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1、真正計程車大夫

    《舊五代史》 卷一百二十六(周書)列傳六《馮道傳》載,五代十國後唐明宗李嗣源(公元926年~公元933年在位)曾對侍臣說:

    “馮道性純儉,頃在德勝寨居一茅庵,與從人同器食,臥則芻藁一束,其心晏如也。及以父憂退歸鄉里,自耕樵採,與農夫雜處,略不以素貴介懷,真士大夫也。”

    2、品評進退人才有度

    (1)《全唐文》 第02部 卷一百十四,五代十國時期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授馮道門下侍郎平章事制》雲:

    “經邦致理翊戴功臣特進守司空上柱國始平郡公食邑二千五百戶食實封三百戶馮道,禮天蒼璧鎮國元龜,夏璜為稀世之珍,軒鏡是辟邪之寶,方諸才業,良平有可差其肩,較彼忠貞,姚宋不得並其轡,可謂人臣之刀尺,造化之丹青。”

    (2)《舊五代史》 卷一百二十六(周書)列傳六《馮道傳》:

    “凡孤寒士子,抱才業、素知識者皆與引用;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鎮之。”

    3、性格安然

    《舊五代史》 卷一百二十六(周書)列傳六《馮道傳》:

    “道少純厚,好學善屬文,不恥惡衣食,負米奉親之外,惟以披誦吟諷為事,雖大雪擁戶,凝塵滿席,湛如也。”

    4、有孝親之行

    《談苑》“道聞父喪,即徒步見星以行,家人從後持衣囊追及之。”

    5、有慈善之心、不收納錢財

    《舊五代史》 卷一百二十六(周書)列傳六《馮道傳》:

    “遇歲儉,所得俸餘悉賑於鄉里,道之所居惟蓬茨而已,凡牧宰饋遺,鬥粟匹帛無所受焉。”

    “道在常山,見有中國士女為契丹所俘者,出橐裝以贖之,皆寄於高尼精舍,後相次訪其家以歸之。”

    6、文采風流

    《舊五代史》 卷一百二十六(周書)列傳六《馮道傳》:

    “其後百僚上明宗徽號凡三章,道自為之,其文渾然,非流俗之體,舉朝服焉。道尤長於篇詠,秉筆則成,典麗之外,義含古道,必為遠近傳寫,故漸畏其高深,由是班行肅然,無澆漓之態。”

    7、修經以益後進

    《舊五代史》 卷一百二十六(周書)列傳六《馮道傳》:

    “時以諸經舛繆,與同列李愚委學官田敏等,取西京鄭覃所刊石經,雕為印版,流佈天下,後進賴之。”

    8、為政閒澹

    《舊五代史》 卷一百二十六(周書)列傳六《馮道傳》:

    “道為政閒澹,獄市無撓。”

    9、救護衣冠之族

    《舊五代史》 卷一百二十六(周書)列傳六《馮道傳》:

    “契丹入汴,道自襄、鄧召入,契丹主從容問曰:‘天下百姓,如何可救?’道曰:‘此時百姓,佛再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其後衣冠不至傷夷,皆道與趙延壽陰護之所至也。”

    10、德高望重

    《舊五代史》 卷一百二十六(周書)列傳六《馮道傳》:

    “晉祖又曰:‘卿官崇德重,不可深入沙漠。’”

    “道以德重,人所取則”

    11、廉潔節儉

    《舊五代史》 卷一百二十六(周書)列傳六《馮道傳》:

    “道歷任四朝,三入中書,在相位二十餘年,以持重鎮俗為己任,未嘗以片簡擾於諸侯,平生甚廉儉。”

    12、氣量寬宏,深得大臣之禮

    《舊五代史》 卷一百二十六(周書)列傳六《馮道傳》:

    “道之履行,鬱有古人之風;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禮。”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 2 # 長史如歌

    說馮道為官場不倒翁,是因為馮道在五代十國時期先後效力燕王、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一王四朝,還向遼太宗稱臣,更厲害的是他以“貳臣”身份輾轉諸朝諸國之間,卻始終擔任三公、三師、宰相等高位之職,各位君王對他信任有加,委以重任。

    01

    中國古代讀書人對於歷史官宦人物的看法常有非忠即奸的二元論臉譜化,衡量的主要標準之一就是是否有忠誠於君王故主的氣節。馮道不但不為前朝故主盡節,最為世人唾罵的事是面對契丹人時言語謙卑毫無民族氣節,自稱“無才無德痴頑老子”。所以,這位歷經一王四朝一外番而高官不墜的馮道在正統讀書人及士大夫眼中就是一個大節有虧的奸人。歐陽修罵他:“其可謂無廉恥者矣”,蘇軾說他:“大義既虧,雖有善,不錄也”。

    但實際上,馮道此人很難用二元化臉譜來形容他。從表面上看,馮道一貫是流水的君王鐵打的官,應該是那種苟全性命,貪戀富貴,曲意迎逢的奸臣小人。但實際上 馮道這人品行端正,性情寬厚,清廉節儉,對底層民眾常有關懷。《舊五代史》記載,馮道在任不同王朝官員時,多次諍諫君王。規勸後唐明宗節儉謹慎,勤政愛農。面對同僚的諷刺和辱罵寬容以待,並不打擊報復。在父親去世守孝之時,當年農務收成不好,馮道就用自己的俸祿救濟鄉民,而對官府的贈饋分文不取。

    所以正統士大夫們評擊馮道,主要是從他不能為前朝盡節,氣節有虧上,卻甚少指責他個人品行。不過也有不少人有不同看法,北宋首任宰相範質稱讚馮道:“厚德稽古, 宏才偉量, 雖朝代遷貿, 人無間言, 屹若巨山, 不可轉也”。明代思想家李贄也說:“五十年間,雖歷經四姓,事一十二君並耶律契丹等,而百姓卒免鋒鏑之苦者,道務安養之力也。”

    02

    我們用現代的眼光來看馮道,可以看出這其實是個性格“佛系”的人,安於現狀,毫無野心,與世無爭。馮道出身農耕家庭,年輕時喜歡讀書,即使家境惡劣也勤讀不綴,入仕後,誰當皇帝他也無所謂,只要給他任命官職他就去上任。實際上,由於馮道在當時素有賢名,歷朝歷代君王任用他擔任三公、三師、宰相等高官,除了知道他有才能而無野心,可以放心任用,也是有用其作一個政治吉祥物,標榜任用賢能,以示正統之意。而馮道這個吉祥物也確實盡職盡責,甘於現狀,君王把他往哪裡擺,他就往哪裡去,毫無怨言,也無野心歪腦筋。也正是因為這樣,儘管五代十國亂世紛紛,城頭變幻大王旗,馮道卻始終屹立不倒,成為“官場不倒翁”。

    書讀得少君評說:馮道此人,在史上一直存在爭議,貶之者認為他不能為前朝死節盡忠,更嚴重是俯首外虜,大節既然有虧,其餘自不足論。褒之者認為他生逢亂世實屬無奈,但能保持品行,寬容待人,盡職愛民,應該可取。但我們讀史,要避免用二元論來看事,既要從歷史背景來看,也要從行為中觀察人的性格品性,綜合起來,才能看出複雜爭議下的一個真實的人。

    文中圖片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後定當刪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KPL春季賽“西部強於東部”,18年西部連捧3冠,西部“冠軍相”突顯,你贊同此觀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