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千人仟面

    翁同龢是一個相當囂張跋扈的人,因為自己是九五至尊的老師,於是目中無人。有次翁同龢不知與光緒帝爭論著什麼,本就是普通的學術探討,忽然間,他竟拿起硯臺朝光緒帝砸去,雖然他沒有砸中光緒帝,但墨汁濺了光緒帝一身。雖然翁同龢是光緒帝的老師,但光緒帝貴為皇帝,是九五至尊,即便是老師也應該遵循君臣之理。而光緒帝一直被慈禧當做傀儡,外界一直認為他只是個廢物,所以長期處在這種壓抑的環境下,他更需要尊嚴。而翁同龢雖然是光緒的老師,但他一直卻站在慈溪那一邊,光緒心中本來對慈禧就頗有意見,只是自己無能一直未敢說出來而已,而翁同龢則是對慈禧阿諛奉承,光緒帝對這樣一個與自己站在對立面的老師,自然是喜歡不來了。

  • 2 # 蘭臺

    (翁同龢)

    不是光緒帝與翁同龢“鬧掰”了,是翁同龢自己故意觸怒光緒帝,在戊戌變法前離開了京師,光緒帝給他的處分其實是很輕的,而真正給翁同龢“永不敘用”處分的是慈禧太后。

    而以光緒帝對翁同龢的信任,以及翁同龢為了自保辜負了光緒帝的信任,慈禧太后給與翁同龢“永不敘用”處分我個人覺得是恰當的。

    首先,光緒帝作為一個封建帝王,他當然有許多毛病,翁同龢日記裡披露光緒帝暴躁易怒,容易輕信別人,這些缺點光緒帝都是有的。

    但是光緒帝對於翁同龢這個老師確實也是有幾分真感情的,畢竟光緒帝三歲就進宮,而皇宮裡他唯一能長時間接觸到的年長非宦官男性只有翁同龢,從現代心理學角度講,光緒帝對翁同龢產生了“移情效應”,把對父親和親人的感情投射了一部分在翁同龢身上也是可以理解的。

    有一次翁同龢請長假,年輕的光緒帝想念翁同龢,想得不行,讀著讀著書就哭了,後來翁同龢銷假回來繼續給光緒帝上課,幼年光緒帝說,翁師傅你去哪兒了?我好想你啊。

    而翁同龢不一樣,他是子女雙全,擁有健全家庭的成年人,而且也深知“帝師”的身份在光緒帝親政後意味著什麼,所以在對待光緒帝上,他是三分真心摻雜著七分功利心。

    翁同龢更多是把光緒帝當做實現自己政治抱負的一個工具或者說一個途徑。

    (光緒帝)

    這就為後來“師徒決裂”埋下了伏筆。

    光緒帝與翁同龢之所以“決裂”,起因源自翁同龢“吃醋”。

    甲午之戰後,清帝國越發暴露出老舊帝國行將就木的面目,朝廷上下都知道政治已經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但是怎麼改,誰來改,這裡既有著絕大的風險也有著絕大的收益。

    翁同龢滿心以為這個人會是自己,但是光緒帝卻選擇了做過駐美大使,會流利英文,並且深諳西方內情的戶部侍郎張蔭桓。

    這在當時官場並不是秘密:

    “南海張侍郎曾使外洋,曉然於歐美富強之機,每為皇上講述,上喜聞之,不時召見”。“啟誘聖聰,多賴其力”。

    “(張)久遊西國,皇上屢問以西法新政”。

    “張蔭桓蒙眷最隆,雖不入樞府,而朝夕不時得參密沕,權在軍機大臣以上。”“是時德宗(光緒帝)親信之臣,以張蔭桓為第一”。

    但是張本人有一個致命的缺點:他不是科舉出身,是捐班出身。

    這在老舊的清帝國就是一個非常致命的缺陷,如果張蔭桓站在臺前主持變法的話,那麼他的出身會成為被攻擊的物件,所以光緒帝的方案是翁同龢出面做這個“幌子”,而實則由張蔭桓操盤。

    但是這和翁同龢的設想不一樣,翁同龢與張蔭桓交好的目的其實是想向光緒帝表示自己手下也有精通西學的人才,搞“洋務”並不一定要依靠北洋和李鴻章,他翁同龢也可以。

    但是沒想到光緒帝根本沒考慮過讓翁同龢主持變法,而且還想讓翁同龢做吸引“攻擊“的幌子。

    在光緒帝看來,他與翁同龢“親若父子”,翁同龢肯定願意為光緒帝做出這樣的犧牲;然而翁同龢用實際行動表示自己不願意為光緒帝做這樣的犧牲。

    翁同龢之所以不願意做“幌子”原因有二:

    第一, 翁同龢已經是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軍機大臣,就算光緒帝與張蔭桓變法成功,他本人得到的好處並不多,而且還會因為張的重用逐步邊緣化。

    第二, 以翁同龢對自己學生性格瞭解,他不看好光緒帝變法能獲得成功,而一旦失敗,不管怎麼樣,翁同龢作為名義上的變法總指揮肯定會受重罰。

    翁同龢不願意做這樣收益小損失大的事情,所以他故意激怒自己學生,在許多小事上和光緒帝頂牛,他知道以光緒帝“操切”、“急躁”的性格一定會對他有所處置的。

    比如翁同龢自己日記裡就記載了他與光緒帝的衝突:

    “(四月)初八日:上又問康書,臣對如昨,上發怒詰責。臣對:傳總署令進,上不允,必欲臣詣張蔭桓傳知,臣曰:張某日日進見,何不面諭?上仍不允,退乃傳知張君,張正在園寓也。” “上皆駁之,盛怒”。

    就這樣,到了6月15日,也就是戊戌變法開始後的第四天,對翁同龢忍無可忍的光緒帝終於做出裁決,讓翁同龢“革職回家”:

    “協辦大學士翁同龢,近來辦事多不允協,以致眾論不服,屢經有人參奏。且每於召對時,諮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見於詞色,漸露攬權狂悖情狀,斷難勝樞機之任。本應察明究辦,予以重懲,姑念其毓慶宮行走有年,不忍遽加嚴遣。翁同龢著即開缺回籍,以示保全。欽此。”

    雖然光緒帝盛怒,但是對翁同龢還是留有情面,清代所謂的“革職”其實並不是特別大的處分,只要有人保舉,立刻就可以“恢復原官”,也就是隻要一道旨意,翁同龢就會立刻恢復“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的身份。

    清代真正重大的處分是“降級”,凡是被降級的官員要想升回原官,那可得一級一級的報送,也就是說會多花不少錢。

    翁同龢儘管被“革職回家”,但事實上他也並沒有真江蘇老家,他直接住到了擔任江西布政使的侄子家,之所以住到侄子家,是這樣方便他隨時掌握朝廷資訊,翁同龢當時還做著隨時回京的準備。

    沒想到戊戌變法最後的結果是光緒帝被軟禁,慈禧太后重新上臺。慈禧太后不是光緒帝,她當然清楚翁同龢玩的是什麼把戲,不管慈禧太后內心多麼痛恨光緒帝,但是翁同龢這種“侍上不忠”的行為是每一個上位者都不能容忍的,翁同龢對光緒帝的背叛某種意義上也可以看做翁同龢對清帝國的背叛,所以慈禧太后給了翁同龢一個“永不敘用”的嚴厲處分:

    “翁同龢著即行革職,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不準滋生事端,以為大臣居心險詐者戒。”

    慈禧太后上諭裡明確指出翁同龢“居心險詐”,可見慈禧太后知道翁同龢玩的把戲。

    綜上所述,光緒帝也許不是一個英明君主,但是他對得起翁同龢;而翁同龢作為“帝師”,作為“士林領袖”,以儒家不齒的詐術權謀對皇帝,實在對不起光緒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張良拜師的故事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