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湯圓電影Vlog

    切記不可口不遮攔,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外華人對某些話題比較敏感:婚姻,年齡,個人隱私等等。跟外華人講話時切記看著對方眼睛,不然你會被認識不禮貌。至於話題切入點,可以選擇類似於天氣這種不痛不癢的問題。下面是我在網上找到的一些例子。 自從中國國門開啟之後,華人到外國去,外華人到中國來,越來越多的華人有機會與外華人接觸和交往.在此背景下,同外華人在一起應該聊一些什麼呢?筆者認為,大致要遵循以下三條原則. 第一條:要選擇外國地喜聞樂道的話題. 不論是哪一國家的人,對諸如體育比賽、文藝演出、電影電視、風光名勝、旅遊度假、烹飪小吃等方面的話題,大都是感興趣的.談談這一類話題,使人輕鬆愉快,因而受到普遍的歡迎. 華人與不熟悉的人相處,喜歡談論天氣,或詢問外地人對本地風土人情的印象.例如,“你來這裡多久了?”“你在這裡生活得習慣嗎?”還有一個老辦法,就是從詢問對方籍貫入手,進而就自己所知引導對方談論家鄉的風光與特產.同外華人交談時選擇這些話題,均是可行的. 要強調的是,每個人的文化修養和志趣愛好不盡相同,同外華人交談時不能不注意這一點.劉淑靜是一名大學生,很喜歡未來學.她曾希望教自己英語的外藉教師評論一下《第三次浪潮》這部關於未來學的新書,對方卻告訴她:“我只喜歡歷史學,從不研究未來學.”於是,話不投機半句多. 常青是一位導遊,他帶過一個英國旅遊團,其中有位老先生十分難侍候.不論你介紹什麼,老先生都會蹦出一句“沒什麼了不起.”小常一點不生氣,反而熱情地向對方介紹起了中國的家庭關係,特別是老年人受尊敬的情況.老先生很愛聽,接下去就再也不為難他了.小常比劉高明之處,就在於他善於發現談話物件的“興趣點”,並且能夠“對症下藥”. 瞭解並尊重對方,是進行順利而有成效的交談的前提.眾所周知,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公務繁忙,來去匆匆,可是有一些中國記者卻經常能夠見縫插針地同“老薩”侃上一通.侃什麼呢?侃的就是他酷愛的集郵.一番神聊之後,記者的專訪也就同時完成了.他們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選準了話題. 第二條:要選擇中外雙方都熟悉的話題. 與外華人接觸和交往,如能找到雙方都熟悉的話題就等於找到了共同的語言,將大大地有助於彼此這間的理解和溝通.於人於已都可以揚長避短,發揮正常,至少也不會由於某一方所答非所問,而使人感到難堪. 詹姆斯先生是位計算機專家.他來中國講學,很受歡迎.有次在他的講座中間休息時,一名年輕的中國學者虔誠地問道:“請問挑戰者號太空梭究竟是因何墜毀的?”豈料詹姆斯好生尷尬,支吾良久說:“我實在抱歉,我不清楚……”原來這位專家是一個“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式的人物,對非專業的問題毫不關心.可見,與外華人交談,不要選擇人家不熟悉的話題.像那名年輕的中國學者的冒昧提問,實在叫人下了不臺. 如果外華人主動談起我們不熟悉的話題,我們應當洗耳恭聽,認真請教,千萬不要不懂裝懂,更不要主動同外國談論自己一知半解的話題.不然,非但不會給自己帶來任何好處,反而會損害自己的形象. 朱一凡在一家涉外賓館當服務員,一天她忙裡偷閒,同一位聯邦德國的鋼琴家拉開了家常.她告訴對方,自己很佩服德華人,德國的交響曲好棒.對方沒想到小朱這麼有水平,立刻對她刮目相看.她乘興往下說:“我最喜歡你們德國的柴可夫斯的《天鵝湖》也不是交響曲.小朱張冠李戴,班門弄斧,只能貽笑大方了.” 第三條:要回避外華人忌諱的話題. 鍾天舒在一家外國商社的駐京辦事處當秘書.有一天氣溫驟降,她見一位外國同事穿得單薄,便關照對方:“天特冷,您該加一些衣服.”那位同事平時對她極為友好,此刻卻哼一聲,便揚長而去.人家之所以知此,是因為鍾天舒選擇了“老外”忌諱的話題. 通常下列話題在同外華人交談時是不宜選擇的: 其一,過分的關心和勁戒.華人提倡關心他人比關心自己為重,外華人卻強調個性獨立,所以不能將中國式的善意的關心和勸戒施之於外華人,否則就會出力不討好.你問外國朋友:“吃過飯了嗎?”你跟他打招呼“您上街去?”你顯然是出於好意,在他看來卻是被粗暴地干涉了個人自由,心裡會說:“你管那麼多幹什麼?” 中國的售貨員被要求主動向顧客介紹和推薦商品,對“老外”來這一套可行不通.因為人家認為買什麼東西是自己的事情,別人管不著.我們萬一非跟外華人談論這種話題不可,則要儘量講得委婉一點.在語氣上特別要加以注意,少用祈使句,不要讓對方感到是在對他下命令. 其二,個人的私生活.同外華人交談,不得隨便詢問對方的年齡、婚姻、經歷、收入、住址以及其他家庭生活方面的情況.這類話題對華人來講習以為常,而在外華人看來,卻意味著打探個人隱私,動機不純.對外華人的服飾、住宅、傢俱、汽車等物品的價格、式樣和產地也不要予以評論,它們均與收入有關,亦屬個人隱私的範圍. 其三,令人不快的事物.衰老與死亡、討厭的甲蟲、慘案與醜聞、淫穢的故事一類的話題均系危害聳聽,格調低下,與外華人交談時不宜觸及.他們認為,談論這些“髒、亂、差”的話題既令人掃興,又不吉利.華人相見,往往要相互問候對方的身體狀況如何,但是最好不要同外華人談及這個問題,更不宜跟一位外國病人詳談他的病情. 南方某市的一位領導在一次會見奧地利客人時,興趣盎然地同外賓們聊起了烹調經.他說:“我馬上就要請你們品嚐此地名菜活殺魚,那燒好的魚端上來的時候,眼珠還一眨一眨的.它可是此地一絕呀!”誰想外賓卻不領情,人家馬上就表示了抗議,結果賓主不歡而散.事後瞭解到,這批奧地利客人是該國動物保護組織的成員.由於文化習俗的差異,他們把我們津津樂道的“此地一絕”,當成不能容忍的殘害動物的行為了. 其四,他人的短長.散佈小道訊息,評論同事的美醜、上司的好惡、女士的胖瘦、路人的衣著,都會被正派的外華人當作缺乏教養和不務正業.談論人際糾葛和他人的過失,也被視為無聊之舉. 王亞偉特別愛向領導打同事們的“小報告”,這一手使他頗受重用.當他調入一家合資企業不久,又向外方總經理如法炮製.人家根本不吃這一套,並且責問他:“你光盯著別人,自己的工作怎麼能幹好呢?”沒幾天,他就被解僱了. 對外華人的政治主張、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和個人愛好,不要妄加非議.當著英華人的面譏諷他們的女王陛下,告訴一位收藏家玩物喪志,都是失禮的. 應當指出,在交談中,一旦遇到外華人迴避或不願繼續的話題,切忌我行我素,而要立即轉移話題,必要時要向對方道歉. 上述幾條基本原則,僅供大家在同外華人打交道時參考.原則不是模式,重要的是在交往中靈活運用,因地因人制宜,這樣才能應付自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腦有一個網站打不開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