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張秀眉其實原先不姓張,甚至名字也不叫秀眉。他的家族世代都是李姓,後來因其家中貧窮,來到臺江的張家寨打工,被賜姓張。他原名寶兄,秀眉這個名字是後代給他加上去。
咸豐五年,苗疆遭受了巨大的災荒,導致田地裡幾乎顆粒無收。但是清政府依然對當地人們橫徵暴斂,於是苗族人民群情激奮,要求清政府取消苛捐雜稅。張秀眉連同包大度等人,用刻木、雞毛等傳令苗疆各寨,率眾起義。張秀眉被各寨首領推戴為此次起義的元帥。
起義軍給予了清王朝沉重的打擊,僅三年時間裡,他們就佔領了貴州東南一帶,並在那裡建立了根據地和政權。同時,張秀眉還連同全國各地的其他起義軍一起作戰,影響巨大。清政府認為張秀眉是苗疆動亂的罪魁禍首,於是派遣大量士兵前往鎮壓。張秀眉又聯合侗族起義軍,一起進入湖南境內,讓曾國藩的湘軍應接不暇。
1864年,全國影響最大的太平天國起義被鎮壓,相繼各地起義軍也紛紛進入了偃息的狀態。此時,清政府終於可以騰出手來,全力鎮壓苗族張秀眉起義。1867年,湘軍大批進入了貴州境內,第二年,攻克了荊金園、偏刀水、玉華山等地。對此張秀眉也策劃起義軍對湘軍後部的湖南晃州廳、伉州府等地發起反擊。在回師的途中,張秀眉遭到了湘軍的攔截而失敗。
此後,張秀眉連同侗族陳大六起義軍,橫掃貴州、雲南一帶,截斷清軍糧道,屢屢發起突襲戰,使得清軍草木皆兵。
1869年,湘軍又大規模地發起攻擊,起義軍被迫西撤,在途中設下埋伏,引誘追趕的湘軍進入伏擊圈後,全殲了前來鎮壓的大批湘軍。
1870年,湘軍的席寶田以三十餘營的兵力,在施洞口於起義軍決戰,張秀眉被擊敗,遁入雷公山。第二年,張秀眉和部分起義軍透過逐步滲透,潛出雷公山地區,試圖以游擊戰的形式反敗為勝,但最終由於寡不敵眾。1872年,起義軍主力被擊潰,張秀眉、包大度等人被俘,押解至長沙後慘遭殺害。
張秀眉起義是發生在晚清時期中國西南地區一場苗族起義。起義從1855年到1872年,整整持續了將近十八年的時間,給清政府的統計帶來了巨大的打擊。
張秀眉起義的背景是當時中國西南地區的苗疆發生了一場重大的災荒。從咸豐初年起,水災、旱災、蝗災等接踵而至,使得千里苗疆,顆粒無收。清政府對此熟視無睹,仍然要求苗族人們繳納大量的軍糧款。苗族人民忍無可忍,向知府請願免去苛捐雜稅,但遭到了拒絕。走投無路的苗族人們聯合起來,歃血為盟,發動起義,圍攻臺拱廳城,殺了州吏吳復。從此爆發了長達十八年時間的苗族起義。
張秀眉在起義中被眾人推戴為元帥,他率領苗族人民和侗族人民聯合,一起轉戰於貴州東南一帶。1857年,張秀眉起義軍在臺拱建立了政權,佔領了貴州東南大片土地。清政府認為張秀眉是苗疆禍亂的首害,所以抽調大量兵力前往鎮壓。張秀眉與其周旋於貴州、湖南一代,取得節
然而形勢從1864年開始發生了劇烈的變化。盤踞東南,縱橫全國的太平天國起義被鎮壓,在鎮壓過程中,為清政府效犬馬之勞的湘軍,此時也成為了鎮壓張秀眉起義的關鍵力量。雙方几經交戰,起義軍陷入了越來越不利的境地。
1869年,在張秀眉和包大度的領導下,全殲了前來鎮壓的湘軍所部。第二年,湘軍在席寶田的率領下,以主力大軍進入貴州。雙方在施洞口一帶決戰,起義軍被擊敗後遁入雷公山一帶。1872年,剩餘的義軍和席寶田所率的湘軍在烏鴉大坡再行決戰,由於寡不敵眾,義軍再次被擊退。湘軍趁勝追擊,在烏冬山一帶,俘虜了起義軍首領張秀眉和包大度,並將其殺害。至此長達十八年的張秀眉起義宣告失敗
苗族張秀眉其實原先不姓張,甚至名字也不叫秀眉。他的家族世代都是李姓,後來因其家中貧窮,來到臺江的張家寨打工,被賜姓張。他原名寶兄,秀眉這個名字是後代給他加上去。
咸豐五年,苗疆遭受了巨大的災荒,導致田地裡幾乎顆粒無收。但是清政府依然對當地人們橫徵暴斂,於是苗族人民群情激奮,要求清政府取消苛捐雜稅。張秀眉連同包大度等人,用刻木、雞毛等傳令苗疆各寨,率眾起義。張秀眉被各寨首領推戴為此次起義的元帥。
起義軍給予了清王朝沉重的打擊,僅三年時間裡,他們就佔領了貴州東南一帶,並在那裡建立了根據地和政權。同時,張秀眉還連同全國各地的其他起義軍一起作戰,影響巨大。清政府認為張秀眉是苗疆動亂的罪魁禍首,於是派遣大量士兵前往鎮壓。張秀眉又聯合侗族起義軍,一起進入湖南境內,讓曾國藩的湘軍應接不暇。
1864年,全國影響最大的太平天國起義被鎮壓,相繼各地起義軍也紛紛進入了偃息的狀態。此時,清政府終於可以騰出手來,全力鎮壓苗族張秀眉起義。1867年,湘軍大批進入了貴州境內,第二年,攻克了荊金園、偏刀水、玉華山等地。對此張秀眉也策劃起義軍對湘軍後部的湖南晃州廳、伉州府等地發起反擊。在回師的途中,張秀眉遭到了湘軍的攔截而失敗。
此後,張秀眉連同侗族陳大六起義軍,橫掃貴州、雲南一帶,截斷清軍糧道,屢屢發起突襲戰,使得清軍草木皆兵。
1869年,湘軍又大規模地發起攻擊,起義軍被迫西撤,在途中設下埋伏,引誘追趕的湘軍進入伏擊圈後,全殲了前來鎮壓的大批湘軍。
1870年,湘軍的席寶田以三十餘營的兵力,在施洞口於起義軍決戰,張秀眉被擊敗,遁入雷公山。第二年,張秀眉和部分起義軍透過逐步滲透,潛出雷公山地區,試圖以游擊戰的形式反敗為勝,但最終由於寡不敵眾。1872年,起義軍主力被擊潰,張秀眉、包大度等人被俘,押解至長沙後慘遭殺害。
張秀眉起義是發生在晚清時期中國西南地區一場苗族起義。起義從1855年到1872年,整整持續了將近十八年的時間,給清政府的統計帶來了巨大的打擊。
張秀眉起義的背景是當時中國西南地區的苗疆發生了一場重大的災荒。從咸豐初年起,水災、旱災、蝗災等接踵而至,使得千里苗疆,顆粒無收。清政府對此熟視無睹,仍然要求苗族人們繳納大量的軍糧款。苗族人民忍無可忍,向知府請願免去苛捐雜稅,但遭到了拒絕。走投無路的苗族人們聯合起來,歃血為盟,發動起義,圍攻臺拱廳城,殺了州吏吳復。從此爆發了長達十八年時間的苗族起義。
張秀眉在起義中被眾人推戴為元帥,他率領苗族人民和侗族人民聯合,一起轉戰於貴州東南一帶。1857年,張秀眉起義軍在臺拱建立了政權,佔領了貴州東南大片土地。清政府認為張秀眉是苗疆禍亂的首害,所以抽調大量兵力前往鎮壓。張秀眉與其周旋於貴州、湖南一代,取得節
然而形勢從1864年開始發生了劇烈的變化。盤踞東南,縱橫全國的太平天國起義被鎮壓,在鎮壓過程中,為清政府效犬馬之勞的湘軍,此時也成為了鎮壓張秀眉起義的關鍵力量。雙方几經交戰,起義軍陷入了越來越不利的境地。
1869年,在張秀眉和包大度的領導下,全殲了前來鎮壓的湘軍所部。第二年,湘軍在席寶田的率領下,以主力大軍進入貴州。雙方在施洞口一帶決戰,起義軍被擊敗後遁入雷公山一帶。1872年,剩餘的義軍和席寶田所率的湘軍在烏鴉大坡再行決戰,由於寡不敵眾,義軍再次被擊退。湘軍趁勝追擊,在烏冬山一帶,俘虜了起義軍首領張秀眉和包大度,並將其殺害。至此長達十八年的張秀眉起義宣告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