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洞庭一葦1188

    看過一些相關的書籍,對唐太宗縱囚,無非兩種看法:

    一、當時的世道確實如史書記載的一樣清明,囚犯很少,人民安居樂業,在押囚犯收到了很好的教育,這樣,唐太宗才敢於縱囚。

    二、有人認為,這是唐太宗與囚犯們演的一出雙簧戲,囚犯們配合唐太宗,在規定的時間返回,唐太宗則赦免他們的罪行,以彰顯貞觀時期的國泰民安。

    至於到底哪種結論正確,則只能由讀者自行判斷。

  • 2 # 饞嘴肥貓鏟史官

    關於唐太宗縱囚一事,一般有兩個觀點:

    一、沽名釣譽,演雙簧。

    二、君王仁憫。

    而實際歷史真相和大家看到的表面完全不同,唐太宗的出發點就比較狗血。

    咱們看一下當時的歷史記載:

    “辛末,帝親錄繫囚,見應死者,閔之,縱之歸家,期以來秋來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縱遣,使至期來詣京師。”

    “去歲所縱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無人督帥,皆如期自詣朝堂,無一人亡匿者。”

    ――《資治通鑑》

    這個記載在《舊唐書》中也有,所以可以確定是真事。

    讓死囚們回家,第二年自來伏法。居然沒有一個人逃走。

    君王是多麼的仁慈,民眾是多麼信義!

    真相是這樣的嗎?

    來,大家再看看這段記載:

    “元年,關中飢,米鬥直絹一匹:二年,天下蝗:三年,大水。上勤而撫之,民雖東西就食,未嘗嗟怨。是歲(貞觀四年),天下大稔.流散者鹹歸鄉里。米鬥不過三四錢,終歲斷死刑才二十九人。”

    ――《資治通鑑》

    “...是歲(貞觀四年),斷死刑二十九人,幾致刑措。”

    ——《舊唐書》

    資料資料也是相同,應該是可信的。

    那麼,細心的朋友發現個問題,貞觀四年的死刑犯是29人,而貞觀六年的死刑犯是390人,這期間發生了什麼事情,使死刑犯數量增長了十幾倍呢?

    咱們再來看看發生在貞觀五年的一件事。

    【……河內人李好德,風疾瞀亂,有妖妄之言,詔按其事。大理丞張蘊古奏,好德癲病有徵,法不當坐。治書侍御史權萬紀,劾蘊古貫相州,好德之兄厚德,為其刺史,情在阿縱,奏事不實。太宗曰:“吾常禁囚於獄內,蘊古與之弈棋,今復阿縱好德,是亂吾法也。”遂斬於東市。”】

    ——《舊唐書》

    【貞觀五年,張蘊古為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風疾,言涉妖妄,詔令鞫其獄。蘊古言:“好德癲病有徵,法不當坐。”太宗許將寬宥。蘊古密報其旨,仍引與博戲。治書侍御史權萬紀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斬於東市。】

    ——《貞觀政要》

    “張蘊古案”在唐朝乃至中國司法史上都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案例,經常被歷史學者和法學家所引用。

    具體情況是這樣的:

    河內有個名叫李好德的傢伙,經常發表一些反帝反封建的言論(當時這屬於“大逆”),當時的最高法院法官是張蘊古,他負責這個案件。張蘊古對唐太宗說:有確鑿的證據證明,這個李好德是個很嚴重的精神病患者,所以才會胡說八道,按照法律不應負刑事責任。

    唐太宗聽信了,就下令放了李好德。畢竟,在任何時代,精神病人犯罪是不負刑事責任的,這也無可厚非。

    但不久以後,紀委舉報,說這個張蘊古籍貫是相州,那個所謂的精神病人李好德的哥哥是相州刺史,兩人交情很深,張蘊古這是有徇私枉法。他還與這個精神病人在一起耍麻將。

    唐太宗很憤怒:“這個張蘊古是個壞蛋,我抓住了囚犯,他居然與囚犯打麻將,又縱放罪人,真是可惡!”

    於是,唐太宗就下令剁了張蘊古。

    殺完張蘊古以後,唐太宗又後悔了,覺得這事辦得有些太沖動了,為了避免因一時衝動而再次犯下類似的錯誤,唐太宗要加強死刑複核制度。

    【既而悔之,因詔:“自今有死罪,雖令即決,仍三覆奏乃行刑。”】

    ——《資治通鑑》

    還對死刑複核制度進行細化和條例化:

    【丁亥,制:“決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進酒肉,內教坊及太常不舉樂。皆令門下覆視。有據法當死而情可矜者,錄狀以聞。”由是全活甚眾。】

    ——《資治通鑑》

    謹慎謹慎又謹慎,反覆稽核:

    【其五覆奏者,以決前一二日,至決日又三覆奏,唯犯惡逆者一覆奏而已。】

    ——《資治通鑑》

    雖然說是“全活甚眾”,但司法部門報上來的死刑犯卻大量增加,從貞觀四年的29人劇增至390人。

    這又是咋回事呢?原因是這樣的:

    【太宗既誅張蘊古之後,法官以出罪為誡,時有失入者,又不加罪焉,由是刑網頗密。帝嘗問大理卿劉德威曰:“近來刑網稍密,何也?”

    德威對曰:“律文失入減三等,失出減五等。今失入則無辜,失出則便獲大罪,所由吏皆深文。”】

    ——《舊唐書·刑法志》

    張蘊古放了死囚,卻獲罪被殺,法官同行們害怕了,寧可錯殺,也不肯放過,免得累及自身。所以嚴刑峻法,上報的死刑案就大量增加。

    唐太宗本來想搞仁政,這一刀宰了張蘊古,卻導致了仁政被破壞了。這就違背了他的本心。

    怎麼辦呢?難道就這樣殺掉死囚嗎?肯定不行。

    於是,就有了貞觀六年的特殊政策,對這些死刑犯“縱之歸家,期以來秋來就死”。

    當然,實際上,雙方是有默契的。透過上下溝通,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了。到了第二年,390個死刑犯“無人督帥,皆如期自詣朝堂,無一人亡匿者。”

    所以說,關於這件事情,仁慈的成分確實有,信義的成分也有,雙簧、沽名釣譽都有。

    君王、官員、犯人、民眾大家密切配合,合演雙簧,共同創造了一個司法史上的奇蹟。

  • 3 # 逍遙嘆息

    絕對是一出政治作秀。

    首先,說大概說一下,事情經過:唐太宗年間,天下大治,太宗皇帝為了顯示自己治理人民有方。特地選了100名死刑犯統一釋放,然後對他們說,你們就要死了,回家看看親人吧,到某一天再回來行刑。結果到了約定的日子,100名囚犯都回來了竟然沒有一個人逃走。太宗很高興,就赦免了他們的死刑。

    在今天看來。這絕對是一出上下串通的政治秀。

    首先,要是真的太平盛世,怎麼還會有那麼多囚犯?

    再者,若是將就誠信。就應該兌現承諾,回來的全殺了。然後再放一批,要是還能都回來,才能說明世事清明,人民樸素。

    怎麼能說好了回來照樣殺的,

    所以,這件事本身要麼是假的;要麼就是雙方都知道對方要什麼,一夥聰明人演了一齣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利用碳纖維複合材料幫助無人機實現減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