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楊直賀畫楓婉
-
2 # 洪鈤
作為一個初入者來說,回答這個問題就相當於給自己增長知識了。因為之前對於這方面的知識也只停留在課本上,所以我覺得要分析這個問題不妨從傳統儒學與新儒學的誕生入手,那麼什麼是“傳統儒學”什麼又是“新儒學”呢?它們誕生的歷史背景又是怎樣的呢?以下是我針對此問題蒐集編纂的解答,如有不對或不合理的地方歡迎朋友們指正。
一、儒學
“儒學”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簡單地說就是以儒家思想為主的學派。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社會內部不可調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機,搖撼了傳統文化的權威性,對傳統文化的懷疑與批判精神與日俱增。當時代表社會各個階級、階層利益的諸子百家,紛紛提出各自的主張,其中一個最主要的爭論焦點就是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的問題。各個學派圍繞這個問題而進行思想交鋒,其中儒、法兩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儒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二、新儒學
“新儒學”的概念可以追溯到戰國末期,如荀子的學說,就曾被稱之為“新儒學”。自漢代董仲舒及其以後,“新儒學”則更是被使用得越來越頻繁了。“董學”即董仲舒的學說、宋代理學等等,都曾經被冠之為“新儒學”。而到近現代,“新儒學”則更是被廣泛使用,出現了自命以宣揚“新儒學”為己任的所謂“新儒家”,並分為幾代。嚴格的來講,提問者所說的“新儒學”應該是指漢代董仲舒及其以後對傳統儒學變更所產生的新儒學。
相對於先秦儒學而言,董仲舒的思想體系有一個突出特徵,就是以陰陽五行說、天人合一論為基礎的表述框架,而以天人感應論為基本的宗教神學內涵。在早期儒家那裡,系統的宇宙模式理論是不具備的,這使得儒家道德學說與禮樂制度的合理性缺少自然法則的支援。正是透過有意識地吸收道家解釋自然與歷史的宇宙法則,來建立儒學形而上的支援系統,董仲舒為儒家學說構建了完善的理論框架。換句話說“新儒學”就是在傳統儒學上不斷地吸收完善而形成的。
三、儒學與新儒學的各自的特點
傳統儒學的特點:“禮治”主義 儒家的“禮治”主義的根本含義為“異”,即貴賤、尊卑、長幼各有其特殊的行為規範。只有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各有其禮,才能達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的理想社會。國家的治亂,取決於等級秩序的穩定與否。儒家的“禮”也是一種法的形式。它是以維護宗法等級製為核心,如違反了“禮”的規範,就要受到“刑”的懲罰。“德治”主義 儒家的“德治”主義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這種教化方式,是一種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恥辱而無奸邪之心。這是最徹底、根本和積極的辦法,斷非法律制裁所能辦到。“人治”主義 儒家的“人治”主義,就是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並可以有很複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從這一角度看,“德治”主義和“人治”主義有很大的聯絡。“德治”強調教化的程式,而“人治”則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種賢人政治。由於儒家相信“人格”有絕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礎上便發展為“為政在人”、“有治人,無治法”等極端的“人治”主義。董仲舒新儒學的特點:大一統 中國“大一統”一詞的正式提出,始見於《公羊傳.隱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這裡的“大”字不是形容詞“大”,而是動詞“尊大”的“大”,“一”是元,“統”是始,“一統”就是元始,元始就是萬物(包括政治社會)的本體,“一統”的本義是指政治社會自下而上地歸依於一個形而上的本體,從而使這一政治社會獲得一個超越的存在價值。天人感應 天人感應思想源於《尚書·洪範》,從人身為一小宇宙的觀點出發,其學說認為:天和人同類相通,相互感應,天能干預人事,人亦能感應上天。以德治國 董仲舒吸取秦滅亡教訓,為了緩和地主階級和農民的矛盾,提倡德治,革除秦時的弊政,進行"更化"。他的"更化"思想,就是以儒家的禮義仁德來限制對人民剝削,維持和鞏固漢王朝統治階級專政。·········································分割線·········································· 據上所述,我想“新儒學”應該是後來人在不同時代的歷史文化背景下根據人們的需求而在傳統入學的基礎上加以完善或是演變而來的吧。
四、理學
理學:理學又名為道學,兩宋時期產生的主要哲學流派。理學是中國古代最為精緻、最為完備的理論體系,其影響至深至巨。理學的天理是道德神學,同時成為儒家神權和王權的合法性依據,理學以儒家學說為中心,相容佛道兩家的哲學理論,論證了封建綱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恆性,至南宋末期被採納為官方哲學。形成的歷史背景:宋初三先生胡瑗、孫復、石介的思想揭開了理學的序幕,而北宋中期的周敦頤、邵雍、張載從不同方面探討了宇宙、人生的根本問題,提出了理學的基本範疇,從而為理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胡瑗提倡“明體達用”,主張把儒家經典作為治理國家的根據;孫復作《春秋尊王發微》,為統一的封建國家作論證;石介倡言“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道,萬世常行不可易之道也”;他們的思想揭開了理學的序幕。所以綜上所述宋明理學的的特點大概可以概括為以下三點:
(一)宋明理學是思辯化的儒學
(二)宋明理學以倫理道德為哲學核心的儒學
(三)宋明理學世佛學化的儒學
-
3 # 一楊直賀畫楓婉
宋明理學是高中歷史學習的重點篇章,我們可以透過以下特點,對宋明理學做出說明。
一、與先秦、漢唐儒學不同,宋明理學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哲學化。作為一種思想流派,他的儒學在哲學層面上,存在著不足。
宋代的理學家二程和朱子的“天理”、王安石和二蘇的“道”、陸象山和王陽明的“心”等。它體現著宋明理學家們融合創造的哲學智慧。
二、宋明理學是以倫理道德為哲學核心的儒學,從儒學自身發展來看,宋明理學作為哲學運動,它所強調的義理之學,是對於漢唐儒學的一種反動。表現出革陳立新之勢。
但是,宋明理學家所強調的義理,也有自己的特色。作為道德基礎的人性論、“存理去欲”的修養論,“格物”或“格心”的認識論,成賢成聖的境界論、由修齊而治平的功能論,均是以倫理道德為核心內容。
宋明理學作為新儒學發展的一個階段,它帶有明顯的佛道化的特點。吸收借鑑佛教與道教的形上學,建構儒學的倫理道德的新學;把佛教的禁慾主義思想吸收進來,把它作為理學的核心思想,並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慾”的道德主張。
-
4 # 洪鈤
作為一個初入者來說,回答這個問題就相當於給自己增長知識了。因為之前對於這方面的知識也只停留在課本上,所以我覺得要分析這個問題不妨從傳統儒學與新儒學的誕生入手,那麼什麼是“傳統儒學”什麼又是“新儒學”呢?它們誕生的歷史背景又是怎樣的呢?以下是我針對此問題蒐集編纂的解答,如有不對或不合理的地方歡迎朋友們指正。
一、儒學
“儒學”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簡單地說就是以儒家思想為主的學派。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社會內部不可調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機,搖撼了傳統文化的權威性,對傳統文化的懷疑與批判精神與日俱增。當時代表社會各個階級、階層利益的諸子百家,紛紛提出各自的主張,其中一個最主要的爭論焦點就是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的問題。各個學派圍繞這個問題而進行思想交鋒,其中儒、法兩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儒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二、新儒學
“新儒學”的概念可以追溯到戰國末期,如荀子的學說,就曾被稱之為“新儒學”。自漢代董仲舒及其以後,“新儒學”則更是被使用得越來越頻繁了。“董學”即董仲舒的學說、宋代理學等等,都曾經被冠之為“新儒學”。而到近現代,“新儒學”則更是被廣泛使用,出現了自命以宣揚“新儒學”為己任的所謂“新儒家”,並分為幾代。嚴格的來講,提問者所說的“新儒學”應該是指漢代董仲舒及其以後對傳統儒學變更所產生的新儒學。
相對於先秦儒學而言,董仲舒的思想體系有一個突出特徵,就是以陰陽五行說、天人合一論為基礎的表述框架,而以天人感應論為基本的宗教神學內涵。在早期儒家那裡,系統的宇宙模式理論是不具備的,這使得儒家道德學說與禮樂制度的合理性缺少自然法則的支援。正是透過有意識地吸收道家解釋自然與歷史的宇宙法則,來建立儒學形而上的支援系統,董仲舒為儒家學說構建了完善的理論框架。換句話說“新儒學”就是在傳統儒學上不斷地吸收完善而形成的。
三、儒學與新儒學的各自的特點
傳統儒學的特點:“禮治”主義 儒家的“禮治”主義的根本含義為“異”,即貴賤、尊卑、長幼各有其特殊的行為規範。只有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各有其禮,才能達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的理想社會。國家的治亂,取決於等級秩序的穩定與否。儒家的“禮”也是一種法的形式。它是以維護宗法等級製為核心,如違反了“禮”的規範,就要受到“刑”的懲罰。“德治”主義 儒家的“德治”主義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這種教化方式,是一種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恥辱而無奸邪之心。這是最徹底、根本和積極的辦法,斷非法律制裁所能辦到。“人治”主義 儒家的“人治”主義,就是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並可以有很複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從這一角度看,“德治”主義和“人治”主義有很大的聯絡。“德治”強調教化的程式,而“人治”則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種賢人政治。由於儒家相信“人格”有絕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礎上便發展為“為政在人”、“有治人,無治法”等極端的“人治”主義。董仲舒新儒學的特點:大一統 中國“大一統”一詞的正式提出,始見於《公羊傳.隱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這裡的“大”字不是形容詞“大”,而是動詞“尊大”的“大”,“一”是元,“統”是始,“一統”就是元始,元始就是萬物(包括政治社會)的本體,“一統”的本義是指政治社會自下而上地歸依於一個形而上的本體,從而使這一政治社會獲得一個超越的存在價值。天人感應 天人感應思想源於《尚書·洪範》,從人身為一小宇宙的觀點出發,其學說認為:天和人同類相通,相互感應,天能干預人事,人亦能感應上天。以德治國 董仲舒吸取秦滅亡教訓,為了緩和地主階級和農民的矛盾,提倡德治,革除秦時的弊政,進行"更化"。他的"更化"思想,就是以儒家的禮義仁德來限制對人民剝削,維持和鞏固漢王朝統治階級專政。·········································分割線·········································· 據上所述,我想“新儒學”應該是後來人在不同時代的歷史文化背景下根據人們的需求而在傳統入學的基礎上加以完善或是演變而來的吧。
四、理學
理學:理學又名為道學,兩宋時期產生的主要哲學流派。理學是中國古代最為精緻、最為完備的理論體系,其影響至深至巨。理學的天理是道德神學,同時成為儒家神權和王權的合法性依據,理學以儒家學說為中心,相容佛道兩家的哲學理論,論證了封建綱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恆性,至南宋末期被採納為官方哲學。形成的歷史背景:宋初三先生胡瑗、孫復、石介的思想揭開了理學的序幕,而北宋中期的周敦頤、邵雍、張載從不同方面探討了宇宙、人生的根本問題,提出了理學的基本範疇,從而為理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胡瑗提倡“明體達用”,主張把儒家經典作為治理國家的根據;孫復作《春秋尊王發微》,為統一的封建國家作論證;石介倡言“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道,萬世常行不可易之道也”;他們的思想揭開了理學的序幕。所以綜上所述宋明理學的的特點大概可以概括為以下三點:
(一)宋明理學是思辯化的儒學
(二)宋明理學以倫理道德為哲學核心的儒學
(三)宋明理學世佛學化的儒學
回覆列表
宋明理學是高中歷史學習的重點篇章,我們可以透過以下特點,對宋明理學做出說明。
一、與先秦、漢唐儒學不同,宋明理學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哲學化。作為一種思想流派,他的儒學在哲學層面上,存在著不足。
宋代的理學家二程和朱子的“天理”、王安石和二蘇的“道”、陸象山和王陽明的“心”等。它體現著宋明理學家們融合創造的哲學智慧。
二、宋明理學是以倫理道德為哲學核心的儒學,從儒學自身發展來看,宋明理學作為哲學運動,它所強調的義理之學,是對於漢唐儒學的一種反動。表現出革陳立新之勢。
但是,宋明理學家所強調的義理,也有自己的特色。作為道德基礎的人性論、“存理去欲”的修養論,“格物”或“格心”的認識論,成賢成聖的境界論、由修齊而治平的功能論,均是以倫理道德為核心內容。
宋明理學作為新儒學發展的一個階段,它帶有明顯的佛道化的特點。吸收借鑑佛教與道教的形上學,建構儒學的倫理道德的新學;把佛教的禁慾主義思想吸收進來,把它作為理學的核心思想,並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慾”的道德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