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古代武則天過婦女節嗎?
2
回覆列表
  • 1 # 師說歷史

    武則天不過婦女節!

    一、婦女節的起源

    婦女節全稱聯合國婦女權益和國際和平日或聯合國女權和國際和平日,在中國又稱“國際婦女節”、“三八節”和“三八婦女節”。是在每年的3月8日為慶祝婦女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等領域做出的重要貢獻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設立的節日。

    1、背景介紹

    (1)19世紀30--40年代,資本主義機器工業大發展,為婦女運動的產生提供了經濟條件;

    (2)資產階級革命在各國取得勝利,為婦女運動的產生提供了政治條件,婦女積極參加了本國資產階級革命運動;

    (3)文藝復興運動,宗教改革運動和啟蒙運動中的“自由”、“平等”、“天賦人權”思想為婦女運動的產生提供了思想條件;

    2、設立的過程

    20世紀初,當時西方各國正處在快速工業化和經濟擴張階段。惡劣的工作條件和低廉的工資使得各類抗議和罷工活動此起彼伏。

    1857年3月8日,美國紐約的製衣和紡織女工走上街頭,抗議惡劣的工作條件和低薪。儘管後來當局出動警察攻擊並驅散了抗議人群,但這次抗議活動促成了兩年後的3月第一個工會組織的建立。接下來的數年裡,幾乎每年的3月8日都有類似的抗議遊行活動。

    1908年,當時有將近15000名婦女走上紐約街頭,要求縮短工作時間(十小時工作制),增加工資(最低工資標準)和享有選舉權(婦女選舉權)等,並喊出了象徵經濟保障和生活質量的“麵包加玫瑰”的口號。

    1909年,2000人參加雙紐約市曼哈頓區的一個婦女節集會。

    1909年,美國社會黨發表了一項宣言,號召在每年2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舉行紀念活動。這樣每年的慶祝活動一直持續到1913年。美國社會黨人在1909年將2月28日定為全國婦女日;

    1910年,第二國際哥本哈根會議上以蔡特金為首的來自17個國家的100餘名婦女代表籌劃設立國際婦女節,但未規定確切的日期;

    1911年3月19日,奧地利、丹麥、德國和瑞士等國有超過100萬婦女集會慶祝國際婦女節;

    1913年2月的最後一個週日,俄羅斯婦女以舉行反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示威遊行的方式慶祝了她們的國際婦女節;

    1914年3月8日,歐洲多國婦女舉行反戰示威遊行;為紀念在一戰中喪生的近200萬俄羅斯婦女;

    1917年3月8日(俄歷2月23日)俄羅斯婦女舉行罷工,拉開了“二月革命”的序幕,4天后,沙皇被迫退位,臨時政府宣佈賦予婦女選舉權。

    20世紀初這一系列發生在歐洲和美洲的女權運動共同促成了“三八”國際婦女節的誕生。

    1975年,聯合國正式確定每年的三月八日為聯合國婦女權益和國際和平日。

    二、武則天時期女性的社會地位

    1、因為農業生產的發展,改變了原有的採摘、漁獵等生產方式,女性對社會財富的貢獻值下降,在商末周初開始出現女性歧視,並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但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對女性的歧視行為,很多是在宋、明時期形成的。

    2、李唐王朝因為有少數民族血統,不是太注重漢人的禮制,對女性歧視沒有那麼嚴重,但整體來說,還是一個男權社會,女性的社會地位很低,不存在女性專有的節假日。

  • 2 # 尚宮女史

    每年的三月八號是國際勞動婦女節,在中國又稱“國際婦女節”、“三八節”和“三八婦女節”。是在每年的3月8日為慶祝婦女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等領域做出的重要貢獻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設立的節日。在這一天,給婦女放半天假。

    這一時間的婦女節是從國外傳進來的,最近幾年,在中國又有了更多的發展,比如“女王節”、“女神節”,越來越和消費掛上鉤。

    那麼在三八婦女節沒有傳進中國的時候,中國有沒有婦女節呢,自然是有的,還不止一個。

    所以武則天也過婦女節。

    我們來看看古代有哪些婦女節:

    三月初三女兒節

    中國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上巳節”,後定在三月三日。人們都於此日到水邊去洗滌汙濁,舉行“消災除邪”儀式,同時踏青春遊。

    在這一天,未出閣的女孩子們梳洗打扮,穿上新衣服,成群結隊外出遊玩。此風在唐代最甚。

    在這一天,皇帝往往在曲江池宴會群臣,貴婦們則鬥富誇奇,杜甫的《麗人行》描述了箇中情景“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唐代還曾特許宮女們於這一天在興慶宮內大同殿前與家人相會,這天有成千上萬的人來探親。

    五月初五躲端午

    有習俗認為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所以在這一天,人們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過這一天。

    《嘉靖隆慶志》記載:“已嫁之女召還過節”。又有《灤州志》記載:“女之新嫁者,於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六月初六姑姑節

    民俗有云:六月六,請姑姑。

    在這一天,各家各戶都要請回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 這個習俗據說起源於春秋晉國。

    我們都知道,晉文公重耳流亡各國十九年才得以回到晉國開啟霸業。 在他流亡過程中,他的舅舅狐偃是出力最多的一個,還有一個趙衰。無疑都是晉文公的肱股之臣。

    晉文公的霸業已成,狐偃難免侍功而驕。他的兒女親家趙衰看不過去數落了他一番,狐偃不甘示弱,當眾懟了回去。趙衰因此氣出了病,不久嗚呼哀哉。

    趙衰的兒子決定為父報仇,設計六月初六殺死狐偃,他把這個決定告訴了自己的妻子。 她一聽,那還了得,一個是自己的夫君,一個是自己的父親,都是她的親人,於是在六月初五晚上偷跑回孃家告訴了母親。

    在母女倆的勸說下,狐偃第二天宴請女兒和女婿,當眾和女婿和解,前仇盡釋。 從此後,狐偃真心改過,為了記住這一天,狐偃每年六月六日都要請回閨女、女婿團聚一番。 此事張揚出去,老百姓個個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日接回閨女,應個消災解怨,免災去難的吉利,流傳下來。

    

    九月九日女兒節

    在古代九為“陽數”,雙九則為“重陽”,古代婦女出嫁從夫後,整日勞作,料理家務,很少有時間休息。於是在重陽這一天,人們常常會讓女人休息,男人做家務,因此有“九月九,大撒手”、“九月九,搬回閨女息息手”的說法

    後來在重陽節這一天,有了女子回孃家的習俗。明朝末期的《帝京景物略》中記載:“父母家必迎女來食花糕,或不得迎,母則詬,女則怨,小妹則泣,望其姊姨,亦曰‘女兒節’。”

    在古代,女子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雖然勤謹勞作,為家庭做出了很多貢獻,但很少會有自由。所以才有了這些“女兒節”,以示對婦女的尊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倫之樂”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