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yĭn1.拉弓;開弓。 《周禮‧考工記‧弓人》:“維體防之,引之中參。” 《莊子‧田子方》:“列禦寇為伯昏無人射,引之盈貫。” 《醫宗金鑑‧幼科雜病心法要訣‧驚風八候》:“引狀兩手若開弓。”注:“引者,手若開弓。”2.延長;延續。 《詩‧小雅‧楚茨》:“子子孫孫,勿替引之。” 孔傳:“引,長也。” 《後漢書‧班固傳》:“固又作《典引篇》,述敘漢德。” 李賢注:“典謂《堯典》,引猶續也。” 《南史‧梁紀上》:“風之靡草,不足比也,政小引日月耳。”3.伸著(頸項)。 唐李深《遊爛柯山》詩之一:“坐引群峰小,平看萬木低。”參見“引領”。4.申,表達。 元喬吉《揚州夢》楔子:“蔬食薄味,不堪獻敬,聊引餞意耳。”5.牽引;拉。 《禮記‧檀弓上》:“喪服,兄弟之子,猶子也,蓋引而進之也。” 《淮南子‧脩務訓》:“引之不來,推之不往。” 唐杜甫《新婚別》詩:“兔絲附女蘿,引蔓故不長。”6.系於車軸而引車前行的皮帶。 《荀子‧王霸》:“綿綿常以結引馳外為務。” 楊倞注:“引讀為靷。靷,引軸之物。結引,謂系於軸所以引車也。” 《資治通鑑‧漢順帝永建二年》:“其後帝乃為英設壇,令公車令導,尚書奉引。” 胡三省注:“引,與靷同。” 7.指牽引柩車的繩索。後因稱出殯為發引。《儀禮‧既夕禮》:“設披,屬引。” 鄭玄注:“引,所以引柩車,在軸輴曰紼。” 《禮記‧檀弓下》:“吊於葬者必執引。” 清吳榮光《吾學錄‧喪禮三》:“古以車載柩,挽車之索謂之引,亦謂之紼。”8.株連;攀供。《史記‧淮南衡山列傳》:“河南治建,辭引淮南太子及黨與。” 《漢書‧蘇建傳》:“虞常果引張勝。”9.引導;帶領;疏導。 《詩‧大雅‧行葦》:“黃耇臺背,以引以翼。” 孔穎達疏:“使人以禮在前導引之。” 《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宋曾鞏《水利》:“宋人引淠,魏人引河。” 元無名氏《合同文字》楔子:“我和二嫂引著安住孩兒,趁熟走一遭去。” 王老九《張老漢賣餘糧》詩:“你引咱娃去討飯,把你心血沒勞幹?”10.徵引;援引。 漢劉向《列女傳‧代趙夫人》:“襲滅代王,迎取其姊,姊引義理,稱說節禮。”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事類》:“至若胤徵羲和,陳《正典》之訓;盤庚詰民,敘遲任之言,此全引成辭,以明理者也。” 唐柳宗元《非國語上‧料民》:“聖人之道,不窮異以為神,不引天以為高。” 清魏源《聖武記》卷一:“御史王象恆力言非策,引哥舒翰出潼關為戒。”11.薦舉。 漢荀悅《漢紀‧昭帝紀》:“光乃引延年為給事中。” 唐杜甫《暮秋遣興呈蘇侍御》詩:“聖朝尚飛戰鬥塵,濟世宜引英俊人。”12.抽取;執持;取用。 《史記‧刺客列傳》:“荊軻廢,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 晉陶潛《歸去來兮辭》:“引壺觴以自酌。” 晉潘岳《悼亡詩》:“衾裳一毀撤,千載不復引。”13.收納,引進。 《文選‧張衡<西京賦>》:“五都貨殖,既遷既引。” 李善注:“遷謂徙之於彼,引謂納之於此。”14.招致。 《東觀漢記‧蔡邕傳》:“虹晝見御座庭前,色青赤,上引邕問之。” 《晉書‧庾冰傳》:“廣引時彥,詢於政道。”15.逗引;誘引;吸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宋蘇軾《龍虎鉛汞論》:“吾目引於色,耳引於聲,口引於味,鼻引於香,火輒隨而麗之。” 毛澤東《沁園春‧雪》詞:“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16.收斂;退避。 《素問‧五常政大論》:“堅成之紀,是謂收引。” 王冰注:“引,斂也。” 《戰國策‧趙策三》:“秦軍引而去。” 《孔子家語‧入官》:“篤之以累年之業,不因其力,則民引而不從。” 《新唐書‧張巡傳》:“賊覺,拒之,且戰且引。”參見“引逸”。17.正,劃定。 《左傳‧昭公元年》:“引其封疆,何國蔑有?”杜預注:“引,正也。”18.爭。 《管子‧五輔》:“上下交引而不和同。” 《漢書‧梅福傳》:“故京兆尹王章,資質忠直,敢面引廷爭。”19.承當;自承。 《魏書‧辛雄傳》:“經拷不引,傍無三證。” 《周書‧樂運傳》:“解兆民之慍,引萬方之罪。” 《資治通鑑‧梁武帝天監十五年》:“謂情狀已露,隱避不引,考訊以理者也。”參見“引咎”。20.引決,自盡。 《文選‧潘岳〈寡婦賦〉》:“感三良之殉秦兮,甘捐生而自引。” 李善注:“自引,自殺也。”21.傳喚罪人。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事實一》:“餘讀唐《柳氏家訓》載:柳公綽為中丞日,張平叔以僥倖承寵。及罪發,鞠於憲司,吏引曰:‘張侍郎公!’綽叱曰:‘贓吏豈可呼官!’據案復引曰:‘囚張平叔,系於別圄。’”參見“引慮”。22.量詞。長度單位。古以十丈為一引。 《漢書‧律曆志上》:“度者,分、寸、尺、丈、引也……十丈為引。” 23.量詞。重量單位。 宋以後鹽或茶運銷時以“引”為計量單位,每引規定的斤數,不同時期和地區各不相同。 《續資治通鑑‧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南北鹽均以四百斤為引,今權豪家多取至七百斤。” 《清史稿‧世宗紀》:“茶三十四萬二千三百五十一引。” 24.樂曲體裁名,有序奏之意。《文選‧馬融〈長笛賦〉》:“故聆曲引者,觀法於節奏,察度於句投。” 李善注:“引,亦曲也。” 《文選‧謝靈運〈會吟行〉》:“六引緩清唱,三調佇繁音。” 劉良注:“六引,古歌曲名。” 唐李宣古《杜司空席上賦》詩:“能歌奼女顏如玉,解引蕭郎眼似刀。” 《古謠諺》卷一百引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卷三:“徒歌謂之謠,品秩先後,序而推之謂之引。”又為唐宋雜曲(詞)的一種體裁。 宋張先有《青門引》詞。 俞平伯《唐宋詞選釋‧〈前言〉》:“‘南唐’之變‘花間’,變其作風不變其體--仍為令、引之類。”25.泛指吟唱。 南朝梁江淹《雜體詩‧效謝莊〈郊遊〉》:“氣清知雁引,露華識猿音。”26.文體名。唐王勃《滕王閣序》:“敢竭鄙誠,恭疏短引。” 魯迅《集外集‧〈痴華鬘〉題記》:“嘗稱百喻,而實缺二者,疑舉成數,或並以卷首之引,卷末之偈為二事也。” 27.路引,通行證。《宣和遺事》前集:“蔡京又更茶法,天下立茶場,拘榷茶貨,令客人赴官請引。自於茶園買茶,赴官稱驗,納息批引,限日販賣。” 明唐玉《翰府紫泥全書‧託人給引》:“某欲他往,煩給一引,使奔四方關津處所得無留難。” 《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許宣吟詩已畢,央李員外衙門上下打點,使用了錢,見了大尹,給引還鄉。”如:茶引、竹引。28.古紙幣名。 《金史‧食貨志三》:“戶部尚書蔡松年復鈔引法,遂制交鈔,與錢並用。” 《宋史‧食貨志下三》:“大觀元年,詔改四川交子務為錢引務……二年,而陝西、河東皆以舊錢引入成都換易。”29.引戲的省稱。唐以後始有此體,大略如序而稍為簡短。 宋周密《武林舊事‧乾淳教坊樂部》:“雜劇色……孫子貴引、潘浪賢引兼末部頭、王賜恩引。”參見“引戲”。--漢語大辭典
引 yĭn1.拉弓;開弓。 《周禮‧考工記‧弓人》:“維體防之,引之中參。” 《莊子‧田子方》:“列禦寇為伯昏無人射,引之盈貫。” 《醫宗金鑑‧幼科雜病心法要訣‧驚風八候》:“引狀兩手若開弓。”注:“引者,手若開弓。”2.延長;延續。 《詩‧小雅‧楚茨》:“子子孫孫,勿替引之。” 孔傳:“引,長也。” 《後漢書‧班固傳》:“固又作《典引篇》,述敘漢德。” 李賢注:“典謂《堯典》,引猶續也。” 《南史‧梁紀上》:“風之靡草,不足比也,政小引日月耳。”3.伸著(頸項)。 唐李深《遊爛柯山》詩之一:“坐引群峰小,平看萬木低。”參見“引領”。4.申,表達。 元喬吉《揚州夢》楔子:“蔬食薄味,不堪獻敬,聊引餞意耳。”5.牽引;拉。 《禮記‧檀弓上》:“喪服,兄弟之子,猶子也,蓋引而進之也。” 《淮南子‧脩務訓》:“引之不來,推之不往。” 唐杜甫《新婚別》詩:“兔絲附女蘿,引蔓故不長。”6.系於車軸而引車前行的皮帶。 《荀子‧王霸》:“綿綿常以結引馳外為務。” 楊倞注:“引讀為靷。靷,引軸之物。結引,謂系於軸所以引車也。” 《資治通鑑‧漢順帝永建二年》:“其後帝乃為英設壇,令公車令導,尚書奉引。” 胡三省注:“引,與靷同。” 7.指牽引柩車的繩索。後因稱出殯為發引。《儀禮‧既夕禮》:“設披,屬引。” 鄭玄注:“引,所以引柩車,在軸輴曰紼。” 《禮記‧檀弓下》:“吊於葬者必執引。” 清吳榮光《吾學錄‧喪禮三》:“古以車載柩,挽車之索謂之引,亦謂之紼。”8.株連;攀供。《史記‧淮南衡山列傳》:“河南治建,辭引淮南太子及黨與。” 《漢書‧蘇建傳》:“虞常果引張勝。”9.引導;帶領;疏導。 《詩‧大雅‧行葦》:“黃耇臺背,以引以翼。” 孔穎達疏:“使人以禮在前導引之。” 《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宋曾鞏《水利》:“宋人引淠,魏人引河。” 元無名氏《合同文字》楔子:“我和二嫂引著安住孩兒,趁熟走一遭去。” 王老九《張老漢賣餘糧》詩:“你引咱娃去討飯,把你心血沒勞幹?”10.徵引;援引。 漢劉向《列女傳‧代趙夫人》:“襲滅代王,迎取其姊,姊引義理,稱說節禮。”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事類》:“至若胤徵羲和,陳《正典》之訓;盤庚詰民,敘遲任之言,此全引成辭,以明理者也。” 唐柳宗元《非國語上‧料民》:“聖人之道,不窮異以為神,不引天以為高。” 清魏源《聖武記》卷一:“御史王象恆力言非策,引哥舒翰出潼關為戒。”11.薦舉。 漢荀悅《漢紀‧昭帝紀》:“光乃引延年為給事中。” 唐杜甫《暮秋遣興呈蘇侍御》詩:“聖朝尚飛戰鬥塵,濟世宜引英俊人。”12.抽取;執持;取用。 《史記‧刺客列傳》:“荊軻廢,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 晉陶潛《歸去來兮辭》:“引壺觴以自酌。” 晉潘岳《悼亡詩》:“衾裳一毀撤,千載不復引。”13.收納,引進。 《文選‧張衡<西京賦>》:“五都貨殖,既遷既引。” 李善注:“遷謂徙之於彼,引謂納之於此。”14.招致。 《東觀漢記‧蔡邕傳》:“虹晝見御座庭前,色青赤,上引邕問之。” 《晉書‧庾冰傳》:“廣引時彥,詢於政道。”15.逗引;誘引;吸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宋蘇軾《龍虎鉛汞論》:“吾目引於色,耳引於聲,口引於味,鼻引於香,火輒隨而麗之。” 毛澤東《沁園春‧雪》詞:“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16.收斂;退避。 《素問‧五常政大論》:“堅成之紀,是謂收引。” 王冰注:“引,斂也。” 《戰國策‧趙策三》:“秦軍引而去。” 《孔子家語‧入官》:“篤之以累年之業,不因其力,則民引而不從。” 《新唐書‧張巡傳》:“賊覺,拒之,且戰且引。”參見“引逸”。17.正,劃定。 《左傳‧昭公元年》:“引其封疆,何國蔑有?”杜預注:“引,正也。”18.爭。 《管子‧五輔》:“上下交引而不和同。” 《漢書‧梅福傳》:“故京兆尹王章,資質忠直,敢面引廷爭。”19.承當;自承。 《魏書‧辛雄傳》:“經拷不引,傍無三證。” 《周書‧樂運傳》:“解兆民之慍,引萬方之罪。” 《資治通鑑‧梁武帝天監十五年》:“謂情狀已露,隱避不引,考訊以理者也。”參見“引咎”。20.引決,自盡。 《文選‧潘岳〈寡婦賦〉》:“感三良之殉秦兮,甘捐生而自引。” 李善注:“自引,自殺也。”21.傳喚罪人。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事實一》:“餘讀唐《柳氏家訓》載:柳公綽為中丞日,張平叔以僥倖承寵。及罪發,鞠於憲司,吏引曰:‘張侍郎公!’綽叱曰:‘贓吏豈可呼官!’據案復引曰:‘囚張平叔,系於別圄。’”參見“引慮”。22.量詞。長度單位。古以十丈為一引。 《漢書‧律曆志上》:“度者,分、寸、尺、丈、引也……十丈為引。” 23.量詞。重量單位。 宋以後鹽或茶運銷時以“引”為計量單位,每引規定的斤數,不同時期和地區各不相同。 《續資治通鑑‧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南北鹽均以四百斤為引,今權豪家多取至七百斤。” 《清史稿‧世宗紀》:“茶三十四萬二千三百五十一引。” 24.樂曲體裁名,有序奏之意。《文選‧馬融〈長笛賦〉》:“故聆曲引者,觀法於節奏,察度於句投。” 李善注:“引,亦曲也。” 《文選‧謝靈運〈會吟行〉》:“六引緩清唱,三調佇繁音。” 劉良注:“六引,古歌曲名。” 唐李宣古《杜司空席上賦》詩:“能歌奼女顏如玉,解引蕭郎眼似刀。” 《古謠諺》卷一百引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卷三:“徒歌謂之謠,品秩先後,序而推之謂之引。”又為唐宋雜曲(詞)的一種體裁。 宋張先有《青門引》詞。 俞平伯《唐宋詞選釋‧〈前言〉》:“‘南唐’之變‘花間’,變其作風不變其體--仍為令、引之類。”25.泛指吟唱。 南朝梁江淹《雜體詩‧效謝莊〈郊遊〉》:“氣清知雁引,露華識猿音。”26.文體名。唐王勃《滕王閣序》:“敢竭鄙誠,恭疏短引。” 魯迅《集外集‧〈痴華鬘〉題記》:“嘗稱百喻,而實缺二者,疑舉成數,或並以卷首之引,卷末之偈為二事也。” 27.路引,通行證。《宣和遺事》前集:“蔡京又更茶法,天下立茶場,拘榷茶貨,令客人赴官請引。自於茶園買茶,赴官稱驗,納息批引,限日販賣。” 明唐玉《翰府紫泥全書‧託人給引》:“某欲他往,煩給一引,使奔四方關津處所得無留難。” 《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許宣吟詩已畢,央李員外衙門上下打點,使用了錢,見了大尹,給引還鄉。”如:茶引、竹引。28.古紙幣名。 《金史‧食貨志三》:“戶部尚書蔡松年復鈔引法,遂制交鈔,與錢並用。” 《宋史‧食貨志下三》:“大觀元年,詔改四川交子務為錢引務……二年,而陝西、河東皆以舊錢引入成都換易。”29.引戲的省稱。唐以後始有此體,大略如序而稍為簡短。 宋周密《武林舊事‧乾淳教坊樂部》:“雜劇色……孫子貴引、潘浪賢引兼末部頭、王賜恩引。”參見“引戲”。--漢語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