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17047267884
-
2 # 使用者5443769950533
水稻坐蔸即是水稻“赤枯病”,是水稻生產上常見的一種生理性病害。水稻坐蔸後對產量的影響很大,一般可造成減產10%~20%,嚴重的減產50%以上。
引起水稻坐蔸的原因比較複雜,往往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發病後防治見效緩慢。但是,防與不防產量明顯不一樣。那麼水稻坐蔸型別、症狀與防治措施,究竟有什麼特點呢?
一、坐蔸型別及症狀
水稻秧苗在移栽後生長狀況不正常,表現為稻株簇立,葉片僵縮變小。葉色返常,有的出現赤褐色斑點或呈赤紅色。生長停滯,分櫱很少發生,根系生長受阻等現象,通稱為坐蔸,有的群眾又稱之為“下澇”。
水稻坐蔸大體可分為以下幾類:
1、冷害型
多發生在爛泥田、深腳田、冷浸田、背蔭田,這類田因長期淹水,泥溫低,當遇連續低溫寡照天氣時,更加劇了秧苗坐蔸的發生。其症狀表現為栽後遲遲不返青,出葉分櫱遲緩,不長新根,根系老化、變軟,呈褐色或黑色,腳葉發黃,葉尖多伴有褐色針狀不規則斑點或葉尖乾枯。
2、缺素型
由缺乏某種營養元素導致秧苗生理代謝受阻而引起,主要是缺磷、鉀、鋅。症狀表現如下。
①缺磷的稻田,返青分櫱初期秧苗生長緩慢,遲遲不發蔸,植株變矮,新葉暗綠色,老葉灰紫色葉片直立與莖夾角小,鞘長葉短,根系細弱,軟綿,無彈性,分枝很少,根褐黑色,秧窩呈簇狀,葉片暗褐色,秧苗新根少,根系細弱;
②缺鉀的稻田,栽後一個月發病高峰,病葉尖出現赤褐色斑點,並從老葉向新葉擴充套件,形成赤褐色斑或條塊,有的品種葉色赤褐,不生任何斑點,全株變深紅,只有少數葉片淡綠色,不長新根,易成黑色甚至腐爛,缺鉀常與冷害併發,形成坐蔸,通常稱為生理性赤枯病;
3、毒害型
主要是土壤類還原性物質毒害根系所引起,多發生在長期淹水的深泥腳田,土壤通透性差的衝槽田、爛泥田、房前屋後的大肥田。這類田含有大量的未腐熟有機肥,因有機質分解或稻田地勢低、漬水,導致土壤中還原物質大量積累,如硫化氫、有機酸、二價鐵、甲烷等有毒物質毒害秧根,阻礙根系呼吸和養分吸收。症狀主要表現為根系變黑髮臭。
此外,由於栽培措施不當也可能引起水稻坐蔸,如深水栽秧、深水灌溉、秧苗栽插過深、栽瘦弱秧等。
不同的水稻坐蔸型別,其表現症狀和形成原因是各不相同的,但冷、毒、缺素引起的坐蔸又往往是相互影響、互為因果的。如低溫與毒害不僅削弱了秧苗的抗逆能力和根系活力,還影響土壤養分的活化和根系的吸收,從而造成植株缺素。
二、防治措施
防治上應採取因田制宜,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策略。
(一)預防措施
在培育壯秧的基礎上,應針對易發生水稻坐蔸的田塊和爛泥田、冷浸田等,著重改善秧苗的生長環境,淺水栽秧,淺插秧,並注意氮、磷、鉀、微肥的比例。
1、預防缺鉀缺鋅引起水稻坐蔸。施底肥時,注意氮、磷、鉀、鋅肥的比例,畝增施氯化鉀7.5公斤、硫酸鋅1.5-2公斤。
2、預防根部中毒引起水稻坐蔸。對於爛泥田、冷浸田等,可在栽秧前畝施草木灰50公斤、石灰15-20公斤,以中和硫化氫、有機酸等有害物質,提高泥溫,改善秧苗根部生長環境。另外這裡也特別建議搭配施用微生物菌肥“三炬粒粒金”,可以有效的改善田裡的土壤,提升水稻自身的免疫力,效果非常明顯。
3、淺水插秧。做到寸水活苗,淺水促櫱。深水、深插、泥溫低,影響秧苗對營養物質的吸收。故須實行淺水栽秧,以增強光照,提高水溫和泥溫,加速肥料分解,以提高根系的吸收利用率,促進秧苗健壯生長。
(二)治理措施
水稻栽後10-15天,秧苗難返青,新葉少或無新葉,不分櫱,根系褐色、黑褐色,少白根或無白根,秧苗矮小瘦弱,葉片失綠並有鏽斑,出現這些情況就屬赤枯病,應立即防治。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以促進秧苗早生快發,減輕危害。
首先要進行田間調查診斷,找出發病的主要原因。對於深腳爛泥田、冷浸田、大肥田,要立即排水薅秧,適當輕度曬田,以便引出漬水,降低地下水位,改善土壤通透性,提高泥溫,消除毒物,減輕毒害。同時要撒施黑白灰(草木灰:石灰=1:0.4)中和過多的有機酸等毒素。
對缺素田塊要及時補施缺素肥料。如缺鋅田要補施鋅肥,畝用硫酸鋅1-1.5公斤撒施,或0.5公斤兌水75公斤葉面噴施。另外,用植物生長素和微量元素等葉面噴施肥料進行葉面噴施1-2次,5-7天后秧苗即可恢復正常。
回覆列表
水稻坐蔸(農民常叫下牢)是指常發生在深、冷、爛、毒、缺素田的一種秧苗不正常生長狀況,如不及時防治,對產量影響很大,甚至無收。其症狀表現為:①冷害型。栽後遲遲不返青,不走新根,根系老化。該類多發生在冷浸田、冷水田、背蔭田。因長期淹水,土溫低,在連續的陰天低溫寡照天氣下更易發生坐蔸。
②毒害型。多發生在長期淹水的深腳田、土壤通透性差的爛泥田、房前屋後的大肥田。這類田塊產生大量的硫化氫、有機酸等有毒物質,毒害水稻秧根,阻礙根系吸收磷鉀等養分。症狀主要表現為黑根、黃僵根。③缺素型。因缺磷、鉀或某種微量元素造成。缺磷的稻田,秧苗葉片暗褐色,新根少,根系細弱,根褐黑色,秧窩呈簇狀;缺鉀的稻田,根系生長很弱,葉短而暗綠,老葉有赤褐色斑點,葉片易折斷,主葉脈發黃;缺鋅的田塊,秧苗心葉捲曲,不易抽出,苗期葉面出現失綠條紋,根短而少,葉片發紅。
一般硝田、冷浸田缺磷,死黃泥田、白鱔泥田缺鉀,碳酸鹽紫色土、大肥田及長期大量施用磷肥的田缺鋅。④瘦癆型。發生於沖刷嚴重的粗沙田、高?Y田以及熟化程度低的新改田。由於土壤氮素嚴重缺乏,其它營養元素也不多,導致秧苗栽後返青慢,症狀表現為葉片發黃,根系發育差,僵苗不發蔸。
由於坐蔸的原因很多,常常一塊田多種原因併發。因此,防治坐蔸應因田制宜,預防為主,針對病因,綜合防治。
1、完善排灌體系,做到能灌能排,實行淺水灌溉,及時排水曬田,增溫透氣,消除毒物。排水曬田時撒施草木灰,即能增溫,還可補充鉀肥。
2、培育壯秧,增強秧苗抵抗力。
3、適時淺栽,保證栽插質量,提倡半旱式栽培,防止坐蔸並增強蓄水抗旱能力。
4、正確施肥,增施磷、鉀和灰肥,補充微肥。不施未腐熟的有機肥,綠肥田要提早翻耕;提倡底肥畝施鋅肥1。5~2公斤,另外對已出現缺素坐蔸的稻田葉面噴施天達2116糧食型與磷酸二氫鉀等可速供養分,恢復稻苗生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