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紅蛋白,是人體內負責運載氧的一種蛋白質,縮寫為“Hb/HGB”,俗稱“血色素”。1、沒有貧血血紅蛋白正常值:出生10天以內≥145g/L10天~3個月≥100g/L3個月-6歲≥110g/L6歲~14歲≥120g/L如果血紅蛋白正常,提示寶寶沒有貧血。2、鐵儲備不足血紅蛋白正常,但存在以下情況,提示鐵儲備不足。A、平均紅細胞容積(MCV)↓B、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MCH)↓C、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建議:讓寶寶適當進食含鐵豐富食物。六個月嬰兒開始新增輔食時,首選富含鐵的嬰兒營養米粉;已經新增到葷類食物階段的寶寶,進食動物肝臟、血製品(如豬、雞、鴨等都可以)1~2次/周。食物營養豐富,自然能滿足鐵的供給。3、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血紅蛋白值偏低,並且平均紅細胞容積(MCV)<80,提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該病屬於缺鐵性貧血。治療:需口服補鐵劑,並且進食含鐵豐富的食物。4、巨幼細胞性貧血血紅蛋白值偏低,同時平均紅細胞容積(MCV)>100,提示巨幼細胞性貧血,該病主要因寶寶體內缺乏維生素B12或葉酸所致。治療:去除病因,多攝入肉類及新鮮蔬菜,以增加維生素B12和葉酸攝入量。必要時,遵醫囑補充維生素B12和葉酸。二、C反應蛋白寶寶發熱去醫院,醫生常建議化驗血常規和C反應蛋白,縮寫為“CRP”。1、C反應蛋白的特點C反應蛋白可在各種急性炎症、損傷等發作後,於數小時內迅速升高,並有成倍增長之勢。因為它的半衰期短,病變好轉又迅速降至正常。它的升高幅度,與感染的程度呈正相關,所以被認為是急性炎症反應時,最主要、最敏感的標誌物之一。雖然白細胞也可以判斷孩子是不是細菌感染,但CRP更敏感一些,它比白細胞出現的時間更早。2、正常值C反應蛋白的正常值為≤8mg/L3、臨床意義通常,寶寶發熱24小時以上,查血常規+CRP,判斷是細菌還是病毒感染,較為有意義。對於有些病情比較急重的寶寶,也可能剛發病就查血常規+CRP。病毒感染也可能引起CRP輕度高於正常值。但CRP高於正常值的程度越高,提示細菌感染的可能性越大。CRP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感染的嚴重程度,具體診斷,應結合臨床表現和其他檢查指標。4、要不要用抗生素嚴重細菌感染,是否要使用抗生素?要根據孩子的病史、臨床症狀,結合化驗結果來決定。有的孩子抵抗力強,不一定表現疾病症狀,且精神反應等一般狀態良好,可以暫時先觀察。但如果孩子病情變化快,家長覺得不對勁,則須及時複查。通常,只有嚴重的細菌感染,才考慮用抗生素。三、血小板血小板,縮寫為“PLT”,是血液中最小的細胞,可保護毛細血管的完整性,在機體正常止血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1、血小板計數正常值單位體積血液中,含有的血小板數目,稱為血小板計數。正常值為(100~300)×10^9/L。2、血小板減少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若沒有它,就可能因一個小傷口而引起生命危險。如果寶寶血小板減少,提示可能存在凝血方面的問題。家長應重視,在平時護理中,觀察寶寶面板上,會不會出現用手壓一下不褪色的皮疹,若出現應及時就診。3、血小板增多寶寶在感冒、生病時,有可能引起血小板計數高於正常值範圍。對於輕度的血小板增多,一般無須特殊處理,待疾病好轉後,血小板會自行降至正常值。但如果血小板計數>600×10^9/L,異常增多,則提示血液容易凝固,有形成血栓的風險,應及時就診,尋求對症治療。四、白細胞計數白細胞,包括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淋巴細胞,縮寫為“WBC”。白細胞是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幫助身體抵抗傳染性疾病和外來物質。這裡極易混淆。血常規中的白細胞計數,指血液中各類白細胞的總數;白細胞分類計數,則指各類白細胞的數量和百分比(下文介紹),一定要分清楚。1、白細胞計數正常值新生兒(15.0~20.0)×10^9/L6個月~2歲(11.0~12.0)×10^9/L兒童(5.0~12.0 )×10^9/L成人(4.0~10.0)×10^9/L2、白細胞計數增多常見於細菌感染、嚴重組織損傷、尿毒症、嚴重燒傷、急性出血、大手術後、中毒和白血病等。3、白細胞計數減少常見於某些病毒感染、再生障礙性貧血、血液病、物理及化學損傷、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進,X線,放射性核素照射,使用某些抗癌藥物等。五、白細胞分類計數上文已提及,白細胞分類計數,指的是各類白細胞的數量和百分比,縮寫為“DC”。具體到每一類,都有相應的臨床意義。1、嗜酸性粒細胞,縮寫為“E”A、增多:常見於過敏性疾病,寄生蟲病,某些面板病(如溼疹、牛皮癬等),以及少數惡性病。B、減少:常見於某些感染早期,大手術、燒傷等應激狀態,以及長期應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後。2、嗜鹼性粒細胞,縮寫為“B”A、增多:常見於白血病、某些轉移癌、骨髓纖維化、急慢性血液病、脾切除後以及鉛、鋅中毒等。B、減少:無臨床意義。3、淋巴細胞,縮寫為“L”A、增多:多見於某些細菌或病毒所致的傳染病、急慢性血液病、藥物反應、變態反應、溶血性貧血等。B、減少:多見於淋巴細胞破壞過多(如 X 線照射、化療、應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或淋巴細胞毒素等)、免疫缺陷病、霍奇金病以及尿毒症等。4、單核細胞,縮寫為“M”A、增多:常見於感染、血液病、膠原性疾病等。B、減少:無臨床意義。六、網織紅細胞網織紅細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紅細胞,縮寫為“Rtc”。在周圍血液中的數值,可反映骨髓紅細胞的生成功能,有重要觀察意義。1、網織紅細胞計數正常值成人 0.5%~1.5%絕對值(24~84)×10^9/L新生兒 2.0%~6.0%絕對值(144~336)×10^9/L2、網織紅細胞增多提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常見於溶血性貧血、出血性貧血、惡性貧血等疾病,以及缺鐵性貧血和巨幼細胞貧血治療有效時。3、網織紅細胞減少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異常增生綜合徵、範可尼貧血等骨髓衰竭性疾病,或腫瘤浸潤、放/化療等繼發因素。七、嗜中性粒細胞核象變化嗜中性粒細胞來源於骨髓的造血幹細胞(即中性粒細胞),縮寫為“N”。在骨髓中分化發育後,進入血液或組織,屬於機體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在抗感染、炎症反應中發揮重要作用。1、嗜中性粒細胞正常值(百分比)血液中的中性粒細胞,由幼稚型向成熟型過渡,正常值的判斷為:兩型各自的百分比在一定範圍內。A、幼稚中性桿狀粒細胞:0.01%~0.05%B、成熟中性桿狀粒細胞(中性粒分葉核粒細胞分葉少於 4 葉):0.50%~0.70%2、核左移臨床上,幼稚型中性粒細胞,超過中性粒細胞總數的 5%,稱為核左移,表示中性粒細胞生長旺盛。常見於急性傳染病,或者體內有炎症病灶的人。3、核右移中性粒細胞分葉過多,大部分為 4~5 葉或更多,稱為核右移。表示衰老白細胞增多,造血功能減退。
一、血紅蛋白,是人體內負責運載氧的一種蛋白質,縮寫為“Hb/HGB”,俗稱“血色素”。1、沒有貧血血紅蛋白正常值:出生10天以內≥145g/L10天~3個月≥100g/L3個月-6歲≥110g/L6歲~14歲≥120g/L如果血紅蛋白正常,提示寶寶沒有貧血。2、鐵儲備不足血紅蛋白正常,但存在以下情況,提示鐵儲備不足。A、平均紅細胞容積(MCV)↓B、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MCH)↓C、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建議:讓寶寶適當進食含鐵豐富食物。六個月嬰兒開始新增輔食時,首選富含鐵的嬰兒營養米粉;已經新增到葷類食物階段的寶寶,進食動物肝臟、血製品(如豬、雞、鴨等都可以)1~2次/周。食物營養豐富,自然能滿足鐵的供給。3、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血紅蛋白值偏低,並且平均紅細胞容積(MCV)<80,提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該病屬於缺鐵性貧血。治療:需口服補鐵劑,並且進食含鐵豐富的食物。4、巨幼細胞性貧血血紅蛋白值偏低,同時平均紅細胞容積(MCV)>100,提示巨幼細胞性貧血,該病主要因寶寶體內缺乏維生素B12或葉酸所致。治療:去除病因,多攝入肉類及新鮮蔬菜,以增加維生素B12和葉酸攝入量。必要時,遵醫囑補充維生素B12和葉酸。二、C反應蛋白寶寶發熱去醫院,醫生常建議化驗血常規和C反應蛋白,縮寫為“CRP”。1、C反應蛋白的特點C反應蛋白可在各種急性炎症、損傷等發作後,於數小時內迅速升高,並有成倍增長之勢。因為它的半衰期短,病變好轉又迅速降至正常。它的升高幅度,與感染的程度呈正相關,所以被認為是急性炎症反應時,最主要、最敏感的標誌物之一。雖然白細胞也可以判斷孩子是不是細菌感染,但CRP更敏感一些,它比白細胞出現的時間更早。2、正常值C反應蛋白的正常值為≤8mg/L3、臨床意義通常,寶寶發熱24小時以上,查血常規+CRP,判斷是細菌還是病毒感染,較為有意義。對於有些病情比較急重的寶寶,也可能剛發病就查血常規+CRP。病毒感染也可能引起CRP輕度高於正常值。但CRP高於正常值的程度越高,提示細菌感染的可能性越大。CRP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感染的嚴重程度,具體診斷,應結合臨床表現和其他檢查指標。4、要不要用抗生素嚴重細菌感染,是否要使用抗生素?要根據孩子的病史、臨床症狀,結合化驗結果來決定。有的孩子抵抗力強,不一定表現疾病症狀,且精神反應等一般狀態良好,可以暫時先觀察。但如果孩子病情變化快,家長覺得不對勁,則須及時複查。通常,只有嚴重的細菌感染,才考慮用抗生素。三、血小板血小板,縮寫為“PLT”,是血液中最小的細胞,可保護毛細血管的完整性,在機體正常止血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1、血小板計數正常值單位體積血液中,含有的血小板數目,稱為血小板計數。正常值為(100~300)×10^9/L。2、血小板減少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若沒有它,就可能因一個小傷口而引起生命危險。如果寶寶血小板減少,提示可能存在凝血方面的問題。家長應重視,在平時護理中,觀察寶寶面板上,會不會出現用手壓一下不褪色的皮疹,若出現應及時就診。3、血小板增多寶寶在感冒、生病時,有可能引起血小板計數高於正常值範圍。對於輕度的血小板增多,一般無須特殊處理,待疾病好轉後,血小板會自行降至正常值。但如果血小板計數>600×10^9/L,異常增多,則提示血液容易凝固,有形成血栓的風險,應及時就診,尋求對症治療。四、白細胞計數白細胞,包括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淋巴細胞,縮寫為“WBC”。白細胞是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幫助身體抵抗傳染性疾病和外來物質。這裡極易混淆。血常規中的白細胞計數,指血液中各類白細胞的總數;白細胞分類計數,則指各類白細胞的數量和百分比(下文介紹),一定要分清楚。1、白細胞計數正常值新生兒(15.0~20.0)×10^9/L6個月~2歲(11.0~12.0)×10^9/L兒童(5.0~12.0 )×10^9/L成人(4.0~10.0)×10^9/L2、白細胞計數增多常見於細菌感染、嚴重組織損傷、尿毒症、嚴重燒傷、急性出血、大手術後、中毒和白血病等。3、白細胞計數減少常見於某些病毒感染、再生障礙性貧血、血液病、物理及化學損傷、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進,X線,放射性核素照射,使用某些抗癌藥物等。五、白細胞分類計數上文已提及,白細胞分類計數,指的是各類白細胞的數量和百分比,縮寫為“DC”。具體到每一類,都有相應的臨床意義。1、嗜酸性粒細胞,縮寫為“E”A、增多:常見於過敏性疾病,寄生蟲病,某些面板病(如溼疹、牛皮癬等),以及少數惡性病。B、減少:常見於某些感染早期,大手術、燒傷等應激狀態,以及長期應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後。2、嗜鹼性粒細胞,縮寫為“B”A、增多:常見於白血病、某些轉移癌、骨髓纖維化、急慢性血液病、脾切除後以及鉛、鋅中毒等。B、減少:無臨床意義。3、淋巴細胞,縮寫為“L”A、增多:多見於某些細菌或病毒所致的傳染病、急慢性血液病、藥物反應、變態反應、溶血性貧血等。B、減少:多見於淋巴細胞破壞過多(如 X 線照射、化療、應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或淋巴細胞毒素等)、免疫缺陷病、霍奇金病以及尿毒症等。4、單核細胞,縮寫為“M”A、增多:常見於感染、血液病、膠原性疾病等。B、減少:無臨床意義。六、網織紅細胞網織紅細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紅細胞,縮寫為“Rtc”。在周圍血液中的數值,可反映骨髓紅細胞的生成功能,有重要觀察意義。1、網織紅細胞計數正常值成人 0.5%~1.5%絕對值(24~84)×10^9/L新生兒 2.0%~6.0%絕對值(144~336)×10^9/L2、網織紅細胞增多提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常見於溶血性貧血、出血性貧血、惡性貧血等疾病,以及缺鐵性貧血和巨幼細胞貧血治療有效時。3、網織紅細胞減少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異常增生綜合徵、範可尼貧血等骨髓衰竭性疾病,或腫瘤浸潤、放/化療等繼發因素。七、嗜中性粒細胞核象變化嗜中性粒細胞來源於骨髓的造血幹細胞(即中性粒細胞),縮寫為“N”。在骨髓中分化發育後,進入血液或組織,屬於機體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在抗感染、炎症反應中發揮重要作用。1、嗜中性粒細胞正常值(百分比)血液中的中性粒細胞,由幼稚型向成熟型過渡,正常值的判斷為:兩型各自的百分比在一定範圍內。A、幼稚中性桿狀粒細胞:0.01%~0.05%B、成熟中性桿狀粒細胞(中性粒分葉核粒細胞分葉少於 4 葉):0.50%~0.70%2、核左移臨床上,幼稚型中性粒細胞,超過中性粒細胞總數的 5%,稱為核左移,表示中性粒細胞生長旺盛。常見於急性傳染病,或者體內有炎症病灶的人。3、核右移中性粒細胞分葉過多,大部分為 4~5 葉或更多,稱為核右移。表示衰老白細胞增多,造血功能減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