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新村969
-
2 # 歷史百家爭鳴
在東晉的時候,有一句話流傳於世,叫“王與馬共天下”,說的是琅琊王氏權力可以跟司馬氏匹敵,甚至超過司馬家族,而王彪之就是出自琅琊王氏,他的堂伯就是著名的丞相王導。那麼,出身高貴的王彪之是怎樣的一個人?
雖說王彪之出身望族,但他不熱衷於官職高低,他堂伯王導跟他說過:“我本來想讓你當尚書郎,你就可以當諸王的輔官。”他卻說:“職位高低不用多計較,只要在合適的時世當就行了,至於越級提拔,並不是我喜歡的。”王彪之家裡有這麼強的關係,可他沒有動用家裡的關係,反而靠自己一步步升官。
王彪之還是位嚴格執法的人。在他當廷尉時,永嘉太守謝毅在大赦後,殺死了周矯,周矯的堂兄就向州里申冤,揚州刺史殷浩就逮捕了謝毅,但王彪之以謝毅沒有爵位,不肯接受。就算晉穆帝下詔叫他處理,王彪之仍據理力爭,當時的人把他比作張釋之。可見王彪之對法的堅持,就算皇帝也改變不了。
王彪之是位忠君之人。當時,桓溫因北伐,聲望遠播,實力逐漸坐大,操控朝政十幾年,還想取代晉帝,自立門戶。但是,在謝安與王彪之的制約下,桓溫不得不放棄這個想法。雖說王氏在東晉權勢大,但並沒有想要謀反,反而盡力維護著搖搖欲墜的東晉。
不得不說,琅琊王氏對於東晉有著重要作用,東晉建立時,王導盡心輔佐東晉鞏固政權。在東晉晚期,出身於琅琊王氏的王彪之與謝安一起維護東晉,使得桓溫不能取代東晉稱帝。可以說,琅琊王氏與東晉的命運休慼相關。
王彪之,字叔武,王彬子。“年二十,須鬢皓白”,時人謂之“王白鬚”。
永和七年,桓溫聲言要北伐,表示對朝廷任用殷浩與自己抗衡的不滿。他率四五萬大軍順江而下,移軍武昌,朝廷大懼,人情震駭,有人勸殷浩引身告退。王彪之對司馬昱說:“這不是保社稷為您著想的辦法,只是有人害怕,為自己打算而已,如果殷浩去職,人情崩駭,天下無人援助,那樣的話,要是有人擔負後果,不是殿下您還是誰?”他又對殷浩說:“桓溫上表問罪,正是衝您來的。事已至此,您想做平常百姓也不可能了。暫且靜觀事情的變化。現在應該先寫信表示朝廷款誠之意。如果桓溫不聽朝廷命令,再做打算,假如我們先亂了陣腳,必將出大亂子。”殷浩說:“決定大事太難了,近來讓我很煩悶。聽了您的話,我才真放心了。”後來桓溫果然奉旨還軍。
永和年間,官職,官員漸多,遷徙很快。王彪之時任吏部尚書。他上疏認為,官多則缺員多,以致遷徙太快,前後去來,你代我補,使得職事不修,朝風不澄,而且賢鄙共進,清濁同官,應該裁併官職;可並太學,罷無兵軍校;其他諸官,不做實事的,該停該廢的一律不再設官員。他認為省官之後,可以提高辦事效率,淨化風氣,減少官俸的負擔,免除衙門的煩擾。可以看出,王彪之很有遠見。
太和四年,桓溫鎮姑孰,位高權重,四方皆遣奉綱紀以示脩敬,獨王彪之不肯。他認為朝廷既有宰相,不宜以諸事諮於大司馬桓溫。桓溫怨恨他,幾次找藉口罷免他。之前豫州刺史謝奕卒,司馬昱問王彪之誰可繼任,並問桓溫之弟怎麼樣,王彪之說:“桓溫已經佔據荊州上游,再讓他的兄弟任豫州刺史,這樣兵權都在桓氏一門,不是安穩國家之計。您只要選派一個和您同心同德的人就可以了”。鹹安二年,簡文帝病死,群臣未敢立嗣,都認為應該由大司馬桓溫處分。王彪之說:“天子駕崩,太子即位,哪裡容得大司馬有什麼異議?”於是乃立孝武皇帝。
寧康元年,桓溫病卒,其弟桓衝與謝安共掌朝政。謝安不欲桓衝當權,以先帝新喪,孝武年幼,請太皇太后臨朝稱制。王彪之認為,在以前的慣例,皇帝太小母子一體,故太后可以臨朝。如今皇帝年過十歲,如果讓太皇太后臨朝,正顯示君主幼弱,不是擁戴立德之舉。謝安並沒有聽從。王彪之遷尚書令,與謝安共同輔政。當時謝安想營造宮室,王彪之舉先帝儉約之例,以為不修補增益而已,目前強敵末滅,正是休兵養士之時,不可大興土木,耗功費力,勞擾百姓。謝安說:“宮室不壯麗,後世會說我們無能”。王彪之說:“為天下著想,應當保國寧家,怎可大興功力,勞苦百姓,朝政應以修房蓋屋為能嗎”?於是也就沒有改營宮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