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川達州人

    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政治黨爭。

    中央沒錢,沒錢就養不了兵,安不了民。

    藩鎮割據,地方富裕,擴大軍隊,各自混戰。等到地方藩鎮龐大如朱溫,自然就廢皇帝。

  • 2 # 長安玄真堂

    原因很多,是多方面的。簡單主要來說就是為了鎮壓安史之亂分封了更多藩鎮,也就是間接的形成了更多的安祿山。後來想要平潘銷藩收回兵權可就難了,這些地方藩鎮一旦做強了後面也就可想而知了,當然朝庭無能,心不齊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因。

  • 3 # 燭影斧聲

    安史之亂差點毀了大唐,儘管後來平定了叛亂,但是元氣大傷,進而逐漸衰落,最終走向滅亡。

    首先安史之亂的出現就說明了藩鎮制度對大唐的危害,安史之亂雖然平定了,但藩鎮割據的局面並沒有打破,反而愈演愈烈。

    其次,安史之亂對大唐的打擊是空前絕後的,比如經濟的衰退和人口的流失。這些都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彌補回來的,再加上為了平亂,邊軍大幅度抽調,也給了周圍的異民族可乘之機。

    第三,安史之亂後大唐出現了之前從未有過,但是歷朝歷代都不少見的一個現象,宦官專權!唐敬宗甚至被毒死!歸根結底,還是安史之亂對大唐中央皇權的打擊,才使得宦官勢力趁勢而起。

    所以即便晚唐也出現過有小太宗之稱的唐宣宗,但也只是延緩了大唐滅亡的腳步而已,安史之亂造成的影響已經不能消除了。

  • 4 # 聽魚期

    安史之亂後大唐只是名義上一統了,其實很多潘鎮已離心離德,各自打著自己的小九九,中央政府心有餘力不足,只能掙一隻閉一隻眼,和和稀泥,有能力的壽命也不夠長,導致野心家日浙坐大,終在某個節點全線潰敗。

  • 5 # 國家人文歷史

    安史之亂是唐代玄宗末年由安祿山和史思明聯合發動的軍事政變,雖然這場政變以被鎮壓結束,仍然對此後唐代的歷史走向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這場政變不僅帶來了社會混亂等現象,更造成藩鎮割據、邊疆不穩的局面,成為唐代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在這次事件之後,唐代從這些方面一步步走向衰落:

    1. 藩鎮割據。這是安史之亂遺留下來的最大政治問題。節度使本是為防範周邊少數民族而設立的邊防官員,唐玄宗開元、天寶以降,節度使數目進一步增多,安祿山一人就身兼平盧、范陽、河東三節度使,成為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之一。安史之亂爆發後,為平息戰亂和封賞降將,中央不得不普遍設定節度使一職,並允許他們自任官吏、自收賦稅、享有土地世襲權,進而造成藩鎮割據的局面,中央權力自然進一步衰微。

    2. 邊疆危局。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王室為了儘快平息戰亂,多呼叫北部和西北部軍隊來阻擊叛軍,而這些軍隊在戰事過程又難免有所損耗,導致邊防空虛,吐蕃趁機崛起,佔據隴右、河西走廊等地,唐王朝的版圖因此大大縮水。

    3. 社會經濟危機。長達七年兩個月的戰事嚴重影響了中原、河北和河東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人民流離失所,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雖則這也導致了經濟重心的南移,給南方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機遇,但其對北方經濟乃至全國經濟的破壞作用仍然不可小覷,造成唐王朝的衰落。

    除了上述與安史之亂有直接關係的衰微表現之外,在唐代後期,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也是唐王朝衰落的表現。自唐憲宗之後,唐代的九位皇帝有八位是宦官所立,憲宗、敬宗更是死於宦官之手,唐代的宦官因掌禁軍、管樞密而挾制內外,嚴重削弱了唐王室的權力。此外,唐代後期的牛李黨爭歷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五朝,雙方互相攻訐,也造成了唐代後期政治局勢的混亂。

  • 6 # 我感覺呢個Moment要爆

    中央王朝的力量,主要從兩個方面,財政收入,政令的傳達(這裡體現為調軍)。

    先講財政收入,為平息內亂(安史之亂),除了借回紇之兵(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造成中央王朝權威的喪失),再就是預設節度使的權力繼續擴大(五代十國源於節度使擁兵自重),中央一大部分稅收由節度使保留,勿須上繳。同時戰爭,使得中央王朝稅收賴以為生的戶籍制失去作用,特別是北方人口減少(遷移或亡於戰事),南方增加很多未入冊之流民,這部分流民後又以佃農的性質依附於大地主之下,結果是,北方人口減少,南方土地兼併嚴重,中央王朝的收入已無法支撐其完成真正的統一。

    政令傳達與執行,前面提到,借兵回紇,趕走胡人後,唐廷任由回紇兵在京城姦淫擄掠三天(無政府狀態),丟盡顏面,同時向外界傳遞一個訊號,李廷再也不是高高在上,權威已無存。節度使之藩鎮擁有軍政民財四大權力,儼然獨立之王國(軍閥)。這時的唐國,與其說中央王廷,不如說是鬆散之“邦聯”,各節度使名義上由朝廷任命,實際上,朝廷無法調動節度使,遇戰事,節度使為保持自身兵力,也不會聽命。直接結果是,戰爭動員能力很弱。

    吐蕃切斷唐與西域(安西都護府)的聯絡,使得在未來一千年間,漢人政權再無力踏足西域,西域突厥化已成定局。南方,雲南大理借吐蕃之力,周旋唐吐之間,終成一國,吐蕃,大理國,不斷侵蝕四川,使得今四川東部廣大區域吐蕃化(藏化)。

    由於在安史之亂後,節度使與朝廷達到某一均勢,唐廷無力統一,節度使還未強大到推翻中央,安史之後,唐又喘存150年,直到被朱溫廢了唐哀帝,建立梁(後梁),歷史正式進入“五代十國”。

  • 7 # 莫折念生

    安祿山,史世明雖然是胡人,但也是很有才能的人,麾下名將如雲,兵強馬壯,他們造反打到長安,口號是清君側,矛頭對準的是楊國忠,因為楊國忠執行的政策,確實讓北方邊兵將士很不滿,這一幕和北魏的六鎮大起義很相似,安史叛軍佔領了長安,但是皇帝跑了,他們也沒有新建王朝取而代之的意思,對自己造成的混亂局面,也沒有合適的對策,很可能自從一開始,安史叛軍想的都只是如何自保。

    郭子儀,李若弼,僕固懷恩這樣的唐軍將領,力挽狂瀾,為唐朝續命,隨即功高蓋主,尾大不掉,不得不養寇自重,讓安史叛軍紛紛做了河北山西的節度使,從此唐朝的藩鎮割據局面已無法收場。

    草原上的勢力一開始是站在唐朝一邊的,回鶻帝國拼了老命,在每場戰役為大唐提供騎兵,傷亡慘重,唐朝無以為賞,許諾每次勝利,"土地人民歸唐,金帛子女歸回鶻",回鶻可汗信仰摩尼教,遂趁機要求唐朝奉摩尼教為國教,被佔據中原民間多數的佛教徒抵制,喪盡百姓民心。

    黠嘎斯興起,攻破回鶻王帳,回鶻一部分敗降唐朝,一部分西遷中亞伊斯蘭化,唐朝厭倦了以前的內亞外交政策,雖然黠嘎斯很有意願和唐朝結盟,但是唐朝沒有意願付出資源支援,黠嘎斯曇花一現,草原大權遂落入長期敵視唐朝的契丹人之手。

    唐朝遂無兵可用,無民可使,無援可引,待龐勳,黃巢起義把罈罈罐罐砸爛,就沒有什麼資本繼續存活了。

  • 8 # 李懷志101171566

    皇帝晚年貪圖享樂,不思進取!過份重用安祿山委任三鎮節度使-……重兵在握野心彭漲!喪失警惕性,朝綱混亂,用人失查,禍亂髮生是必然的,朝綱獨斷聽不進忠言,沒有應變能力,自食其果!教訓慘痛從此國勢衰弱,亂臣賊子反水……吃唐朝的飯砸唐朝的鍋!災難隨之而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夢上學遲到不給進門就和老師吵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