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程式設計頌

    自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透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迄今已有177個締約國,它是影響最大、參與國最多的國際公約之一;教科文組織還據此成立了世界遺產委員會,作為實施公約的決策機構。世界遺產委員會的重要職責之一是批准世界遺產名錄,確定和解除瀕危世界遺產名單。所謂“世界遺產”就是經過權威認定的具有突出的價值、為人類罕見、無法替代的文化和自然財富。世界性、傑出性、獨特性是世界遺產的顯著特徵。

    根據形態和性質,世界遺產又分為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記憶遺產、口頭與非物質遺產、文化景觀遺產。記憶遺產既指文字記憶遺產,也指非文字記憶遺產。

    《世界記憶名錄》收錄具有世界意義的文獻遺產,是世界遺產專案的延伸。

    在麗江舉行的為期4天的世界記憶工程國際諮詢委員會第七次會議,昨天進入最為緊張的時刻,在經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委員代表和觀察員多輪討論後,25個國家申報的29項文獻透過評審,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確認簽署後將被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其中中國此次申報的唯一專案———“清代大金榜”成功進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此次會議入選的文獻還有德國的格林童話、法國盧米埃爾兄弟的電影以及第一張新大陸地圖的印刷品原件、伯拉姆斯音樂作品集等等。此前中國僅有三項文獻入選:清代內閣秘本檔中有關17世紀在華西洋傳教士活動的檔案、中國傳統音樂錄音檔案,以及東巴古籍。作為清代科舉制度中最高一級的考試———殿試的成績榜,金榜有大、小金榜之分,大金榜用於張掛以告示天下;小金榜則為大金榜的副本,供皇帝御覽。

    此次透過世界記憶工程國際諮詢委員會第七次會議評審的是公元1894年(光緒20年)公示於長安街的大金榜,長約19米,高約0.89釐米。該金榜為黃紙、墨書,押蓋“皇帝之寶”的朱印,用滿、漢文書寫,滿文從左向右,漢文從右向左,兩種文字的年月日落款相匯於榜中之處,中間是用滿、漢文大大書寫的“榜”字。 據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現存大小金榜約200多件,其中大金榜只有幾十件,多數為小金榜,時間跨度從公元1667年(康熙六年)至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目前這部分檔案只有簡單的簿冊流水登入,沒有詳細的內容目錄。

    “科舉取士”是清代選拔和儲備官員的主要途徑:科舉經“童試”、“鄉試”、“會試”後,由皇帝在皇宮內太和殿對會試取中的貢士御題策試,稱“殿試”。取中為進士,分“三甲”列名榜示天下,由於該榜為黃紙質地,故稱“金榜”或“黃榜”。同時由於該榜是以皇帝的名義所發,又稱“皇榜”。

    依照清朝制度,每次文、武科的大金榜分別於揭曉日張掛於東、西長安門外榜示天下,三日後收貯於內閣。而小金榜則是大金榜的副本。清代每屆殿試後,大金榜告示天下,同時內閣還要抄一副本送進宮中供皇帝御覽,稱小金榜。清代的大金榜一般長約19~20米,高約0.89釐米,但最長的大金榜可達到200米,甚至300米,內容開頭通常為皇帝制書,下面為三甲進士題名,榜中滿漢文年月日處押“皇帝之寶”,同時在榜紙騎縫外押“皇帝之寶”。為便於張掛,大金榜上部每一米左右間隔就有一個紙繩圈。

    小金榜的內容、形式與大金榜大致相同,只是不押印,一般為黃紙折件式,通常長度約1米,高約35釐米。

    參加此次申遺大會的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全國明清檔案資料目錄中心主任胡忠良在接受早報記者採訪時說,之所以此次只將公元1894年(光緒二十年)的大金榜單件申遺,而非全部館藏的大金榜,原因在於大金榜本身不是特別多,有缺失,也不具有系統性,反而不如單件申遺成功的可能性大。

    中國從隋朝(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開始設科舉,至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廢除,科舉制度前後綿亙1300年。中國的科舉制度,持“自由報名、公開考試、平等競爭、擇優取仕”的原則,成為獨具特色的官吏人才選拔制度。隋唐之後的1300年間,曾產生了700多名狀元,近11萬名進士,數百萬名舉人(秀才更是不計其數)。

    “歸根結底,科舉制度是‘儒家學說’的根基,也推動了傳統儒家文化的發展。秦漢以來,採納的是按‘孝廉方正’的標準來考核和提拔官員的制度,但這樣的考試製度,無法防止裙帶關係的滲透。因此隋唐開始採納的科舉制度是一種相對公平的考試製度,”胡忠良說,“‘亞漢文化圈’受到中國儒家文化的影響,也在不同的時期推行過類似於科舉的考試製度。因此,學術界已出現新的‘科舉學’,甚至提出了‘東亞考試圈’的概念。”

    據瞭解,清朝時大金榜存放於內閣大庫,現今則儲存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552號庫,開放性木質排架,庫房安裝有中央空調,因此具備恆溼、恆溫、封閉的文獻存放條件。

    由於金榜被視為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標誌性的檔案文獻,加上清代金榜全部用墨筆在手工紙上書寫,因此也是典型的中國傳統紙製文書,對研究中國古代文書文獻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金榜全部為滿漢文合璧,對於研究滿語,尤其是滿漢名字轉譯來說,也是十分有價值的原始資料。

    “現存金榜最早形成於17世紀,距今已200多年。由於一些歷史的原因,部分檔案存在著蟲咬及墨水浸涸的現象,損壞程度近50%,急需搶救保護。”胡忠良感嘆說。

    新知:世界記憶工程

    為了搶救和保護正逐漸老化、損毀及消失的人類記錄,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世界記憶工程”,使之成為《世界遺產名錄》的一個延伸專案。“世界記憶工程”關注的是文獻遺產,包括手稿、圖書館和檔案館儲存的任何介質的珍貴檔案以及口述歷史的記錄等等。

    199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了一個國際諮詢委員會,總體上負責“世界記憶工程”。“世界記憶工程”主要由世界、地區和國家三個層面的諮詢委員會構成,即在國際諮詢委員會之下,亞太地區委員會和拉美—加勒比海地區委員會,以及各國的國家委員會。

    參與申遺的專案要經國家諮詢委員會篩選後直接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諮詢委員會申報,而地區委員會則主要負責瞭解和陳述該申報遺產對於其所在地區的影響。世界記憶工程還鼓勵建立地區和國家名錄,在此背景下,中國國家檔案局於2000年建立《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第一批有48件組珍貴檔案文獻收入,目前第二批申報工作已經結束。列入《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中的檔案文獻經篩選後方可申報《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截至此次評審會議,全世界共有121項文獻遺產入選《世界記憶遺產名錄》。以前歷屆入選《名錄》的包括埃及蘇伊士運河的相關文獻,貝多芬、肖邦、舒伯特的音樂曲譜原稿;歌德、易卜生的著作原稿,德國古登堡1455年印製的歐洲第一部印本書《四十二行聖經》,俄帝國時代的地圖,法國佔領模里西斯的檔案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樣的運動能夠讓人產生逆生長的效果?搭配怎樣的飲食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