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麻辣一加一
-
2 # 看遍山川
徐茂公在民間評書《隋唐演義》裡是個“牛鼻子老道”,屬於諸葛亮、吳用式的軍師人物,羽扇綸巾掐指謀劃,這個形象和實際差異太大,所以徐茂公是歷史演義小說裡被歪曲地最厲害的一個,所幸還算是個正面人物。
徐茂公原名徐世績,字懋功,民間傳說中喜歡稱他為徐茂公。徐世績十七歲就參加了翟讓的瓦崗軍,陣斬隋朝名將張須陀,搶奪黎陽倉,大敗宇文化及,開倉放糧宣傳瓦崗軍的主張,瓦崗軍受到饑民的熱烈擁護,兵力迅速得到擴充,一下子招收義軍二十多萬人。
就在瓦崗軍實力最輝煌的時候發生了內訌,李密斬殺了翟讓兄弟,瓦崗人心分崩離析從此走向下坡路,兵敗於王世充。
瓦崗軍各將各奔前程,當時徐世績佔領黎陽,控制著原屬李密統轄地區,在魏徵的建議下,李世績決定歸順大唐李淵。不過徐世績只向李淵修書一封,說明自己現在麾下所有土地人口都是原來魏公李密的,他不能拿別人的財產去投誠,為自己邀功,他只能先上報李密,再由李密自己獻上。
徐世績的做法深深地打動了李淵,認為李世績不背德,不賣主邀功,是真正的忠貞臣子。當即任徐世績繼續統管黎陽,封萊國公,賜姓李,所以以後他被稱作“李世績”。負責經營虎牢關以東地區,有任免州縣官員的權力,充分體現了李淵對其的信任。
李世績也不辜負李唐,之後他連同李世民平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徐園朗,平叛洪州輔公祏,功勳卓著。
玄武之變後,李世民登基,李世績避諱改名“李績”。貞觀三年,李績任通漢道行軍總管,配合定襄道行軍總管李靖取得“定襄大捷”,平滅了唐王朝在北部的重患東突厥汗國。李績鎮守幷州北部邊境長達十六年之久,唐太宗頗有感觸地說過,當初隋煬帝不懂得啟用良將守邊,只知道修築長城,空耗國力,如今我委任李績震懾邊疆,突厥遠遁邊塞安寧,李績就是大唐的萬里長城。
唐高宗繼位後,拜李績為尚書左僕射,李績成了高宗不可或缺的股肱之臣,君臣相得益彰二十年。對於宮闈內事,李績小心謹慎,皇家家事一概不多過問。其中有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后向他諮詢的事,李績表示“陛下家事,不合問外人”。雖然後人對他“軟弱”的態度很有微詞,但皇家的事,無論成敗都最終難逃禍害,太宗託付李績的是社稷國事,李績的性格又絲毫沒有張揚,所以他保守謹慎的態度也就不奇怪了。
在高宗立後的問題上,正是作為實力派勳臣李績預設支援,高宗和武則天對他就格外親切,李績也沒有躺在功勞鈽上倚老賣老吃老本,他照樣為唐廷出馬效力。
高宗乾封元年,李績被任命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軍討伐高句麗。隋煬帝四伐無功,唐太宗親征鎩羽,高宗朝前後有蘇定方等名將多次征討空返,正值李績老將出馬,趁高句麗內亂,指揮有方,一舉解決了大唐東邊這個老大難問題。
李績回國後病卒,享年七十六歲,高宗舉哀輟朝七日,賜諡號貞武,陪葬太宗昭陵。
回覆列表
徐茂公是《隋唐演義》《興唐傳》等演義小說裡的文學人物,他的原型在歷史上確實也是存在的,即李勣。
李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為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名徐勣,後因功賜李姓,即為李勣。演義小說裡,也有叫徐績的,“勣”同“績”。
在演義小說裡,徐茂公是一位深諳謀略的“牛鼻子老道”,扮演著出謀劃策的軍師角色,而真實的李勣是一位有著傑出軍事才能的大將。李勣歷仕唐高祖、太宗、高宗三朝,出將入相,戰功卓著,為唐朝的統一和邊疆的鞏固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李勣在統一全國戰爭中的功勞武德三年七月,李淵派李世民領軍攻打王世充,當時王世充的太子王玄應把守虎牢,駐軍於滎澤、汴水之間,派兵來奪管州,李勣將其擊退,打通了通往河南南部的道路,對於兩線的戰局具有重要意義。
武德四年二月,李勣派左衛將軍王君廓引兵夜襲虎牢,降將沈悅作為內應,一舉攻克,生擒王世充的侄子王行本。三月,竇建德率兵來救王世充,李世民採用圍城打援之策,將敵軍誘入伏擊圈內,李勣等“奮擊,大破之,斬首三百餘級”。五月,虎牢決戰,唐兵擒獲竇建德,王世充也被迫投降。
武德五年和六年,李勣又隨李世民攻打竇建德的餘部劉黑闥以及割據在兗州的徐圓朗。特別是武德六年初,李世民回朝後,以李勣為河南大總管負責對徐圓朗的戰事,這年二月,擒斬徐圓朗,平定了兗州地區。
武德六年八月,輔公祏降而復叛,唐朝以李孝恭為行軍元帥,李靖為副元帥,統率李勣等7總管討伐輔公祏。李勣部為主力,先後攻破馮惠亮和陳正通的軍隊,並最終擒獲輔公祏,從而得以平定江南。
李勣在鞏固邊疆上的貢獻貞觀元年,唐太宗任命李勣為幷州都督,負責防範北方的突厥。
貞觀三年十一月,突厥來犯,唐朝以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李勣為通漠道行軍總管,與柴紹、薛萬徹等率兵10餘萬分道出擊突厥。
貞觀四年二月,在陰山擊敗突厥頡利可汗的李靖引兵與李勣會師於白道,李靖採用突襲的辦法大破額利可汗,頡利可汗率領殘兵想越過大漠北逃,李勣早已屯兵大漠邊緣以逸待勞,頡利可汗被李勣所阻,突厥的大酋長皆率眾投降,李勣俘獲五萬多人。
李勣在幷州總共鎮守15年,其間組織人力引晉水到幷州東城,稱為晉渠,使百姓們喝上了甜水,而在此之前,當地百姓和的井水都是苦澀的。
貞觀十五年十一月,薛延陀真珠可汗派兒子大度設率領8萬騎兵攻打已經內附唐朝的突厥李思摩部落,突厥人抵擋不住,走保朔州,派人告急。唐太宗以兵部尚書李勣為朔州道行軍總管,率領李大亮、張世貴等分兵出擊薛延陀。唐軍以少擊多,打了一個漂亮的殲滅戰。在這次戰役中,李勣作為最高指揮官,不固守成規,針對不同的敵情,採取靈活多變的戰術,充分展現了他的大將之才。
貞觀二十年,唐朝派李勣率兵往漠北與敕勒人合擊薛延陀。李勣來到烏德犍山,薛延陀大酋長梯真達官率部來降,咄摩支逃竄於荒谷,李勣派蕭嗣業前往招慰,咄摩支出降,這樣在漠北強盛一時的薛延陀部也被唐朝消滅了,唐朝的北部邊疆又獲得了較長的安寧時期。
唐高宗乾封元年,為了加強對高麗的進攻,又派年已74歲的老將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往高麗前線負責全盤的軍事指揮。李勣來到遼東後,急攻高麗西邊要害新城,新城人師夫仇擒其城主出降。
總章元年九月,李勣攻下了平壤城。高麗長期以來不修臣職,還經常聯絡北邊的強大部族如突厥、薛延陀、鞨靺等部威脅唐朝邊境,終被唐朝平滅。
以統一全國和鞏固邊疆上的戰功而論,李勣是唐朝前期僅次於李靖的帥才,唐高宗曾如此評價:“自李勣亡,遂無善將。”這是後來高宗在吐蕃內侵、唐將屢敗的情況下發出的肺腑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