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似水年華184427253

    這段時間剛好看了《小群效應》這本書,跟這個問題比較契合。

    這本書有個很重要,很新穎卻也很恰當的觀點:人人都想加入大群,人人多在小群中活躍。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觀點?

    原本不受重視,由一群“失意人”團隊研發的“全民K歌”何以在短短兩年零兩個月的時間裡,創造出驚人成績,使用者數超3億,月留存率保持在75%,位列K歌APP排名第一?

    當年的“滴滴”為何要推出“滴滴紅包”?

    “狼人殺”“王者榮耀”“貼吧”等大牛產品為何能取得成功?

    海量使用者從哪裡來?究竟是什麼影響了使用者的決策,影響使用者的驅動力有哪些?

    。。。。。。。。

    這一連串的問題在《小群效應》一書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此書的作者徐志斌歷時兩年,挖掘騰訊、百度、豆瓣的一手後臺資料,從上百個產品中深度解讀社群行為,透過大量生動案例總結出利用社交網路和海量使用者進行溝通的方法論。

    徐志斌曾服務騰訊多年,是騰訊微博開放平臺負責人,不僅見證了中國社交網路發展的過程,也是中國社交網路早期的參與者及推動者。在離開騰訊後,他持續觀察並研究社交網路發展,持續關注如何應對社交網路的挑戰。這本書也是繼《社交紅利》《社交紅利2.0於即時引爆》後,他的又一本力作。

    看完了這本書,感覺資訊量好大,好燒腦,乾貨滿滿,收穫很大,值得再讀幾遍。書的內容很豐富,引用了大量案例和資料,也提出了很多新穎的觀點。對我而言,我覺得收穫最大的不是瞭解了上述問題的答案,而是思維有了很大的提升,對社交網路及運營有了更深的理解。

    小社群,大能量

    看了《小群效應》這本書的人,我覺得應該都有了“小群思維”,這個很重要,可以說顛覆了很多舊的看法,就拿自己來說,以前微信沒出來,還是QQ時代的時候,進一些QQ群總喜歡找人多的,以為那樣人氣比較旺,比較有氛圍,收穫也會比較大,而且還看不上那些小群,覺得本來就沒幾個人,交流的人就更少了,但事實呢,並不是這樣,在大群裡,真正分享,交流的並不多,更多的人是潛水狀態,又或者是刷廣告,刷圖,這樣的氛圍就算有好東西也被淹沒了,如果又缺乏嚴格的管理,肯定是持續不下去的,漸漸地大家都沉默了,時不時出來幾條資訊,卻是廣告,後來索性設定資訊免打擾,甚至是退群,群就這樣死掉了。

    或許有過切身的操作經歷,看了這本書關於小群的分析和論斷,很有感觸,的確是這樣,人越多的群,關係越弱,越不會珍惜,如果沒有好的管理,必然會亂,而建小群的一般都是比較熟絡的,關係比較強,交流相對會比較多,因為是比較熟的,也會比較顧及自身形象及他人的感覺,較少發很多廣告的行為,真應了書中的那句話:人人都想進大群,人人活躍在小群。

    要運營好社群,資料分析及心理研究也很重要

    《小群效應》舉了很多的案例,從這些例子也可以看出,案例中的APP並不是一推出就取得了成功,裡面的一個個功能,一項項活動,無論是滴滴的“滴滴紅包”,還是,微信讀書的“贈一得一”,都是經過不斷地分析資料,測試,調整運營策略才推出來的,而不是憑空想出來的,所以,資料分析非常重要。

    還有就是對人的心理的研究和把握,無論是大社群還是小社群,最基本的單位都是一個個人,他(她)在前端的一個個行為,其實都是各種心理活動的對映,文中提到的六大驅動力:榮譽驅動,利益驅動,關係驅動,事件驅動,地域驅動,興趣驅動,為什麼願意做“小池塘的大魚”,而不願意做“大池塘的小魚”等,也都是代表不同的心理作用,更簡單地說就是人性。其實不僅是運營社群,做任何的營銷都要這樣,透過現象看本質,瞭解客戶,把握客戶心理,把握人性,這樣才能制訂更有針對性的策略,把握好方向。

    上面提到的只是自己感觸比較深的兩點感想,本書內容很豐富,多讀幾遍相信還會有更大的收穫。現在的網路時代誰都不能孤立地生活,尤其是中青年一代,越來越離不開社群,從我們微信或QQ裡的群就可以知道,家人群,同學群,朋友群,同事群,行業交流群,業主群。。。。。離開了社群,很難想像我們的生活會是怎樣的,社群值得我們去學習,研究。

    徐志斌老師寫的這本書真是非常棒,值得所有人閱讀,思考。經營方透過學習各類成功案例,可以掌握各類運營社群(不論是平臺還是小群),從而實現快速開啟市場並佔領人脈的方法; 消費者也可以透過閱讀這些案例,明白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中,自己處於什麼樣的市場地位?是單純的消費者,還是中間的連線者,亦或者是KOL?

  • 2 # CEO來信

    我之前做過一段時間的社群,以及各種社群的推薦,就是將不同的群主推薦給更多想進群的人。不過後來我會發現,線上社群其實親密度很差的。如果沒有線下見過面的這種“親身體驗”,群友之間的關係是達不到一定親密度的。

    我曾經給外界推薦的社群,我都要求他們以下幾點:

    群名稱,群主題,知名群友和群規。

    其中群規應該是最重要的一環,它是決定讓什麼樣的群友進群的篩選條款。

    但其實很多群主,尤其是一時興起的群主,經常在運營後期並不上心,導致群內氛圍散的更加快速了。

    其實社群也是一個有生命週期的東東——前期大家都很興奮,面對陌生人想要展示自己並拓展人脈,中間會以話題討論為主,群雄爭辯,最後社群內可能會有70%的人不在活躍,20%的人偶爾迴應,只有10%的人在群裡發內容,聊話題,鬥圖等等,然後會有3%-5%的人如約參加線下聚會。

    社群當然不是人越多越好,社群應該是調性越特別越好,才能區分一個社群與其他社群的不同,才能吸引更多的相同氣質的人加入。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熱門社群都是從邊緣、非主流的人群中萌發的。比如二次元,比如Cosplay等等。

    但當一個社群的核心調性之後,它所吸引的人越多越好,前提只有一個,就是一定要嚴審精選。嚴進寬出。一旦有人違背社群的群規或核心理念,那就一定要淘汰出局。

    確保社群群友的質量。

  • 3 # 一起學堂

    不一定,沒有門檻的社群,人數越多隻會更混亂,群裡發小廣告、遊戲連結,魚龍混雜。會給人帶去反感。有門檻的社群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成員的質量,他們是精準的,對自己有要求,是真正想在群裡學知識、交朋友的人。這類成員當然越多越好。

    社群運營的走向,發展與群成員的人數關聯不大,主要看社群定位、目標。

  • 4 # bigdateboys

    不完全是吧,人多意味著思想多,可以提供的思路就越多,但同時也意味著會很亂,很難統一。具體人數要根據自己部門的實際情況來算,但不變的思想是,人是用來提想法,想問題的,具體操作可以由社群管理工具進行,例如紫豆助手等工具,就可以很便捷的幫助社群運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雲夢縣的風景名勝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