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諶人

    鮭魚洄游到它的出生地,特定的淡水河谷產卵,完成生命的交替繁衍,是自然界一大奇觀。

    鮭魚洄游到它的出生地產卵,也是自然界的奧秘,這是不可以改變的!

    隔在半路,鮭魚不會產卵,即使產卵也不會繁殖出幼魚迴歸大海。

    人們發現;不僅鮭魚的繁殖如此。海龜也是這樣,它一定要回到它出生的海灘才能下蛋孵化小海龜。中華鱘的繁殖也是這樣,它一定要從東海洄游到長江中上游金沙江段產卵繁殖。現在人們在湖北葛洲壩下長江段放歸了大量人工繁殖的中華鱘魚幼苗,至今還沒有發現生長成為成魚的記錄。

    鮭魚洄游產卵的歷程是極其悲壯的!

    每年10月,大批的鮭魚從太平洋進入淡水河道,逆流而上,歷時三個月不吃不喝,穿越800公里水道,奔向加拿大菲莎河谷,他們傷痕累累,滿身斑駁,用盡最後一絲力氣,產卵受精,然後死去。

    在逆流而上途中,有時它們要等待大水來臨才能接力飛躍龍門,一路上還要面臨狗熊的獵殺。那些狗熊知道鮭魚會來,他們早早就守候在河邊,等待這一年一度的鮭魚大餐。鮭魚成為了加拿大狗熊食物鏈的一環。

  • 2 # 小宇堂

    鮭魚和其他魚類,包括銀大麻哈魚和虹鱒魚,遊向上遊產卵,是完全出於繁殖目的洄游行為。熟悉的氣味將它們帶回出生地,完成生命的一個完整輪迴,產卵地是這些物種生命週期的起點和終點。

    上圖:繁殖季節的鮭魚往往會變成鮮豔的紅色,這可能是為了吸引異性。

    要了解如果不讓鮭魚回到產卵地,隔在半路,是否還能正常繁殖,那我們得了解一下鮭魚(當然還有其他魚類)的特性。

    “家”的味道——鮭魚洄游的秘密

    科學家指出,鮭魚等魚類的這種習性使得它們非常容易受到洄游旅程中環境改變的影響。科學家指出,某些魚類的內心深處對於出生地的記憶是每個水域特有的氣味。當魚成熟並希望產卵或繁殖時,它們會被這種“刻骨銘心”的氣味本能地吸引回自己的出生地。他們的身體必須要到具有出生地氣味的水域後才能達到繁殖的生理狀態。

    當這些品種的魚類性成熟時,它們會受到繁殖本能的感召。魚群必須向它們出生的河流上游洄游。在上游產卵的過程中,大量的雄性和雌性聚集在一起,使大量卵受精,這可防止掠食者消滅整個物種。上游水域較為平靜,為胚胎孵化和生長創造了理想的環境。大多數此類魚需要較長的孵化期。平均而言,鮭魚卵孵化需要三到四個月。而下游水域的狀況更加複雜,這會增加魚卵被消滅的風險。

    鮭魚是這種行為的最好例證,鮭魚既能夠在開放水域中找到出生的那條河流的入海口,又能夠在河流中定位找到上游的出生地。鮭魚可以到海中生活覓食數年,然後再返回它們出生的同一河流(有時甚至是同一溪流)產卵。其他洄游的物種可能也使用類似的機制,但很少有如鮭魚這般高的精度。

    科學家們對鮭魚是如何返回正確的產卵地尚未完全瞭解。但估計它們有一套關於位置和方向的資訊獲取方式,這類似某種形式的“地圖和指南針”,可用以導航。這些資訊很可能來自一系列環境線索,包括日長、太陽的位置以及其在天空中的角度,地球磁場、水鹽度和溫度梯度因素導致的光的偏振等等。但不管具體的機制是什麼,隨著產卵時間的臨近,鮭魚似乎有一種遺傳的本能驅動力,驅使它們朝向其出生地的水道的海岸線區域聚集。

    現在科學家們已經詳細地研究了鮭魚在找到河口後如何導航的細節:當鮭魚到達淡水水域時,它們找到正確支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嗅覺。

    1950年代開始的一系列實驗表明,當幼鮭進入Smolt時期(向下遊遷移的時期),就會變得對當地獨特的化學氣味特別敏感。成魚在試圖返回自己的家鄉時,在段嗅覺敏感性提高時期內獲得的氣味記憶,會被儲存在其大腦中,併成為重要的指示方向的線索。

    上圖:鮭魚從幼魚轉變為Smolt形態(向下遊遷徙的形態)。

    在一項早期的實驗中,在某條溪流中培養,然後在遷移時期轉移到孵化場的鮭魚,最後會回到孵化場,這表明了在魚類生命的轉型期中記憶烙印的關鍵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幼鮭可能會經歷數個烙印時期,包括在孵化期間和從卵石巢穴中孵化而出時。

    這個多階段的想法是有道理的,因為許多野生鮭魚在淡水中度過了一年多的時間,並且在長成成年鮭魚時已經在複雜的環境中遷徙了相當長的距離。相反,孵化場的鮭魚在更簡單的環境中留下了印記,這可能有助於解釋為什麼它們比野生魚類更經常四處“流浪”,即返回“錯誤”溪流(這可能是因為孵化場的特徵太少,記憶太模糊,說不定給孵化場增加點特色會有助於它們找到孵化場)。

    上圖:鮭魚(圖中是紅鮭)在海中生活階段是上面的青藍色,到繁殖季節就會變成鮮豔的紅色。

    特別區別一下:紅鮭(Oncorhynchus nerka)是鮭魚的一個品種,其實也並非總是紅色的。跟其它鮭魚一樣,繁殖季節才會變紅。它們可以長到2.75英尺,重5到15磅。據2010年資料,在阿拉斯加捕獲的鮭魚中,紅鮭的數量佔23.83%,重量佔28.27%。它們在淡水中生活1至3年後才遷移到海中,然後在海洋中呆2至3年,最後才回到河流產卵。 幼魚之路

    成魚在產卵後一週內死亡,留下孵化後的幼魚自生自滅。成魚腐爛的身體為成長中的胚胎創造了一個營養豐富的環境。幼魚孵化後一段時間喉部仍然會附著有卵黃為其提供營養,這消除了對食物來源的立即需求。一個月左右,幼魚就可以昆蟲為食,而在溫和的上游水體中昆蟲的數量很多。等幼魚不斷成長,遷移到更大的水體後它們就可以吃體型更大的獵物。

    上圖:國外水道旁邊設的魚類洄游通道。

    上圖:國內水壩的魚道設計。

    遷徙

    在上游產卵可降低幼魚遷徙的成本。因為不具備長距離游泳能力的幼魚可以在成長的過程中跟隨水流漂向下游,並逐步接觸和享用體型更大的食物來源,從而在自身身體成長的過程中“順流而下”,順風順水地完成一系列生理轉變。因此,鮭魚和其他魚類向上遊洄游,是一種非常順其自然地育幼策略。

    總結

    所以對於那些已經在自然的溪流中獲得了印記記憶的鮭魚來說,如果被隔在半路,它們永遠無法回到自己記憶中的那個地方,那麼它們就可能無法完成繁殖。由於它們找不到“出生地”的那個感覺,無法激發出它們繁殖的慾望。所以要保護魚類種群就要做好河流上的魚類洄游通道,並保證通道的正常工作並持續維護和改進(不是擺設而已)。這是我們人類在滿足了自己的利益之後能夠為自然做的一點點微不足道的考慮。

    上圖:國內部分魚道的概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surprise短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