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是土豆老師

    美國的地理位置為啥好。東西兩大洋,南北無強敵。

    兩次世界大戰歐洲打的歡,和美國沒啥事。

    至於宋國,東有齊國,南有楚國,北有趙國,西有魏國,哪個不比他強大。能撐到趙國中後期已經算他運氣了。

  • 2 # 蒼羽風

    這要從宋朝的國情和宋朝的朝堂說起。

    我們先看一下宋朝的國情: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 。鹹平三年(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雖然宋朝對於武將有猜忌和約束,但是對於文人和百姓確實相當的寬厚和寬容,鼓勵商業發展,可以這樣說,如果宋朝不是亡於元朝,那麼很有可能會孕育出資產主義。著名的清明河上圖就是描繪了當時宋朝的繁榮景象,就政治上來說,宋朝可以說是政治最清明的國家!沒有什麼女權黨政,沒有什麼宦官敗國,權利一直都集中在我們皇帝手裡,皇帝從來沒有被架空過。

    宋朝的軍費。

      宋仁宗曾說:“養兵費財,國用十分,幾八分養兵”,當時的“計相”也說:“天下六分之物,五分養兵”。這樣看來,宋朝的“領導”對軍隊非但不吝嗇,反而很重視。

      事實上也是如此,宋朝的軍費開支佔整個財政收入的2/3,這是極其罕見的。

    宋朝的兵役制度。

      一般來說,在崇尚農耕的封建社會,當兵的打仗時是兵,休戰時務農,這無疑是科學的。

      可到了宋朝,實行的是“募兵制”,就是今天我們說的職業化軍人。軍人職業化就意味著國家要供養,這是一筆很大的開支。

      但是宋朝有錢,可以想象一下當時宋朝的富裕了吧。

      宋朝的軍隊數量最大的時候竟達到141萬,而當時的總人口數才1.2億。

      鑑於龐大的軍費開支,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長期堅持募兵制的王朝。

     宋朝的武器。

      宋朝的皇帝都很重視武器製造,宋太祖趙匡胤甚至還親自去看武器的製造情況。

      所以,當時製造了許多的“高新”兵械。比如:兵車、連發弓、弩炮手。就拿弩來說,就有三百步外能穿鐵甲的神臂弓;一發能中數十人的床子弩等等,彷彿就像我們現在遊戲裡才能看見的神奇兵器一樣。北宋還為步兵配備了史前絕無僅有防護力超強的鎧甲(步人甲)

    按道理,這樣富有、裝備又高的軍隊,應該是長打勝仗的,但是相反,整個宋朝,輸多贏少!

    為什麼呢?

    我們看一下宋朝的國勢圖:

    可以看到,宋朝周圍都有強敵包圍,一直承受著比較大的軍事壓力。所以整個宋朝的兵力都維持得比較高,先是有強敵遼,再到金,最後到蒙古,三個都是遊牧民族,農耕民族打遊牧民族,馬匹就是一個大問題!在古代,馬匹是相當於一個坦克的存在,騎兵居高臨下衝擊下來,人力不可阻擋!蒙古就不用說了,大家都知道,蒙古崛起以後絕對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打得歐洲都聞風喪膽,蒙古的騎射絕對是當時世界的噩夢!而在五代十國的後唐時期,石敬瑭造反想要自己當皇帝,就聯合契丹人幫助自己,並許諾自己要是當上了皇帝,就把燕雲十六州送給契丹人,後來,契丹人揮師南下,幫助石敬瑭滅了後唐政權。燕雲十六州從此落入契丹人手裡。

    燕雲十六州是什麼地方?這是中原東北邊境上一塊重要防守區域,包括燕(幽)、薊、瀛、莫等十六州。橫跨今北京、河北、山西一帶,東西長約600公里,南北寬約200公里。

    這件事對宋朝影響至深。除了燕雲十六州是個阻擋遊牧民族的戰略要地、關鍵隘口外(長城),更重要的是,這裡地勢高寒,在古代一直是畜牧業發達地區,是馴養馬匹的極佳之地。冷兵器時代,騎兵擁有著無可替代的優勢,速度快、機動性強、攻擊效率高。對於笨重的步兵而言,騎兵佔據了主動優勢。有人說,沒有騎兵軍團就不可能成為軍事強國。要有強大的騎兵軍團,先要有馬!戰馬就相當於今天的裝甲車。

    漢朝戰匈奴,就是靠引進西域戰馬組建騎兵隊,方能遠征大漠凱旋而歸。

    而唐末失去了長城防線和西北的養馬場,造成了北宋的先天不足,騎兵力量及其薄弱,宋朝只能透過貿易來換取少量馬匹,這對於龐大的戰爭需求來說是九牛一毛。

    後來王安石對此做過改革,實行“保馬法”,也未能改變北宋缺馬的狀況。

    沒有騎兵的宋朝屢戰屢敗,蒙古人騎著戰馬滅了宋朝,建立元朝。

    正是憑著蒙古鐵騎,使得元朝的疆域“東盡遼左西極流沙,北逾陰山南越海表,漢唐極盛之時不及也”。

    缺少騎兵先天不足,而另一方面,眾所周之,宋朝是由於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宋州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也就是著名的陳橋兵變),而趙匡胤為了避免晚唐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亂象,採取重文抑武方針,加強中央集權,並剝奪武將兵權(杯酒釋兵權),而這一方針也逐漸成為整個宋朝的既定方針。應該說,這個方針確實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內亂的發生,縱觀宋朝立國三百餘年,二度傾覆,皆緣外患,唯獨沒有亡於內亂,但是,有理也有弊,由於過多約束武將(武將無兵權,將不識兵,兵不識將)、猜忌武將,甚至在戰場上也要武將按照既定方針行事,以監軍監管武將,戰場上的形勢瞬息萬變,這樣子怎麼會不打敗仗?即使有些武將以所謂的將在外軍命有所不受來違反既定方針,打贏戰爭,回到朝堂一樣受猜忌、處罰。整個宋朝,不是沒有不會打仗的將軍,如岳飛、孟珙、曹彬、狄青等,都是著名的將軍。當年岳飛在潁昌大敗金將兀朮並乘勝追擊,一直打到距開封僅四十五里的朱仙鎮,北方義軍也紛紛響應,眼看就要收復舊都,卻被十二道金牌催促岳飛班師,北伐之功毀於一旦。最後,岳飛以莫須有之罪名被害。

    整個宋朝的皇帝,能稱得上雄才大略的皇帝的只有開朝太祖趙匡胤,後來的皇帝包括趙光義都不行,只能說叫做“有才情”的皇帝!手腕不夠強硬,御人不足,宋朝不是沒有人才,先有寇準,後有王安石,都是有名有本事的丞相,武將方面岳飛、孟珙、曹彬、狄青等,都是著名的將軍,奈何朝堂上也先有五鬼用事、新舊黨爭、後有六賊當政,偏安江南後又有四木三兇,沒辦法。設使宋朝後面像漢代一樣出現一個漢光武帝這樣雄才大略的皇帝,估計還能延續上幾百年。

    所以,綜上所述,宋朝當時面對的強敵,以及各方面約束武將,後代缺少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雖然經濟發達,但卻滅亡。

    歷史的車輪滾動,本身就是各種偶然和必然的產物,我們只能從中吸取教訓。國雖富,但也要有捍衛財富的軍隊實力才能保護民族和國家,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 3 # 顏音破碎

    戰國時期,各國都在各自攻伐,吞小自肥,而宋國地處平原,物產豐富,人民富裕,更重要的是不與任何國結盟,當年齊閔王聽信蘇秦的計謀合縱伐秦,背後卻攻陷宋國,滅了宋國的同時也坑了齊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proteus和protel那個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