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416381105893

      一、懷人思鄉的悵惘

      

      “夕陽”意象最早可追溯至《詩經》中的《君子于役》:“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雞棲於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無飢渴?”太陽下山,雞、牛、羊紛紛歸巢,最親的人何時才能回來?妻子對丈夫深深的思念溢於言表,在現實面前,溫柔的她把無奈的思念化作對丈夫的深情祝願,願戍守邊疆的丈夫不要受飢挨渴。此詩奠定了“夕陽”寓相思懷人這一主題。溫庭筠的《夢江南》就繼承了這一傳統:“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詩歌把女子從希望到失望以至“腸斷”的思念之情表達得含蓄細膩而又深厚綿長。李白的《送友人》:“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既刻畫出落日徐徐下山的美景,又把自己對友人的不捨之情巧妙地寓之於景。

      

      夕陽寓相思,除了懷人之外,更有思鄉之意。唐朝詩人崔灝登上黃鶴樓,只見暮色蒼茫煙波浩淼,詩人極目遠眺不見家鄉,惆悵失落頓湧心頭,便有了“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感嘆。宋代詩人李覯《鄉思》中的“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由見落日而觸發思鄉之情,把落日可見,故鄉難覓的悵然之情表達得婉曲有致。王禹偁的“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馬致遠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皆為此中佳品。

      

      二、閒適隱逸的恬淡

      

      古代文人往往由於社會黑暗,治國平天下的理想無法實現便迴歸山林,在自然中尋找精神家園。他們對夕陽下飛禽走獸歸巢有種親切感,因此常描寫日暮時飛鳥歸巢的景象來表現歸隱生活的獨得之樂。在這些作品中,“夕陽”往往成為作者情感的一種寄託,把充溢於詩人心中的寧靜恬淡推向極致。

      

      最著名的當屬陶淵明的《飲酒》:“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詩人悠閒地在籬下采菊,抬頭見山,在黃昏的美好景色中,飛鳥結伴飛返山林,萬物自由灑脫,詩人自身也成了夕陽景色的一部分。詩人以平靜的歸隱心態,表達了天人合一、復歸自然的情感,在這裡閒適心境與自然美景獲得了和諧統一。

      

      唐代詩人王維的《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也有這樣的描寫:“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源。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詩人將“寒山”“秋水”“柴門”“渡頭”“墟里”“五柳”等都放在落日餘暉這一背景下,將山林之美、隱逸之趣表達得別有情韻。王維的《渭川田家》亦是此中佳作:“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即此羨閒逸,悵然吟式微。”牛羊迴歸,老人倚杖,麥苗吐秀,桑葉稀疏,田夫荷鋤……這些初夏景色本是尋常,但把它們置於夕陽西下的背景中,落日的餘暉將天地都染得金黃,面對這樣一幅恬然自樂的田家晚歸圖,歸隱之情油然而生。

      

      隱逸詩重於意境營造,追求人與自然的神形相契。劉長卿“荷笠帶夕陽,青山獨歸遠”的灑脫超塵,嚴維“柳塘春水漫,花塢夕陽遲”之恬靜閒雅,林和靖的“秋景有時飛獨鳥,夕陽無事起寒煙”的幽深清寂,都巧借“夕陽”意象,營造出靜謐安閒遠離塵俗的深遠意境。

      

      三、壯麗輝煌的蒼涼

      

      蒼涼壯麗的邊塞詩中也常有“夕陽”意象,大詩人王維就有被王國維稱為“千古壯觀”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金黃的落日照耀著一望無際的大漠和滔滔的黃河,這是大自然中最輝煌壯麗的奇觀,色彩絢麗的雄渾美景,表達出盛唐人旺盛的生命力。

      

      杜甫的《後出塞五首》(其二)中“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描繪了一幅夕陽與戰旗相輝映,風聲與馬嘶相交織的暮野行軍圖。落日西照,將旗獵獵,戰馬長鳴,朔風蕭蕭,表現出一種蒼涼莊嚴的行軍場面,作者在無邊的蒼涼中是否還暗含著對國運的隱憂呢?

      

      王昌齡的《登鸛雀樓》中“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兩句,將詩人登臨縱目的胸襟和眼光描寫得如此高遠寬闊,落日銜山,雲遮霧障,那本已減弱的太陽的光輝,此時顯出“白日”的奇景。黃河宛若一條金色的飄帶,飛舞於層巒疊嶂之間。詩人眼前所呈現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輝的壯麗圖畫。

      

      四、人世滄桑的感傷

      

      春光易逝,夕陽難留,懷才不遇的詩人常懷空度光陰的苦痛。這種有感於黃昏日暮美景不長,人生短暫的憂患意識長久地盤滯在他們的心中,成為中國古代詩人生命悲劇意識的一個重要體現。“夕陽”便常被易感的文人拿來,寄寓時光易逝、人生無奈、仕途失意、人世滄桑等深沉悲涼的憂患意識。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晏殊的《浣溪沙》充滿著實現個人價值的渴望。在追求人生理想的漫漫征途上,夕陽代表的時間意識與詩人個體的生命意識始終矛盾地糾結在一起,夕陽的隕落讓詩人感到生命的短暫和無奈。李商隱也對無力挽留美好事物而發出深長的慨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也正是他對夕陽下的自然景象,對自己坎坷的一生,對所處的時代所發出的浩然長嘆。

      

      世事變遷,自然永恆,“夕陽”也常作為一種歷史的見證者,在懷古詩中一再重現。劉禹錫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征帆去棹殘陽裡,背西風酒旗斜矗”,他們在永恆的自然面前,都發出了“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的物是人非的感喟。“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也借一抹夕陽的餘輝,感嘆歷史的滾滾洪流中那些無法直面的滄桑鉅變。

      

      五、國運衰微的慨嘆

      

      “夕陽”與初出之朝陽截然不同,它含著蒼涼悲觀,正如李商隱的詩中所發出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慨嘆。特別是晚唐、南宋等末世詩人常借“夕陽”意象表達國運衰微的痛苦和無奈。

      

      南宋詞人朱敦儒的《相見歡》:“金陵城上西樓,倚清秋。萬里夕陽垂地,大江流。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此詩的背景非常開闊,依山的夕陽映照著萬里遼闊的大地,一瀉千里的長江滾滾向東流去。行文雖然豪壯,筆底卻含悲情。一個“垂”字,生動地描述了夕陽西下的日暮之景,不由得讓人聯想起國勢衰落、江河日下的南宋現狀。辛棄疾的“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等亦有異曲同工之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唐太宗縱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