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地人
-
2 # 李嫑嫑
不知不覺距離李榮浩的上一張《嗯》已經過去一年了,在這一年裡李榮浩除了上通告、開演唱會、幫其他歌手寫歌之外,還潛心籌備著自己的新專輯《耳朵》。這張專輯頗令我意外的是李榮浩竟然在專輯中收錄了其他人創作的歌曲,並且將《耳朵》設為專輯名稱,這對於以「唱作音樂人」為人設標籤的李榮浩,屬於非常罕見的。這就像周杰倫這類音樂人,幾乎不會在專輯裡收錄別人的作品。
然而李榮浩這麼做也不是沒原因的,一來是李榮浩很喜歡這首《耳朵》,二來從專輯概念傳承的角度,「耳朵」是一個很妙的專輯立意,可以傳達李榮浩對「聽覺想象」的音樂思維,這種名稱層面的暗示會讓聽眾不時地提醒自己:我一定要仔細聽完它,因為我和李榮浩是在用耳朵交流,不是在用八卦交流、也不是在用眼睛交流。當我們坦誠地用聽覺聚焦內心的時候,耳朵所互動的資訊,才是真正的心有靈犀,才是音樂人獨有的聽覺默契。
至於貝貝的梗,還是少玩為好,否則真是給李榮浩招黑呀。
很多人都沒想到,李榮浩這一次的新專輯,焦點竟然會在一首聽起來不像歌的歌身上。
這首歌名叫《貝貝》,只有四秒,在你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它已經結束。
其實,無需要過於解讀李榮浩“創作”《貝貝》的初衷,因為像這種即興而起的一氣呵成,很難用文字落實到一個具體明白。
但作為一個擁有金曲無數的唱作人,李榮浩能夠在自己的新專輯裡,任性肆意地放上這麼一段“有違常理”的音軌,恰恰說明他在創作的世界裡,依然是自由的。
當然,《貝貝》肯定不是李榮浩新專輯的音樂重點,反倒是《貝貝》的那種自由表達,給人一種老搖滾音樂人才有的嬉皮士精神。而作為經歷過搖滾時代,彈得一手好吉他的李榮浩來講,他在這張專輯裡的真正創作支點,還是一首名叫《樂團》的作品。
“我們的青春留在樂團”,曾經以音樂為夢想的年輕人,大都會經歷這樣一個組樂團歲月,因為“排練室的悶熱”,從而“悶出好幾首歌”。
其實從出道至今,李榮浩所有的作品,都有著流暢的旋律、悅耳的動聽,這也使得他的很多作品,都成了這個時代的傳唱金曲。
但很多人都能寫流行歌曲,為什麼李榮浩的歌曲,在這個同質化的時代,依然可以保持鮮明的個人特質呢?答案其實就在於他的創作中,有一條樂團邏輯的線。這條線,可以讓他的旋律,可以多一維的空間,那些間奏段的吉他、那些飽滿的鼓點,那些布魯斯基因的元素,都讓李榮浩的流行歌曲,除了可以流行之外,還有和搖滾樂同質的自由、率真和稜角。
不過,李榮浩高階的一點是,同樣是玩樂團,並寫了《樂團》,但他卻並不拘泥於樂團的限制,這讓《樂團》這首歌曲,成了一首並不像是Band Sound式的樂團歌曲,其實也讓李榮浩一路走到今天,一直在不斷吐故納新、與時俱進。
以《樂團》這首歌曲為例,李榮浩並沒在中間,安排大量過癮的吉他Solo,用著某個年代感極強的失真音色,或者對於某種經典搖滾曲風的復刻。整首歌曲簡潔、明朗,在節奏律動的處理上,甚至有接近House的趨向。來自樂團,寫了《樂團》,卻又走進了新的時代,這恰恰就是李榮浩在音樂創作上的聰明之處。
換一種說法,這恰恰就是一個音樂人的格局。
所以,很多人說李榮浩一直沒什麼變化,這就是一種很奇怪的說法。如果說李榮浩在音樂創作的本色上,確實一直保持了特質的不變,但他在一些小細節上,卻一直在突破著束縛與框界,並由此帶來一些表達上的新體驗。
其實從上張專輯的《嗯》裡,就可以聽到李榮浩對於EDM元素恰到好處的引用,而這次新專輯最早推出的單曲《王牌冤家》,同樣是在李榮浩式旋律線上的基礎上,塗上了一層時尚、清新的電子節拍。
都用了Auto-Tune,也都是電子律動,但李榮浩的《王牌冤家》,卻並不是把所有的一切,都交給了潮流和時代。從另一個層面來講,這是一首用樂團型音樂人的邏輯,與電子氛圍相結合的作品,這裡有復古的迪斯科節奏音色,甚至還有雷鬼式的切分音。它不屬於任何一種已有的音樂型別模板,它只屬於李榮浩。
而不管是保持本色,還是繼往開來,在李榮浩的身上,都可以看到流行音樂最正的那一面。這種正,是一種最優良的傳統,也是一種對音樂本源的守望與堅持。即使這是一個抖音神曲橫行的時代,但李榮浩依然堅持用三到五分鐘的長度,以一種最古典式的創作,在歌曲裡說心事、講故事,在有限的空間裡,可以擁有無限的聯想和回味。
事實證明,抖音神曲能紅,李榮浩的歌曲同樣能傳唱。前者是捷徑,後者是正道。它代表著堅定,也代表著音樂最初和本質的夢想。
當然,專輯同樣不乏好聽又易於傳唱的歌曲,這是考量李榮浩專輯的一個標準,也是評價任何一張流行音樂專輯的金科玉律。
《念念又不忘》,李榮浩的旋律加上韓寒的填詞,將一場苦戀,演繹得蕩氣迴腸,幽怨的情場,甚至瀰漫出沙場的氣場。從小情歌裡釋放狂放的情緒,這恰恰是李榮浩情歌的專長。“新娘結婚了,新郎不是我”這樣的主題,也被李榮浩以《年少有為》為名,寫出另一種破格。這種情緒的延伸,不僅讓歌曲的情緒,有了一種反轉式的釋放,其實也代表著李榮浩音樂創作格局的某種特質。
與此同時,樂團型音樂人的特質,也始終讓李榮浩的作品,在保持溫度的同時,同樣擁有其他流行音樂人少具備的熱度。《我知道是你》副歌裡的噪音牆和“跌宕波折”,就像是兩種延伸、一種呼應,把一首歌曲真正唱得“死去活來”,好不暢快。
除此之外,《貧窮與富有》裡的Shuffle,《張家明和婉君》裡的元素融合,都讓《耳朵》這張專輯,絕對不是一張作品聽起來都差不多的專輯,而這往往是金曲唱作人的個人專輯,很難迴避的的一個問題。
歌曲風格有差異,作品成績卻相近。
雖然《耳朵》這張專輯發行的當天,體裁特殊的《貝貝》,成了其中最焦點的話題。但話題歸話題,音樂歸音樂。在此後的時間裡,李榮浩這張專輯裡的作品,就開啟了霸榜模式,《貝貝》、《耳朵》、《我知道是你》、《年少有為》和《王牌冤家》等作品,都入圍各大音樂榜單,甚至是幾首同時入圍前十。
這是成績意義上的霸榜,也是音樂人自我的挑戰。不同的作品,是不同的生命體,而能夠將不同的歌曲,塑造和打磨的人皆喜愛,也恰恰說明李榮浩除了堅持之外的天賦。
這幾年,Taylor Swift、ED Sheeran都霸過榜,但那是歐美歌手,而在華語樂壇,像李榮浩這樣一張專輯能夠形成霸榜之勢的,確實少之又少。這種霸榜,是音樂人創作實力的體現,也還原了專輯的意義。它不是用一首主打曲來湊數的合成體,專輯本身,就應該也是一張金曲合輯。
比如《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