歲上了幼兒園,半年多才把語言理順。

    又過半年才說得很清楚,後來就開始講故事了啊。

    本來就對她說話不抱太高期望,她開始跟我講故事的時候,我簡直有點驚呆。

    這也正得益於前面講到的兩大障礙。

    第一,她接觸的語言稍多,所以她表達的時候,會挑她覺得最達意的語言,雖然有點混亂,但是能選擇最簡便的。

    所以她講故事的時候,故事裡的小朋友打招呼不是說“你好”,而是“hello”或者“hi”,這兩句英文在她心裡是比方言更接近普通話的內容。

    也有個趣事,她說方言就比較尷尬,會情不自禁先講英文,再說方言。

    這是因為後來她開始說話以後,她爸爸也和我們一起開始說了普通話,然後是學的英語,等提起想說方言的時候,她就覺得那在學新語言了,順序在英文之後。

    第二,她只表達自己理解的內容,所以她講故事也會努力去理解故事的內容,而不是簡單重複語言。

    她給我講過她版本的《龜兔賽跑》,裡面有烏龜有兔子,居然還有人,還有小朋友,其實我沒有理解,但是,她開心就好。

    說這些是想說,每個孩子性格不一樣,透過檢查一切正常的話,就不要太擔心,孩子遲早會說。

    2

    必須要提起注意的是下面一種情況,是我接觸過的一個案例。

    這是孩子的奶奶帶孩子來找我的,孩子三歲了,沒有說話。

    孩子奶奶已經急到不行了,所有醫院都檢查了,從聽力檢查開始,到CT、核磁共振所有能做的檢查都做了,一切正常。

    最後放到一個心理專家那邊,專家聽完老人家對孩子不說話這件事的表達,看看檢查的單據,前後進門大約五分鐘的時間,就下結論說:孩子自閉症。

    下一位。

    當時奶奶真的是崩潰了,各種想追問,結果被醫生喊來了下一位,就趕出來了。

    回家來哭了很久。

    孩子到我這邊來,我看到孩子有非常正常的反應,小眼睛轉起來滴溜滴溜的。

    互動的時候,儘管不說話,但你能看到孩子非常積極探究的眼神,並不避人。

    她能準確對我的語言做出反應,也會積極互動,根據奶奶講,還送她去過各種早教班,反應也是正常的。

    要說孩子不說話,我判斷是奶奶嚴重越位了。

    奶奶不僅管自己的兒子,還管兒媳,小兩口的正常生活被一個奶奶橫在中間。

    她太愛自己的小孫女,以至於不希望自己的兒子兒媳去碰孩子,她管就好了。

    久而久之,兒子兒媳乾脆也任由老母親去盤弄了。

    這位奶奶我不是第一次接觸,她非常焦慮,但是能力又很強,所有事情都搶先就去做了。

    她為了不讓兒子在學校裡吃虧,請周圍的姐姐們幫她兒子做作業。

    後來,幫做作業的姐姐們順利考上了好大學,她兒子早早就出來工作了。

    在孫女的問題上,更是由於愛孫女到不行,什麼都管,隨時抱在身上,一刻不離手。

    只要孫女在旁邊,嘴就沒有停過,一直在和孫女說話。

    照道理說,孩子說話的確要依據對成年人的模仿,可是我一直保持一個觀點,說的不到位的話,還不如少說。

    日常話多,最多就是嘴碎,並不能幫孩子建立邏輯概念,給孩子切實的幫助,還不如去給孩子好好講個故事來得有用。

    最讓我深受觸動的是,奶奶這邊諮詢完,決定要走了,和我說再見的時候。

    我和孩子說:寶寶再見!

    基於之前已經建立了一定的好感,孩子正在探究的看著我,準備做出反應。

    奶奶在旁邊立馬拍拍孩子,說:快說啊!快和阿姨說,阿姨再見!

    孩子立馬放棄了嘗試,轉頭看了奶奶一眼,我從孩子的眼神裡看到了孩子對奶奶的煩恨,真的是有煩又有恨。

    我的天,一個三歲的孩子,眼神裡有厭煩,真的很難理解啊。

    這個微弱的表情被我放大了告訴了奶奶,我建議她去和孩子做更細膩的溝通,而不是隻在意自己的表達。

    還建議她應該放手讓自己的兒子兒媳有更多和孩子交流的機會。

    但是結果是,她寧願相信孩子有自閉症,往孩子身上下手,給孩子做天多地多的檢查和治療,也不願意承認是她自己焦慮了。

    3

    孩子生下來,有生理問題,的確是很可憐。

    更可憐的是,孩子生下來,沒有生理問題,卻被養護人,養出心理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成年人有多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