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1430558932451
-
2 # 使用者72121435434
醜(chǒu )現在只有這一個讀音 來源有七個 1、源於風姓,出自太昊伏羲氏之妹女媧,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女媧,燧人氏之女,太昊伏羲氏之妹。從女媧開始,中國的原始社會轉入父系氏族社會,社會組織開始以男性為中心。因女媧之名也叫女丑,因此華族後裔中有以“醜”為姓氏者,稱醜氏。 2、源於職藝,出自春秋時期吳國專職從事鈕柄製作的鈕宣義,屬於以職業技藝名稱為氏。 鈕氏始祖為鈕宣義。春秋時期,鈕宣義為吳國從衛都騎衛(軍隊統領),因其祖上為專職從事鈕柄製作的“百工之長”,故以技藝為姓氏,稱鈕氏。後有族人因避禍而改為醜氏,讀音仍作niǔ 3、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大夫逄醜父,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逄氏起源於北海姜姓,先祖為炎帝神農氏之孫逄伯陵。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逄,商諸侯伯陵之後,望出北海。”逄伯陵當年被封於齊地(今山東濰坊、煙臺),建逄國,其子孫世代為逄氏。 周武王滅商後,以逄國之地封姜太公,建齊國,逄氏一族則順為太公之臣。到春秋時期有大夫逄醜父,為齊國重臣。其子孫後代中有支庶後裔取先祖名字中的“醜”字為姓氏,稱醜氏。 4、源於景醜氏的後裔中有以先祖名字中之“醜”為姓氏者,稱醜氏。 5、源於姜姓,出自戰國時期齊華人公孫丑,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6、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司法執刑官侴,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在典籍《康熙字典》中記載:“侴,敕久切,音醜,姓也。”據史籍《姓觽·二十五有》記載:“:‘侴,漢時本姓侴,改姓俞。’:‘司徒掾俞連,一作侴連。是改姓自連始。’” 侴、醜今雖同音,但作為姓氏,絕非同宗。侴,讀音作chǒu(ㄔㄡˇ),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五刑”執刑官的稱謂,就是俗稱的劊子手,專司執行墨刑(在額頭上刻字塗墨)、劓刑(割鼻子)、宮刑(毀壞生殖器)、剕(刖)刑(剜掉膝蓋或砍腳)、大辟刑(殺死)等刑法。後在近代改為醜氏。 7、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瑚圖氏,滿語為“醜鬼”之意,世居葉赫。後大多改為漢字單姓為胡氏、包氏,也有以漢譯本意改漢字單姓為醜氏者。 據史籍《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記載,滿族鈕祜祿氏,老滿洲氏族,主要分佈在松花江流域、牡丹江流域、長白山區。滿語“鈕祜祿”漢譯為“狼”之意。“狼”是滿族先世女真族的圖騰之一,女真族人出於對“狼”的崇拜,而以其為姓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鈕祜祿”這個姓氏的稱謂曾幾度變化:遼國時期稱“敵烈氏”,金國時期稱“女奚列氏”,元朝時期稱“亦氣烈氏”,明朝時期稱“鈕祜祿氏”。 滿洲氏族鈕祜祿氏,冠以漢字姓稱“鈕氏”,也有的冠以漢字姓稱“郎氏”者,是典型的“一氏冠兩姓”的滿洲氏族。 據傳,有滿族鈕氏族人因避禍而去“金”改為醜氏者。
-
3 # 使用者4666406496409
醜作為姓氏讀作:chǒu 相傳,"醜"姓人是炎帝的後裔。炎帝共工氏之後噎嗚,生十二子,以十二地支名之,而噎嗚之次子姓醜,這便是醜姓的來源。其中辰人口最眾,子、醜較少見。 "醜"姓在湖南,主要聚居在長沙。根據醜氏族譜資料顯示,長沙醜姓為吳興郡屬。始遷祖先的原籍為江南松江府上海縣,遷入時間不明,只記錄 "因仕受楚職,落業潭州,後改善化。"善化,便是現在長沙的洞井鄉,這裡有一個叫五美村的地方,有一千多醜姓人聚居在此。 不過,據上海有關人士協查,上海歷史上明清之間,並沒有姓醜的。而"醜"姓人族裡,普遍流傳著"醜"姓始祖原本姓"侴",因躲避滅九族之禍,才改姓逃難的。 拓展資料: 醜[ chǒu ] 部首:一 筆畫:4 五行:火 五筆:NFD 基本解釋 1. 地支的第二位,屬牛。 2. 用於計時 :~時(凌晨一點至三點)。 3. 傳統戲劇角色名 :~角。 4. 相貌難看 :~陋。 5. 可厭惡的,可恥的,不光榮的 :~化。 來源:醜 (姓氏)
回覆列表
醜(chǒu)現在只有這一個讀音 來源有七個 1、源於風姓,出自太昊伏羲氏之妹女媧,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女媧,燧人氏之女,太昊伏羲氏之妹。從女媧開始,中國的原始社會轉入父系氏族社會,社會組織開始以男性為中心。因女媧之名也叫女丑,因此華族後裔中有以“醜”為姓氏者,稱醜氏。 2、源於職藝,出自春秋時期吳國專職從事鈕柄製作的鈕宣義,屬於以職業技藝名稱為氏。 鈕氏始祖為鈕宣義。春秋時期,鈕宣義為吳國從衛都騎衛(軍隊統領),因其祖上為專職從事鈕柄製作的“百工之長”,故以技藝為姓氏,稱鈕氏。後有族人因避禍而改為醜氏,讀音仍作niǔ 3、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大夫逄醜父,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逄氏起源於北海姜姓,先祖為炎帝神農氏之孫逄伯陵。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逄,商諸侯伯陵之後,望出北海。”逄伯陵當年被封於齊地(今山東濰坊、煙臺),建逄國,其子孫世代為逄氏。 周武王滅商後,以逄國之地封姜太公,建齊國,逄氏一族則順為太公之臣。到春秋時期有大夫逄醜父,為齊國重臣。其子孫後代中有支庶後裔取先祖名字中的“醜”字為姓氏,稱醜氏。 4、源於景醜氏的後裔中有以先祖名字中之“醜”為姓氏者,稱醜氏。 5、源於姜姓,出自戰國時期齊華人公孫丑,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6、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司法執刑官侴,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在典籍《康熙字典》中記載:“侴,敕久切,音醜,姓也。”據史籍《姓觽·二十五有》記載:“<類聚音韻>:‘侴,漢時本姓侴,改姓俞。’<漢書>:‘司徒掾俞連,一作侴連。是改姓自連始。’” 侴、醜今雖同音,但作為姓氏,絕非同宗。侴,讀音作chǒu(ㄔㄡˇ),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五刑”執刑官的稱謂,就是俗稱的劊子手,專司執行墨刑(在額頭上刻字塗墨)、劓刑(割鼻子)、宮刑(毀壞生殖器)、剕(刖)刑(剜掉膝蓋或砍腳)、大辟刑(殺死)等刑法。後在近代改為醜氏。 7、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瑚圖氏,滿語為“醜鬼”之意,世居葉赫。後大多改為漢字單姓為胡氏、包氏,也有以漢譯本意改漢字單姓為醜氏者。 據史籍《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記載,滿族鈕祜祿氏,老滿洲氏族,主要分佈在松花江流域、牡丹江流域、長白山區。滿語“鈕祜祿”漢譯為“狼”之意。“狼”是滿族先世女真族的圖騰之一,女真族人出於對“狼”的崇拜,而以其為姓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鈕祜祿”這個姓氏的稱謂曾幾度變化:遼國時期稱“敵烈氏”,金國時期稱“女奚列氏”,元朝時期稱“亦氣烈氏”,明朝時期稱“鈕祜祿氏”。 滿洲氏族鈕祜祿氏,冠以漢字姓稱“鈕氏”,也有的冠以漢字姓稱“郎氏”者,是典型的“一氏冠兩姓”的滿洲氏族。 據傳,有滿族鈕氏族人因避禍而去“金”改為醜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