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龍春華親子實踐課堂
-
2 # 揹包包大人
控制情緒不容易,尤其是在精神高度緊張、心理負擔過重的情況下。孩子遇險,家長一定經歷了一番強烈的情緒波動,有些家長就會由緊張轉為憤怒,從而控制不住自己對孩子下手。其實他的內心並不想這樣做,只是已經形成了由激動到憤怒再到發洩的固定模式,孩子成了這個過程的犧牲品。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大腦有三層:第一層也是出現得最早的那一層,是爬行動物腦,它控制我們的身體運轉;第二層是哺乳動物腦,它控制我們的情緒情感;第三層是最後出現的,是人腦,它才是思考和理性的大腦。正常情況下,人腦占主導地位,它兩層是隱藏在幕後的。但遇到緊急情況的時候,那兩層腦就會接管控制權,這個時候我們就可能變成發怒的獅子,甚至是隻想咬人一口的蛇。從進化的角度看,這其實是人類的一種自 我保護機制:當原始人在森林中突然看見一隻老虎,根本沒有時間去思考,這個時候他的哺乳腦會讓他恐懼緊張,爬行腦接到訊號會讓它血壓上升、腎上腺素分泌增多,隨時準備逃之夭夭,這個時候還能停下來思考,顯然是來不及的,除非你受過專業訓練。像預防火災、地震時需要對普通百姓進行緊急情況演習,就是在訓練普通人遇到這種災害時的正確反應和應對方法。如果沒受過訓練,遇到情況時就只能憑本能反應,很難做出正確的選擇。
所以要學會控制情緒,光看書是沒有用的,這需要自我訓練,傳統的說法叫“養性修身“。關鍵是控制遇到事情時的“第一反應”。孩子顯然並不是“老虎”,對我們不會有傷害,在受到孩子刺激時,第一反應不應該是憤怒,而應該是想到結果:
把 刺激-反應-結果 的模式轉變為 刺激-結果-反應
做任何反應前如果能先想一下後果,你的反應就會改變。
我們天天跟孩子在一起,對孩子的態度也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當對孩子的一些看法已經根深蒂固,我們還需要改變對孩子的認知,重新發現孩子身上的美好,這個時候他們就不再是那個令我們頭痛的小惡魔,而是正在成長的小天使。對孩子的態度,也會在關鍵時候促使你產生正確的或不應有的反應。
發現孩子,控制自我,雖然做起來比較難,但它是惟一正確的選擇。
回覆列表
上週天,我們帶小龍去懷柔玩。那裡泉水潺潺,懸崖峭壁,樹木蔥蔥,鳥語蟬鳴……美不勝收。在山腳下有一個池塘,一些大孩子撲通撲通就跳了下去,互相打起了水仗,嬉笑聲盪漾在山澗。
小龍見他們玩得那麼盡興,也想脫掉衣服去池塘裡玩。於是,我把他的衣服脫掉,他便玩起了水,他先坐在石頭上,兩隻腳啪啪地蹬水,蹬得水花四濺,他又嘗試著趟水深的地方,把整個身體都埋進水裡,玩得不亦樂乎。
下午有一個小朋友見小龍玩得這麼開心,也把衣服脫掉,一起玩了起來。沒想到,玩著玩著,他一個重心不穩,嘩的一下掉進了水裡。我飛奔過去,一把抓住他的手,把他拉了上來。我還沒反應過來時,小朋友的媽媽就將他從我手裡接了過去,一邊忙著給孩子喝水,一邊不停地責備道:“你怎麼就掉進去了呢?”
這有些出乎我的意料, 我以為媽媽會立即給孩子一個擁抱,會焦急地問“孩子,有沒有事啊”,沒想到,孩子不停地喘氣,媽媽卻不停地責備“你怎麼就掉進去了呢”。
聽著媽媽的話,我那顆還未平復的心又膨脹了起來,也許她只是口頭禪,可是,孩子剛經歷了一場膽顫心驚的危險,內心已足夠恐懼,不但沒有得到安慰,反而還受到責備。
這讓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幾年前聽的一場講座。那位老師當時講了自己的一個親身經歷。
有一天,她去商場購物,意外發現一個小女孩坐在地上哭,她好心地囑咐孩子不要亂走,站在那裡等媽媽。為了防止意外發生,這位老師一直站在旁邊跟小女孩一起等媽媽的到來。
過了一會兒,有一個婦女果然急匆匆地趕了過來。讓那位老師沒想到的是,那位媽媽一看見小女孩就破口大罵道:“叫你不要亂跑,不要亂跑,你非到處跑。”還一邊說,一邊揚起手在女孩屁股上“啪啪”兩巴掌。那個小女孩哇的一聲大哭了起來,那哭聲包含著“恐懼”與“委屈”。
“媽媽,你知道我為什麼不會滑下去嗎?”兒子扭過頭來問我。
“不知道啊!為什麼?”小龍的問話打斷了我的思路。
“媽媽,你告訴我下面的石頭滑,但我兩隻手緊緊地扶住石頭,所以,我就不會滑下去。”
聽著小龍的話,我在欣慰之餘,更多的是感到慚愧,我只告訴了他下面的石頭長了青苔打滑,要小心點,卻並沒有告訴他要怎麼保護自己,好在他自己想出了保護自己的方法。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誠然,天下父母愛孩子的心都一樣,滿滿的愛一直在那裡,有增無減。可是,我們滿心的愛透過嘴巴說出來以後,卻變成了傷害。
這種傷害性的話語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比如,當一個孩子感冒時,很多媽媽就滔滔不絕地說:“讓你多穿一件衣服,讓你多穿一件衣服,就是不穿,現在凍感冒了,活該!”……
媽媽說這些話也許是想表達自己的關心、擔憂以及恐懼,希望孩子改正,但這些話都是從自己的立場出發,並沒有真正地考慮到孩子當時的需求。當孩子溺水、走丟或者感冒時,他的內心充滿恐懼,也十分脆弱,最希望獲得的是媽媽的安撫與愛,而不是責備。
對他們來說,聽到媽媽的這些責備話語實際上比感冒還難受。即使孩子心理很清楚媽媽那是擔心自己,但他的內心仍然會受傷。所以,父母滿心的愛一旦經由嘴巴說出來,就變了味,變成了傷害。
經常被指責的孩子容易被打上自責、缺乏自信、不安全和受傷感的烙印,而這些烙印將使他沒法成為成熟、獨立、自信的個體。
在他的人生中,哪怕只出了一點點小事,他都會不停地自責,覺得都是自己沒有做好。因為自責,他長大後做事就容易畏首畏腳,不敢去嘗試。像孩子遇到危險的這種指責,還會讓孩子混淆愛的含義,更不知道怎麼來表達自己內心滿滿的愛。無論是對配偶,還是對孩子,很大程度上都不知道怎麼正確來表達自己的愛。
也許很多父母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言語會給孩子帶來這麼大的傷害,但言語的力量是巨大的,“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媽媽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多注意孩子的需求,多注意的措辭,多給孩子一些欣賞、多給孩子一些肯定,多一些愛;少一些指責,少一些否定,努力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