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陳學長網際網路

      香甜餌的製作方法釣魚的好餌料:  注:河裡垂釣,因不同程度地投飼全價顆粒飼料,所以配製餌料時,除香甜原料、促攝物質之外,一般還必須摻對適量魚粉,方能適其慣常的口味。  魚類的感覺器官主要有五種: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它們都被魚兒用於攝食活動。據專家研究,魚覓食最主要是靠嗅覺。魚的嗅覺超常敏感,據說比警犬還要強數百倍甚至數千倍,這就是為何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暗夜垂釣,魚仍會頻頻咬鉤的原因所在。  以鯉魚為例,鯉魚不但嗅覺極好,而且味覺也十分發達。它的“探雷器”是由味蕾和某些神經末梢的紡錘細胞組成的,分佈在口腔、唇顎、鰓體、觸鬚、鰭條甚至整個體表上,感味能力頗強。除寒冷季節喜覓蚯蚓等高蛋白動物餌食外,一年中絕大部分攝食期內,鯉魚(尤其池塘鯉魚)主要覓食醇香的穀類、豆類以及甘甜的薯類等素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世世代代的攝食習慣已使它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條件反射,因此對餌物的香甜氣息保持一種特殊的鐘愛。古人云:“臨淵垂釣,必芳其餌。”“善釣者出魚於千仞之下,餌香也。”都講的是這個道理。  循其理,在製作餌料時,自然應以香甜味為好。另外,與喜食濃甜的鯽魚相比,鯉魚則喜歡淡淡的香甜餌。當然“濃”和“淡”絕不是以人的感覺為標準的,魚的嗅覺、味覺比人類強數百上千倍,若人聞過舔過覺得可以,對於魚來說可能就過於強烈了。有人採用過量的大麴酒和餌,拋餌後魚星迭起卻不咬鉤,其道理就在於嗅覺將魚兒聚來,味覺和嗅覺卻使魚受不了刺激而無法吞餌或吞而復吐,即“嗅酒香而聚,嘗酒辣而離”。有人為求其甜,過量摻對食糖、蜂蜜、奶粉、香精之類(以人的口感為標準),往往也會使魚因難以承受而棄之。  制餌時,適當加些香甜物質會增加誘力,但又不是任何香甜東西都靈驗。香甜味物質中,以天然原料為上品,合成香甜物質次之。天然香甜原料中,又以谷、豆、薯類以及其他植物類的天然氣味為佳,如炒芝麻粉、蠶豆粉、黃豆粉、麥麩、香油、麴酒、丁香、桂花等。合成原料中,有椰蓉、香草、菠蘿、香蕉等香型香精,以及香蘭素粉和某些中草藥等。這些東西的調配使用要根據不同情況加以區別,做到濃淡適度,氣味與適口性相統一,以及誘餌、釣餌有別(誘餌起到將魚誘來的作用即可,釣餌則使被誘來的魚產生強烈的吞嗜慾望。這一般要經過釣者反覆實驗才能取得切實管用的效果)。  日本學者認為,魚類的攝食過程分為激發期、搜尋期、啄咬期和吞嚥期等幾個主要階段,真正全面的魚餌應與魚類完整的攝食全程“對路”,魚在引誘劑導引下向食物遊動,然後在吸引劑的作用下,滯留在食物源周圍,激發劑激發魚兒開始啄食品嚐,最後在促進劑的作用下吞嚥並連續攝食。這幾個步驟中,最後一步最為重要。於是近幾年關於“促攝物質”的研究在中國廣泛地開展起來。隨之而起的專門從事生產垂釣餌料的新興產業亦如雨後春筍,方興未艾。促攝物質主要是由各種氨基酸、核苷酸、維生素、無機鹽、有機物等組成。由它們配製而成的“促攝物質”既不香也不甜,是無味的,然而它們卻是魚體內必需的、十分重要的食物成分,魚兒對它的攝取慾望極為強烈,“魚咬石頭”的實驗結果就非常典型地說明了這一問題。毫無疑問,這對“甘芳其餌”的傳統認識形成了一種挑戰,至少作為一個新的課題需要去詮釋、認識和尋找相對應的施釣方略。毫無疑問,在配製餌料時,除香甜之外,還應更全面地顧及其促攝功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運動後文胸出汗,需要清洗嗎還是曬一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