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從臺詞到故事,從來沒有追求過華美,我所努力做的,是試圖直指人心,試圖繼承中國傳統文學中最優秀的因素。
我長大的時候是80年代初,讀物還沒有那麼多,《三國演義》和《水滸傳》擱在枕邊很多年,後來看了《西遊記》、《紅樓夢》,上大學的時候在中央戲劇學院姚莽先生那裡選修了《明史》和《金瓶梅》精讀,這就是我最早對中國古代文學的基礎認識。
在《水滸傳》和《三國演義》中,可以看到大量的明朝口語,上至皇上,下至潑皮牛二,裡面的人物虎虎生風,說出來的話猶如讓你親眼可見。
牛二:“你這刀殺人不見血,我不信,你去砍一個人我看看。”
楊志:“平白無故誰敢殺人?你不信找條狗來,我殺給你看。”
牛二:“你說的是殺人不見血,沒說殺狗不見血!”
楊志不耐煩了:“你不想買就拉倒,胡攪蠻纏幹什麼!”
牛二揪住楊志:“我偏要買你這把刀!”
楊志:“你要買拿錢來啊。”
牛二:“我沒錢,我就要你這把刀!”
楊志怒道:“我不給你!”
牛二:“來啊!是好漢就砍我一刀!”
楊志對眾人叫道:“大家都看見了,這流氓要搶我的刀,還要打我!”
牛二:“打死你又怎麼樣?”
寒光一閃,牛二下線了。
這一段對話像不像槓精?與今天毫無區別。
古裝劇經常有半文不白的語言出現,這種語言在中國古代是書面語,是士紳階層特殊身份的象徵,中國古人並不這樣說話。
我們看《紅樓夢》,那是清朝人寫的,裡面口語表達的利落,甚至髒話連篇。
我們看《水滸傳》,那是明朝人寫的,裡面的語言與我們有何差別?
包括宋徽宗第一次與宋江談判併購梁山的時候,天下第一反賊頭目和天下第一風雅皇帝選在李師師的妓院裡見面。宋江是冒充嫖客來的,宋徽宗皇宮床下竟有密道直通妓院,也真難為他搞這麼大一個土木工程。宋江的貼身保鏢燕青,大哥和皇上在外屋談判,他不敢偷聽,和李師師躲在裡屋,李師師卻不老實,非要看他的一身“好紋繡”。燕青不敢得罪她,脫下衣服讓她摸。結果李師師竟然摸得心頭火起,燕青心驚膽戰,又不敢逢場作戲,又不敢推開李師師。
這是全世界一流的戲劇場面,有暴力,有色情,有政治,而且很喜劇,所有的情節純用白描,宋徽宗雖然風雅,說話也絕不掉文,這才是中國的敘事文學具備的風采。
在中國曆朝歷代的語言變化中,動詞和名詞永遠不會變,變得永遠只有形容詞。像“我吃飯”三個字,幾乎萬古不易。
《大明風華》中的臺詞繼承的是明清白話小說的風格樣式,雖然不能望先賢於萬一,但一直在努力。
我印象比較深的是,我寫朱棣死之前眺望茫茫雪野,他已經知道生命走向尾聲,他應該有一句感慨。這個人一生英雄,死於馬上,既有欣慰,也有傷感,而且要一句話直擊內心。我花了兩週的時間,經常躺在床上閉目遐想,幻想自己便是人物,死亡就在眼前。胸中翻騰,這個滋味很難受,十日未得一句。後來有一天剛剛睡醒,開始認真思考,覺得胸口一疼,有一種巨大的悵然籠罩在心裡,幾乎透不過氣來,然後那句臺詞脫口而出。
朱棣:“人生真短,如此江山,豈不令人留戀。”
還有一次是寫宣德皇帝朱瞻基下線。他久病在床,晚上像龍一樣臥在大殿上處理公務,和他親近的大臣很難過,勸他回寢宮休息。
朱瞻基的臺詞要把久病在床的心態寫出來,要把三十七歲英年早逝的帝王,心有不甘的憤懣寫出來。我必須把自己還原到常年被病痛折磨的人的感受。後來這句臺詞出來了。
朱瞻基:“我終日昏昏沉沉,藉著大殿上這涼氣,才能清醒一兩個時辰,上天先用病痛折磨人,再讓人不懼怕死亡,若能一睡不醒,是我的福分。”
這段臺詞在現場的時候,亞文一開始是本能的拒絕,他和我一樣,要投入情感,當把這句臺詞念出來的時候,他覺得渾身疼痛,心情頹廢到極點。
猶豫了一下,他最後還是決定說這句詞。非要說這一句,否則這種心境永遠都不能調動全部的情感流淌出來。
還有一次描寫朱棣和朱瞻基的一次衝突,朱瞻基告訴爺爺他未來的政治抱負,第一件事就是否定爺爺的靖難之役。這兩個人既是爺孫,又是兩個偉大的皇帝。衝突結束之後,朱棣又心酸又欣慰。朱棣難過的是,他終將老去,他的功和過都逃不過歷史;他欣慰的是,小老虎已經初露鋒芒,大明朝後繼有人。等到朱瞻基出去以後,我拍了一個空蕩蕩大殿的鏡頭,只有老皇帝一個人坐在巨大的床上,呈現出老態,要有一句很好的詞給他。因為這種複雜的內心感受,完全依靠形體、燈光、表情還不足以充分展現,而且這句臺詞要極短,像人自己嘟囔了一句,在有意識和無意識之間。我大概寫了幾十句,最後選定了一句。
朱棣:“想喝酒了。”
不管別人覺得好壞,於我而言,滿口生香,可以反覆咀嚼其中的人生況味。
如果你細心,會看到這部劇中有最精準的,最質樸的,一刀可以斃命的臺詞,這些是心血所集。
像胡善祥做了皇后,去看喝醉的養母胡尚儀。原來寫的很長,刪到最後,真正拍攝的時候胡尚儀只有三句話,胡善祥一言未發。這三句話要把一個母親最熾熱的情感噴湧出來,要有一種血脈相連,思念痛入骨髓的傷感。
“我夢見你了。”
“夢醒了,就應該來找你。”
“我想你。”
我覺得思念也無非如此,千回百繞,柔腸寸斷。說來,便是這種心境。我也相信,自古至今,人和人之間的情感也不會改變什麼。那種思而不得,那種牽腸掛肚,那種悲天慟地,全在於作者去真實的觸控和進入到人物內心。
所謂“不瘋魔不成戲”,沒有一番“練字練句”的苦功,是不會得到飽含情感的語言的。所謂“接地氣”,我想應該是更接近於真實。這是我唯一的追求,如果能做到,善莫大焉。
說到題材,有人說這部劇是“瑪麗蘇”,可“朱家五子”佔據了四分之三以上的舞臺。有人把它定性為“偶像劇”,可劇中慘烈的戰爭、鄭和歸來的輝煌,帝王心事的蒼涼,遠不是偶像劇的框架所能包容的。
我幾乎無法為這部劇尋找一個對應劇目,也無法給予它準確的定位。
它不是網路上的“大男主”、“大女主”,又不是板著面孔說教的所謂“傳統正劇”,也不是《還珠格格》,《戲說乾隆》式的喜劇。它就像一個溫泉,觀眾可以自如的浸泡在那個世界中。我所期望的,是觀眾們可以充分享受這種新奇的、另類的觀劇體驗。
其實我真認為大明風華說話才是古人最正常的,最接地氣。雖然我們古詩詞文縐縐的,但現實人說話也不會每句話都如文言文。
《大明風華》從臺詞到故事,從來沒有追求過華美,我所努力做的,是試圖直指人心,試圖繼承中國傳統文學中最優秀的因素。
我長大的時候是80年代初,讀物還沒有那麼多,《三國演義》和《水滸傳》擱在枕邊很多年,後來看了《西遊記》、《紅樓夢》,上大學的時候在中央戲劇學院姚莽先生那裡選修了《明史》和《金瓶梅》精讀,這就是我最早對中國古代文學的基礎認識。
在《水滸傳》和《三國演義》中,可以看到大量的明朝口語,上至皇上,下至潑皮牛二,裡面的人物虎虎生風,說出來的話猶如讓你親眼可見。
牛二:“你這刀殺人不見血,我不信,你去砍一個人我看看。”
楊志:“平白無故誰敢殺人?你不信找條狗來,我殺給你看。”
牛二:“你說的是殺人不見血,沒說殺狗不見血!”
楊志不耐煩了:“你不想買就拉倒,胡攪蠻纏幹什麼!”
牛二揪住楊志:“我偏要買你這把刀!”
楊志:“你要買拿錢來啊。”
牛二:“我沒錢,我就要你這把刀!”
楊志怒道:“我不給你!”
牛二:“來啊!是好漢就砍我一刀!”
楊志對眾人叫道:“大家都看見了,這流氓要搶我的刀,還要打我!”
牛二:“打死你又怎麼樣?”
寒光一閃,牛二下線了。
這一段對話像不像槓精?與今天毫無區別。
古裝劇經常有半文不白的語言出現,這種語言在中國古代是書面語,是士紳階層特殊身份的象徵,中國古人並不這樣說話。
我們看《紅樓夢》,那是清朝人寫的,裡面口語表達的利落,甚至髒話連篇。
我們看《水滸傳》,那是明朝人寫的,裡面的語言與我們有何差別?
包括宋徽宗第一次與宋江談判併購梁山的時候,天下第一反賊頭目和天下第一風雅皇帝選在李師師的妓院裡見面。宋江是冒充嫖客來的,宋徽宗皇宮床下竟有密道直通妓院,也真難為他搞這麼大一個土木工程。宋江的貼身保鏢燕青,大哥和皇上在外屋談判,他不敢偷聽,和李師師躲在裡屋,李師師卻不老實,非要看他的一身“好紋繡”。燕青不敢得罪她,脫下衣服讓她摸。結果李師師竟然摸得心頭火起,燕青心驚膽戰,又不敢逢場作戲,又不敢推開李師師。
這是全世界一流的戲劇場面,有暴力,有色情,有政治,而且很喜劇,所有的情節純用白描,宋徽宗雖然風雅,說話也絕不掉文,這才是中國的敘事文學具備的風采。
在中國曆朝歷代的語言變化中,動詞和名詞永遠不會變,變得永遠只有形容詞。像“我吃飯”三個字,幾乎萬古不易。
《大明風華》中的臺詞繼承的是明清白話小說的風格樣式,雖然不能望先賢於萬一,但一直在努力。
我印象比較深的是,我寫朱棣死之前眺望茫茫雪野,他已經知道生命走向尾聲,他應該有一句感慨。這個人一生英雄,死於馬上,既有欣慰,也有傷感,而且要一句話直擊內心。我花了兩週的時間,經常躺在床上閉目遐想,幻想自己便是人物,死亡就在眼前。胸中翻騰,這個滋味很難受,十日未得一句。後來有一天剛剛睡醒,開始認真思考,覺得胸口一疼,有一種巨大的悵然籠罩在心裡,幾乎透不過氣來,然後那句臺詞脫口而出。
朱棣:“人生真短,如此江山,豈不令人留戀。”
還有一次是寫宣德皇帝朱瞻基下線。他久病在床,晚上像龍一樣臥在大殿上處理公務,和他親近的大臣很難過,勸他回寢宮休息。
朱瞻基的臺詞要把久病在床的心態寫出來,要把三十七歲英年早逝的帝王,心有不甘的憤懣寫出來。我必須把自己還原到常年被病痛折磨的人的感受。後來這句臺詞出來了。
朱瞻基:“我終日昏昏沉沉,藉著大殿上這涼氣,才能清醒一兩個時辰,上天先用病痛折磨人,再讓人不懼怕死亡,若能一睡不醒,是我的福分。”
這段臺詞在現場的時候,亞文一開始是本能的拒絕,他和我一樣,要投入情感,當把這句臺詞念出來的時候,他覺得渾身疼痛,心情頹廢到極點。
猶豫了一下,他最後還是決定說這句詞。非要說這一句,否則這種心境永遠都不能調動全部的情感流淌出來。
還有一次描寫朱棣和朱瞻基的一次衝突,朱瞻基告訴爺爺他未來的政治抱負,第一件事就是否定爺爺的靖難之役。這兩個人既是爺孫,又是兩個偉大的皇帝。衝突結束之後,朱棣又心酸又欣慰。朱棣難過的是,他終將老去,他的功和過都逃不過歷史;他欣慰的是,小老虎已經初露鋒芒,大明朝後繼有人。等到朱瞻基出去以後,我拍了一個空蕩蕩大殿的鏡頭,只有老皇帝一個人坐在巨大的床上,呈現出老態,要有一句很好的詞給他。因為這種複雜的內心感受,完全依靠形體、燈光、表情還不足以充分展現,而且這句臺詞要極短,像人自己嘟囔了一句,在有意識和無意識之間。我大概寫了幾十句,最後選定了一句。
朱棣:“想喝酒了。”
不管別人覺得好壞,於我而言,滿口生香,可以反覆咀嚼其中的人生況味。
如果你細心,會看到這部劇中有最精準的,最質樸的,一刀可以斃命的臺詞,這些是心血所集。
像胡善祥做了皇后,去看喝醉的養母胡尚儀。原來寫的很長,刪到最後,真正拍攝的時候胡尚儀只有三句話,胡善祥一言未發。這三句話要把一個母親最熾熱的情感噴湧出來,要有一種血脈相連,思念痛入骨髓的傷感。
“我夢見你了。”
“夢醒了,就應該來找你。”
“我想你。”
我覺得思念也無非如此,千回百繞,柔腸寸斷。說來,便是這種心境。我也相信,自古至今,人和人之間的情感也不會改變什麼。那種思而不得,那種牽腸掛肚,那種悲天慟地,全在於作者去真實的觸控和進入到人物內心。
所謂“不瘋魔不成戲”,沒有一番“練字練句”的苦功,是不會得到飽含情感的語言的。所謂“接地氣”,我想應該是更接近於真實。這是我唯一的追求,如果能做到,善莫大焉。
說到題材,有人說這部劇是“瑪麗蘇”,可“朱家五子”佔據了四分之三以上的舞臺。有人把它定性為“偶像劇”,可劇中慘烈的戰爭、鄭和歸來的輝煌,帝王心事的蒼涼,遠不是偶像劇的框架所能包容的。
我幾乎無法為這部劇尋找一個對應劇目,也無法給予它準確的定位。
它不是網路上的“大男主”、“大女主”,又不是板著面孔說教的所謂“傳統正劇”,也不是《還珠格格》,《戲說乾隆》式的喜劇。它就像一個溫泉,觀眾可以自如的浸泡在那個世界中。我所期望的,是觀眾們可以充分享受這種新奇的、另類的觀劇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