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閣畫眉太守
-
2 # 丫丫愛蝸牛
近年來,隨著郭德綱及其德雲社的相聲走紅,連帶著京劇、北京小曲、梆子等系列傳統曲藝都一起紅火起來。
其中北京小曲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曲藝,從明清就開始流行,而且名目繁多,色彩各異,在社會各個階層都有傳唱。新中國成立以來,因為各種原因,隨著唱腔和彈奏體系方法的失傳,北京小曲逐漸脫離了人們的視野,以至於瀕於危亡。而郭德綱透過多年的學習、收集、整理、再創作將已快埋沒的小曲小調透過相聲這個舞臺展現給了普通老百姓。在郭德綱的大力推廣下什麼大開場裡的小曲,返場小曲等那觀眾漸漸喜歡上了這些曲藝小曲。比如:《大實話》、《照花臺》、《大西廂》都讓觀眾們流連忘返。另外隨著岳雲鵬、張雲雷、張鶴倫、陶陽、郭麒麟等年輕相聲演員經常在相聲舞臺上演唱並在演唱中融入現代氣息,加強旋律的歌唱性。比如岳雲鵬的《送情郎》,經過重新改編填詞。歌曲更加婉轉動人,賦予了該曲全新的聽覺感受;再說張雲雷,從小就擅長太平歌詞,聲音婉轉溫柔有韻味,而他演唱吉他版的《探清水河》融入了流行元素更是一下子紅遍大江南北。正是因為郭德綱和其德雲社的眾弟子在傳統曲藝中增加了現代流行元素,加強了旋律的歌唱性,曲藝結構更富變化,才使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小曲小調紅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
-
3 # 使用者11905157991
因為本人太懶,所以沒回復,但可以藉著這個話題答覆下。
因為郭德綱對相聲有超前的理念,或者說德雲社的演員在說相聲時有超前意識。換句話說,德雲社的相聲未必是行業最好的,但一定是行業裡最時尚的。這就好比一個廚師燒菜未必最優秀,但是他的菜餚卻引領了顧客口味,開創了一種潮流。
於是郭德綱從傳統相聲裡挖掘出了太平歌詞,太平歌詞在當時已經近乎失傳,原因就是太單調沒什麼韻味,觀眾不愛聽演員也不愛演,慢慢的就失去了市場。
郭德綱藉助鼓曲戲曲的一些表演技巧,將太平歌詞大拆大改,使之重新回到舞臺,也打造了一個“太平歌詞老藝術家”張雲雷,當時才12歲。同時郭德綱也整理改編了大量傳統相聲,比如《西征夢》裡幫美國總統反恐、《文武雙全》裡文攤煎餅武包粽子、《黃鶴樓》裡的“超級瑪麗”賣包子、《賣吊票》裡的“一鍋年糕”……。郭德綱的這種創作改編手法是劃時代的,可以說就只保留了框架,其餘都是新元素。
大量的相聲從藝者也開始效仿這種技巧手法,湧現了許多優秀作品,這也給德雲社的發展帶來了壓力。實話實說,創作思路要比效仿難,再加上相聲行業獨特的特殊性。所以從2011年開始,郭德綱開始改變創作思路,陸續推出了《學電臺》《學小曲》《列寧在1918》…等相聲作品。這些作品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有大量的學唱,從鼓曲戲曲到小曲小調,比較有特色的就是“休洗紅”、“探清水河”、“拆西廂”…。
就拿“拆西廂”舉例,大家可以去網上搜索一下,一個是郭德綱的師父唱法,一種是岳雲鵬的徒弟唱法,還一種是苗阜的山寨唱法,三種形式自行比較便知高下。
為什麼德雲社的小曲會突然火?答案就是:德雲社一直在引領相聲潮流,郭德綱在有意識的培養觀眾的口味,同行可以模仿德雲社的表演形式,但是模仿不了郭德綱對相聲藝術的理解,那麼只要德雲社一直保持這種超前優勢,同行就只能在後面模仿學習。
-
4 # 靖逸軒主
德雲社唱的小曲,也叫北京小曲或是時調小曲,是北京民歌的一部分,也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曲藝形式,早在明清時期就廣為流傳。
舊社會有專門以唱時調小曲作為曲目進行演出的藝人,他們又分為幾種情況:第一:在青樓演出,也叫“窯調”,是青樓女子唱給客人聽的。第二,是一些走街串巷的盲人或是小女子唱的,被稱做“路岐人”。第三,就是在茶館,雜耍園子裡,專門唱小曲的民間藝人。
由於相聲的演出舞臺也在茶館,雜耍園子,經常與唱時調小曲的藝人同臺演出,所以老的相聲藝人基本都會唱小曲。但是小曲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作品普遍格調不高,甚至還有十分露骨的內容。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解放以後,以老舍,侯寶林為首的相聲改革小組,摒棄了這門藝術 。
德雲社的小曲,一開始只是在封箱演出時,由郭德綱帶著一群人唱,後來在演出返場時,也經常演唱。但是如今德雲社小曲的大火,要歸功於岳雲鵬和小辮張雲雷。岳雲鵬的《送情郎》,張雲雷的《探清水河》《照花臺》在廣大的相聲愛好者中引起強烈的反響。
特別是張雲雷吉他彈奏版《探清水河》,將古老的北京小曲與當今的流行音樂相結合,深受年輕人的喜歡,火的一塌糊塗,幾乎成了張雲雷相聲演出的必演曲目。
但是不可否認,這些小曲即使經過郭德綱的整理改編,依然有相當露骨的內容,這也是張雲雷演唱《探清水河》直接從二更跳到五更的原因。郭德綱的演唱,也只是唱到三更,然後跳到五更。《照花臺》的情況也類似。即使這樣,他們的唱詞依然廣受爭議。比如“又好比閻婆惜坐樓想張三”等 。
另外,在北京城也有一些專門發掘整理小曲的藝人,他們的演唱基本是原汁原味的北京小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搜尋出來聽聽。
-
5 # 老不鄭經
熟悉德雲社的觀眾,小曲兒小調都特別有韻味,有的是民間的小曲小調兒,也有戲曲裡的前段,也有二人轉的唱曲兒,如探清水河,岔曲《太平年》 蓮花落《王二姐思夫》 評劇《楊乃武寫狀》《劉玲醉酒》 京劇《叫小番》《未央宮》 河北梆子《叫小番》 西河大鼓《潘楊頌》 東北大鼓《勸妓女》《劍閣聞鈴》 東北小曲《大實話》《送情郎》 太平歌詞《韓信算卦》《白蛇傳》《單刀會》《勸人方》《骷髏嘆》《七月七》《鷸蚌相爭》《太公賣面》《秦瓊觀陣》《打黃狼》《文王卦》《餑餑陣》《五龍捧聖》《層層見喜》《孫龐鬥智》《擋亮》 《照花臺》 ......太多了,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現德雲社最火的小曲兒要數張雲雷的探清水河,張雲雷的吉他版《探清水河》被網友傳到抖音上,讓他一炮而紅,郭德綱稱他是著名抖音表演藝術家。有人說郭德綱把《探清水河》送給了張雲雷,把《送情郎》送給了岳雲鵬,把《大實話》送給了郭麒麟,仔細想想確實有理,這都成了這幾位的壓軸唱段。若是哪位弟子能把《叫小番》唱紅,就有能耐了。
現在年輕人喜歡相聲的不多,喜歡小曲兒戲曲的更不多,但是在郭德綱火了以後,很多年輕人開始喜歡相聲,喜歡戲曲,喜歡民間小曲兒小調,這也是拖郭德綱的功勞。
有很多其他相聲團體也學德雲社的各種小曲兒,但是水平相比德雲社,無論是韻味還是唱腔技巧,差的不是一星半點,可以參考萬老師的拆西廂,跟鬧著玩兒似的。
回覆列表
因為在有德雲社之前,我們幾乎沒有接觸過鼓書和小調,更沒有在相聲中欣賞過。主流相聲從未涉及過。德雲社的小曲給人耳目一新的感受,更何況小曲也屬於傳統文化的範疇和內容。在民間,這是有著相當生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