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
2 # 浩漢防務論壇
T-50戰鬥機是作為T-10專案和冷戰前,冷戰後,蘇俄一系列胎死腹中的優秀戰機的技術結合成果。T-50的出現,標誌著美國隱身戰列的擁有隆斷時代已經徹底結束,T-50旨在與F - 22在傳統的超視距和視距空戰中競爭。為此,T-50擁有F - 22的隱身、超音速巡航、推力向量、高度整合的航空電子裝置和一套強大的主、被動感測器所獨有的第五代戰機關鍵特性,並且在超音速巡航和機動方面,先進的氣動設計和卓越的推力/重量比效能以及與先進的數字飛行控制系統整合的三維推力向量使得T-50具有更明顯的空戰能力優勢。 高敏捷性和滯空時間是T-50的設計特點,這使得T-50在作為戰鬥機使用時,還可以同時作為和米格-31一樣的攔截機進行使用,大翼面全動邊條的設計使得T-50獲得了恐怖的爬升能力,襟翼雷達的安裝,讓T-50戰機在最大程度最佳化外形的情況下,保留了較強的全向探測能力,這極大程度的彌補了T-50在設計時,沒有AESE,EODAS和EOTS的缺點,並使得T-50具備足夠的電子戰能力。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應對蘇-35側翼的擴散,日本很早就在尋求獲得F - 22A猛禽的方法。南韓國防部的公開辯論表明,可以碾壓蘇-35的F - 22A也是很好的選擇。而當T-50也有擴散的風險後,一切的採購計劃都變得蒼白。南韓停止了對F-22A採購計劃的商議,並同時開發KF-X戰鬥機。而日本,也在心神驗證機成功試水後,在5月份成功的和美國洛克希德馬丁簽訂了F-3戰鬥機的研發計劃,只求集F-35和F-22之長,避兩者之短,以獲得最強的應對機型。
-
3 # 魂舞大漠
最大的問題在於沒問題,總想造得更好,只是遷延日久遙遙無期。俄軍說不要了,真地不要了嗎?沒得挑來沒有選,已經編上軍號蘇-57,就等它成熟了入役,2017可能是不成了,那就2018,乃至2019,反正已然等了很多年,再不差這三年二年。猶說放棄掉,只能說給航空人一壓力,提下意見,意思甚清楚,也明白,這樣的T-50不是空軍想要的蘇-57,一句話,你得弄熟了它,從中世人也可以見之,現在的蘇-57技術狀態還尚有欠缺,遠遠達不到入役的標準,那會是什麼呢?是顛覆性的技術缺陷,還是某一項效能不具備?俄軍方說得不到位,航空人也沒吱聲,自家孩子黑不得。噫,真是可奇哉怪也,研發已是多年的四代,到了掀鍋的時候,卻說不熟欠火侯,不少外媒也一直嚷嚷,隱身能力不足,彈艙從來沒有開啟過,等等,也許理上一理,就會明白,俄軍不是不要,而是在等著一架成熟的蘇-57戰鬥機早日飛上藍天。
▲拍扁的蘇-27。這句熟語成為黑蘇-57的口頭禪,當你觀察這張圖的時候會發現,F-22也是拍扁了F-15呀,嘿嘿,有意思。所以不黑不黑,黑並不能把蘇-57給黑掉,氣動外形只要能遵照隱身設計就好,我們實事也看到,蘇-57做到了。現在黑得是蘇-57的尾部,以為如何了云云,說得有鼻子有眼,君不見新換裝的產品30發動機嗎?鱗片狀的尾噴口設計,正為隱身而來。又講蘇-57腹部一道深溝,就沒看到F35腹部那凹凸不平的樣子慘不忍睹?有人對蘇-57機體的鉚釘也多有意見,實驗機未完成塗裝之前不都這樣?
▲從未開啟過的彈艙。沒看見並不等於沒有對吧?講說沒有彈艙成笑話,你懂得,這完全是笑話。更有甚者,有說蘇-57腹部較薄無法設定,更是盲人摸象似地猜測了,蘇-57薄嗎?不薄的。相反,根據俄軍工的披露,是目前四代機中內建彈艙最大者。為什麼不開啟?有彈艙不開啟,可能掛架設計出了問題。F-22彈艙設計就很渣的,導彈未發射以前不能關艙門,先彈出去再發射,發射了再關上,這要暴露多長時間?有鑑於此,俄軍工人在這個上面不得不花費一點心思,爭取早日過頭。由此可見,距離成熟確實有待時間。
▲印度真不要了嗎?現在買慣了美國軍火的印度,變得很任性,動不動就耍態度,弄得俄羅斯也產生了小情緒,媒體給三哥講,不買不要緊,那你去買中國的殲-20好了。殲-20當然,呵呵,買F-35可以,只是得站到長長的一大串隊伍後面,買到手更不知猴年馬月。說不要,等得不耐煩,無非想催一催進度,已經等了太久,交付無期。憑蘇-57現在的樣兒,恐怕還得等個三年五載,之所以高調說2019年入役,也有明顯安慰印度的意思,再等等就好了,你不要著急。科學實驗嘛,著急有啥用,對不?
回覆列表
T-50最大的問題是--它實在算不上五代機
T-50--目前俄羅斯已經給予其正式編號蘇57--是俄羅斯研製的第五代戰鬥機,預計在今年將正式服役。前一陣尚未完成定型的蘇57還到敘利亞裝了一把逼,然後趕緊就撤了,實在是很刺激。
與F-22、F-35和殲20相比,蘇57有一些不足之處,其最大的問題就是隱身效能不足,而隱身效能是五代機最重要的特徵。
蘇57隱身效能不足既是俄羅斯技術水平的不足,又是因為其設計師對隱身效能重視不夠,蘇57的研製思路還是以超機動為主。蘇57隱身效能不足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直筒式進氣道。蘇57採用了直筒式的進氣道,對發動機葉片的遮擋效果不好,而進氣道是戰鬥機正面最大的雷達反射源。F-22、F-35和殲20都採用了S型進氣道,對發動機葉片的遮蔽效果較好。
從蘇57正面看過去,暴露的發動機葉片一覽無餘
二是內建彈艙設定不合理,使得蘇57以外掛的形式攜帶武器。典型的五代機都要求武器內建,一是為了減少雷達反射面積,二是降低氣動阻力提高飛行速度。蘇57也設定了內建彈艙,其前後兩個彈倉縱向分佈在吊掛的發動機及進氣道之間。由於蘇57繼承自蘇27的升力體+吊掛發動機的整體佈局,使得其結構強度偏弱,尤其是內建彈艙那個位置的大開口結構進一步降低了機體強度,使得內建彈倉的合理性存疑。目前俄羅斯方面尚沒有釋出其使用內部彈倉的畫面,而蘇57更多的是以外掛武器的形象示人。
三是蘇57機體表面工藝細節粗糙。F-22、F-35和殲20的機體表面工藝相當精湛,給人以油光水滑的感覺,而蘇57的工藝比較差,機身裸露這大量的鉚釘、接縫,發動機的外殼也直接裸露在外,這樣的工藝水準對整體隱身效果影響較大。殲20的總師說過,隱身戰鬥機的研製要從每一個鉚釘開始。
蘇57機體工藝細節,跟狗啃的差不多
綜合網路上的訊息,蘇57正面雷達反射面積在0.5平米左右。典型的第四代戰鬥機的雷達反射面積在3-5平方米左右。如果其他因素不變,雷達最大探測距離與RCS的四次方根成正比,如果一架典型四代機(3平米)被對方雷達截獲的距離是120公里,那麼蘇57的被截獲的距離是77公里,隱身效果沒有想象中的大。
連印度阿三都不想再往蘇57這個坑裡跳了,可想而知蘇57到底是個什麼貨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