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苦茶庵

    在戰國時代的社會大變革中,各個學派的代表人物,站在不同的立場上,為鞏固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上的君主政權,提出了不同的建國方略及哲學思想,開創了“百家爭鳴”的學術盛世,這對於當時的社會變革及文化學術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百家爭鳴”的社會主體是“士”。“士”原是貴族的最低階層有一定數量的“食田”,受過“六藝”的教育,能文能武,戰時可充當下級軍官,平時可做卿大夫的家臣。到春秋後期,上層貴族已日趨腐化,而士仍然保持著傳統六藝知識的傳承。到春秋、戰國之際由於經濟和政治的變革,文化學術也相應發生了變化,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士群體在這一社會轉型中覓得自身發展的空間,空前活躍起來。同時各國政府紛紛謀求改革,推行官僚制度,對士的需要激增,於是平民中湧現出一批新的“士”,“士”逐漸成為知識分子的統稱。

    激烈的兼併戰爭打破了孤立、靜態的生活格局,社會的不穩定使各國政府對境內統治有所放鬆,這為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提供了契機。競相爭霸的諸侯列國,忙於兼併和防止被兼併,尚未建立統一的觀念形態。學術環境相對寬鬆,使當時的知識分子有可能進行獨立的、富於創造性的知識探求,從而為學術分支的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隨著周王朝權威地位的喪失,宮廷知識分子開始向列國轉移,民間私人辦學風氣亦隨之興盛。以上的種種條件,為統一以前的中國在精神層面的反思與再造開闢了前所未有的空間。

    這一時期各國政府著手政治改革,對知識分子的需求十分迫切,官僚、貴族也在這一背景推動下大力招賢養士。在這一背景下齊國的稷下學宮建立起來,成為推動各家思想發展的重要平臺。稷下學宮的建立與興衰歷史與齊國政權的發展軌跡共始終。稷下學宮創建於齊威王時期,隨著齊國政治的興衰,它的發展也一直起伏不定,經歷了齊威王、齊宣王、齊閔王時期,在樂毅攻齊時受到很大的衝擊,到齊襄王時期學宮重建,直至齊國滅亡,約存在了150年。建立之初,學宮延請鄒衍、接子、慎到等76人,為其提供優厚的生活待遇,讓他們在不擔任政府職務的條件下專論國事。隨著養士之風盛行,社會上士群體隊伍不斷擴大,在沒有任何生活壓力的情況下,專門從事知識的研習活動,著書立說,向當政者提出自己的治國方略,從而推動了當時知識文化的空前發展。

    為了迎合政治需要,以往的學術在這一時期出現分流,流派也日益增多,儒、墨兩家作為與政治直接相關的思想,這時期成為顯學,道、法、陰陽、明辨諸家在這一背景下亦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知識分子在研究學術的同時,融入自己的見解,並相互辯論,進一步加速了學術分流,如“儒分為八,墨分為三”。各國君主對各家思想持包容態度,而僅僅取其有利者,使其在同一平臺上可以共存,稷下學宮就是這一時期最具典型的學術平臺,各家思想在碰撞中展開相互的批判和論戰,極大地促進了思想學術的活躍和繁榮。

    氣象恢宏盛大的諸子“百家爭鳴”,正是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應運而生的。這一時期的諸子學說與思想主要有如下諸家,其思想與政治主張各不相同,主要是:

    儒家,是中國古代最具影響力的學派。從最初誕生起,其思想就在不斷地自我更新和豐富,並逐步融入政治家的統治思想中,使其成為對中國以及東方文明影響最大的學術流派。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孟子、荀子等,他們各自代表了儒家思想的不同發展階段和高度。真9

    儒家思想圍繞禮、仁、名這些核心道德構建起了自身牢固的思想體系。禮:從儀式中追尋禮的意味,儀式的秩序象徵了一種社會的秩序,儒士繼承了儀式的習慣,掌握了象徵的知識,重視表現的思想和觀念,以及這些思想觀念對社會秩序的意義。仁:“仁者愛人”這是孔子最正面的對仁的詮釋。這種思想出自內心深處的平和、謙恭和親熱之情,雖然最初可能源自血緣親情,在這時已經擴充套件為一種普遍的感情,儒家用這種以已推人的情感外延來建立自身的倫理基石。名:這裡指的是名分,藉助對名分的規定來迫使社會認同一種秩序的合理性。

    墨家,創始人為墨子,約生於春秋末年,魯華人。面對當時的社會狀況,墨家提出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非命、天志、明鬼、兼愛、非攻十種主張。尚賢,就是說出身低賤的人只要有才能,君主也應擢用他們,以此來反對貴族的世官制;墨家又提出節用反對君主和貴族的奢侈無度;同時提出非樂、節葬反對貴族久喪厚葬和對鐘鼓之樂的沉溺;以非攻思想反對以強欺弱的兼併戰爭。

    道家,道家思想起源較早,以至於傳說中的黃帝也被列為道家,然而今天公認其前期代表為老子。戰國時期道家的著名人物有楊朱、列禦寇、莊周等人,而以莊周最為突出。

    老子名李耳,事蹟不詳,寫成於戰國時的《老子》是研究老子思想的主要依據。老子哲學中具有樸素的辯證法因素,他認為事物中包含著大小、有無、長短、強弱、生死等相對的兩個方面,而彼此又互有聯絡,甚至相互轉化,弱可變強、小可變大。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張無為,認為國家的不安定是統治者所造成的。面對繁重的苛捐雜稅導致的天下動盪不安局面,他認為使平民生活得到改善,則天下就易於治理。

    莊子名周,宋華人,他曾做過漆園吏,他是老子以後道家的重要代表。他把世間事物都看作是相對的,這是莊子哲學的一個特點。在政治上,他激烈而深刻地抨擊統治階級,贊同老子的“無為而治”,主張擯棄一切社會制度和文化知識;在思想意識上,他片面誇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別,否定客觀真理,屬於主觀唯心主義思想;在生活態度上,他順應自然,追求絕對的自由。法家,著名人物主要有商鞅、申不害、慎到、韓非、李斯等人。以韓非為集大成者。下面以韓非作為代表,探討法家思想的主要特點。

    韓非,南韓公子,為人口吃,不善談說而善於著述,與李斯俱學於荀子。其思想核心主要分為三部分:法、術、勢。法,作為客觀的標準,與賞罰緊密相連,倡導依法行事、令行禁止。術,法家所謂之術,實際上是把道家老莊的認識論應用於合政治實際,即用它作為人君駕馭群臣的方法。勢,這是針對政權和國家機

    器而言的,所指即為威勢,以其作為政權的後盾。韓非這三方面的思想,法取之於商鞅,術取之於申不害,勢取之於慎到,他兼取三人之長而棄其短。

    其餘諸家:陰陽家代表人物為鄒衍,將陰陽五行學說運用於政治;名家代表人物為惠施、公孫龍,主要修習名辯之學;兵家以吳起、孫臏為代表,顧名思義,主要研究軍事戰略及用兵方略;雜家以《呂氏春秋》一書得名,此書內容兼涉先秦各家,成於秦相呂不韋門客之手,並非某一人思想。

    綜上可知,在戰國時期,在政治上戰爭頻繁、社會動盪,七雄及諸弱小國家,均處於戰爭與兼併的洪流中,發奮圖強,增強國力成為這一時期的主導思想。在這一背景下國強兵成為各國統治者必然的選擇,而這種趨向又推動了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從各家思想而言,其核心均立足於政治,謀求更合理、更有效的治國方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農行對公賬戶網銀辦理需要什麼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