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怪人童心

    沒有。一來,朱棣沒有進城,他不想落下一個“弒君殺侄”的名聲,當然他也是既做婊子也立牌坊,他本來就是來造反的,還裝什麼裝。

    只不過他還是不想去殺他的侄兒,他也想讓他的侄子主動辭職,禪位給他。也或者說可以給他時間讓他自己去了結(自殺)。

    只是他萬萬沒想到朱允炆,選擇了C,失蹤。無論哪個結果他都表明他已經失去了反殺的機會。

    二來,就是即是朱棣進城門也是帶著兵,而且他也不需要攻城,因為給他開城門的就是他的發小,同時也是建文帝的心腹大將李景隆。

    所以建文帝已經無人可用,他的親信都是朱元璋給他留下的,三個文人,武將耿炳文還行,只不過建文帝不信任他,所以無論朱棣進不進城建文帝都沒有了機會。

  • 2 # 該死的風

    大軍圍城,守將投降。軍隊毫無鬥志,這樣的情況怎麼反擊?絕地反擊是要靠實力的不是靠簡單的的想法,他有的只是年少沒有一點的軍事方面的才華和能力。這樣的皇帝用什麼反擊?看他用的大將,先是十幾倍的軍力都輸掉了。這樣的人還是放在朝廷噹噹吉祥物就好,朱棣大軍圍城他居然又想起來這位活寶李景龍。這次更好大哥直接投降了,這樣的識人任人。我想當一方豪傑的資本都沒有,更不要說什麼反擊了。朱棣之所以圍而不攻不是打不下南京城。也不是怕他反擊,那是朱棣想讓他自己自殺。王見皇太過尷尬,怎麼面對怎麼處置?不要想有沒有機會反擊,這個問題問的沒有意義。這樣的一個皇帝,這樣的大元帥。只不過是別人想讓他怎麼死,他能選擇的也不過是這樣。

  • 3 # 大秦鐵鷹劍士

    朱允文沒有機會絕地反殺的,正所謂龍戰於野,朱棣都殺入南京城了,佔了絕對優勢,如何再絕地反殺?派出神劍山莊的三少爺,去把朱棣刺殺了倒是可能,但是荊軻刺秦王尚不能成功,何況根本就沒有三少爺武功這麼厲害的人存在?

    退一萬步講,朱棣被三少爺刺殺了,朱棣的兒子們也被三少爺刺殺了,朱允文就能勝利嗎?不能!朱棣的將軍們還是會攻破京城,斬殺朱允文,並立朱元璋的其他子孫為皇帝,如此才能保住跟朱棣起兵的將軍們的榮華富貴。三少爺就算武功通天,也無法如初代吸血鬼一樣消滅數十萬軍隊!張無忌算是武功出神入化了,不也無法殺朱元璋嗎?

    因此朱允文見大勢所趨,不是求的絕地反殺,而是來了一個絕地逃亡。據說鄭和七下西洋就是為了追殺朱允文及其後代。

  • 4 # 七樓看星空

    明朝皇帝傳位到第二代,就發生了皇叔兵變,取而代之的局面。

    朱允炆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孫子,明朝太子朱標的長子,朱元璋想立下“長子繼承製”的規矩,在朱標死後,便主動扶持這個孫子,加之又十分喜愛朱允炆,以至於把皇位傳給了孫子輩。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軍事才能卓越,被封為燕王。在朱允炆登基後,年輕氣盛的新皇帝,為了加強集中自己的權利,實行了“建文新政”,聽信身邊親信大臣的建議,開始了削藩。削藩使得朱棣為了自保,起兵反抗,也給了朱棣一個起兵的藉口。

    朱棣起兵造反後,其軍事實力是不如掌握整個朝廷的朱允炆的,但是朱允炆軍事才能淺薄,在識人認人上又犯了天大的錯誤。朱允炆任命李景隆為元帥,李景隆雖是開國名將李文忠之子,但卻是一個紈絝子弟,不懂軍事,把朝廷的精銳軍隊,全部葬送在燕王朱棣手中。

    隨後,朱棣大軍一路殺到南京,歷史上的“靖康之難”上演了。

    朱允炆犯了一個極大的錯誤,在其作出削藩決定之後,又想留下好名聲,對出征討伐朱棣的說出:“務必不要讓我揹負殺害叔叔的罪名。”

    朱允炆在面對生死存亡的時刻,沒有意識到失敗後結果的嚴重性,最終難逃被篡位的結局。

  • 5 # 秉燭讀春秋

    建文四年六月,朱棣大軍渡江直逼南京城下,谷王朱橞與曹國公李景隆(此人最壞)開金川門迎降,京師遂破。

    (朱允文)

    很簡單的描述,沒有周旋的餘地。說明朱允文此時沒有兵可調,沒有將可用,滿朝文官大眼瞪小眼乾著急就是沒轍。那麼武將都幹嘛呢?武將在朱元璋臨死前都被殺光了。朱元璋害怕死後這些武將在皇太孫當政時造反。僅為朱允文留下了一個草包將軍李景隆。

    為什麼我說李景隆最壞呢?春秋君都懷疑他是朱棣的臥底,朱元璋臨死前,雖然殺了一些開國元勳。但為皇孫留下了上百萬的軍隊。隨後的情況是,被李景隆葬送了。

    事情是這樣的,朱棣剛起兵那會,手下不過幾萬人,建文帝派李景隆率領60萬大軍北征,想讓他把朱棣一網打盡。 當朱棣得知朱允文派的主帥是李景隆時,非常高興的說道:

    (李景隆)

    李九江(李景隆),豢養之子,寡謀而驕矜,色厲而中餒,忌刻而自用,況未嘗習兵,見戰陣而輒以五十萬付之,是自坑之矣。

    以上這句話大意是,李景隆少謀略而驕傲自大,外強中乾,剛愎自用,他就沒有帶過兵,現在朱允文一下子讓他帶兵50萬,這不是自己找死嗎?果不出朱棣所料,在不到一年多的時間裡,李景隆接連失敗,前後喪師數十萬,使得雙方的攻守形勢一下子發生了轉變。

    朱允文沒有反殺的能力主要還是政策上的失誤,他推倒了祖父朱元璋的“武功”治國之道,代之“仁政”安天下的辦法。重用儒士黃子澄、齊泰、方孝孺等人,這些人雖然忠心耿耿,但治國能力比之朱棣相差萬里。所有這些,都造成了朱允文毫無反擊之力,最後被一把大火燒個精光。

    (朱棣)

  • 6 # 看遍山川

    朱允炆有沒有機會絕對反擊要看他手裡還有沒有牌可以打。

    首先削藩本身沒錯,但聽信齊泰,黃子澄等人的建議採取了錯誤的先後順序,給了朱棣充分的準備時間,然後又在南北方交涉暗戰中甚至已經兵戎相見後還行襄公之仁,錯失了很多本可致勝的機會。

    從兵力上來講,初戰南軍耿炳文三十萬大軍與朱棣會戰河北,潰敗後大軍作鳥獸散,主將耿炳文逃入真定閉門固守。

    次戰南軍李景隆率五十萬大軍兵鋒直指北平,朱棣集團並沒有死守侍斃,而是由他潛出東北大寧,收編勁旅“朵顏三衛”再與堅守北平的軍師姚廣孝內外夾擊南軍,從北平到德州最後兵圍濟南,南方集團的號稱五十萬人馬土崩瓦解,李景隆單騎遁走。

    最後朱棣集團採納了姚廣孝的建議,燕軍主要是騎兵為主,機動性強,避開集聚在河北,山東南方集團鐵弦,盛庸所謂聚集待戰的主力,不糾結一城一池得失,率主力直下南京,一戰而定,這裡固然有從龍求富貴的人架浮橋,開城門的應景,但朱棣集團的戰略無疑是正確的。

    建文集團所剩無幾的主力都集聚在山東河北一帶以待北軍,南京方面兵力空虛,只要一戰而下,都是朱家子孫,老百姓一樣交皇糧哪管你哪個姓朱的。只要坐上金鑾殿,其它一切都可傳檄而定,對於山東河北的北軍主力來講,主子都換了,為誰而戰呢,建文帝都不在了便師出也無名。

    建文帝朱允炆手裡還有什麼牌呢?絕地反擊是不能了,所謂軍隊主力遠在千里,身邊只有齊泰,黃子澄等書呆文臣,要麼束手就縛,要麼就像現在一樣在歷史上留上一個不知所蹤的疑團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汽大通MAXUS G50和比亞迪宋MAX的市場共性及定位分析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