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卷卷觀影

    一部好的電影總會讓人百看不厭,在每次看完後都會有些新的感悟與體會。作為一個影視專業的學生,記得我第一次觀看這部影片是高中的時候,那時還是懵懂無知,僅僅明白了大致劇情,並未能有所深入思考。後來大學以後重溫了幾遍,發現裡面蘊含著許許多多的人生哲理。

    就如同片子的那些經典臺詞,句句觸動人心。

    “生命可以歸結為一種簡單的選擇:要麼忙於生存,要麼趕著去死。”

    “真正能困住一個人的,不是鋼鐵鑄就的牢籠,而是心中矗立的高牆。”

    “有些鳥兒是註定不會被關在牢籠裡的,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輝。”

    “希望是美好的,也許是人間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孩童觀影,我們懷著未知,絕大多數注意力都在劇情,為了先看懂故事發展,這是一種新奇。少年期間,我們對世界有了一些自己初步的認識。這個時候,我們會帶著自己的情感,投射於喜歡的角色,把自己帶入影片去感悟。人到中年之時,我們早已歷經歲月滄桑,這時我們有了自己健全的人生準則與世界觀,看的是電影悟的是人生。

    當人們的生活閱歷的不斷豐富,知識儲備的不斷增加,以及生活環境的一些改變,這一切都會導致你在不同年齡段,甚至是不同時間段觀影所得到的感受有所不同,當然一定要是如《肖申克的救贖》這種經典電影。

  • 2 # 懇懇小影視

    三歲一個代溝。每個人的生活體驗,看待問題的角度,都是不一樣的。每個人受教育的程度,生活的經歷也是不一樣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經歷的越來越多,每個人心智上都會有所改變。人生下來就有七種“原罪”:暴食、貪婪、懶惰、淫慾、傲慢、嫉妒和暴怒,這是人類一切罪惡和災難的根源,而人生就是一個“救贖”的過程,使靈魂得以淨化。監獄表面上是為你犯下的罪而受罰,實際上,你也在擺脫你的“原罪”。

    安迪表面上看是蒙寃入獄,但此片的宗教意義下,監獄卻是人生“救贖”的最形象化的體現。我們也一樣,在看完電影的時候總會想起一些自己的事,有的能夠彌補有的不能,所以在未來生活中,就更小心,在某個時候或許會更偏愛!也許每個人的救贖方法都不一樣,但是,你某個時候就在自我救贖!!

  • 3 # 等月亮的小李

    第一遍看熱鬧,第二遍看劇情,第三遍看道理,第四遍看人生,接下來還不知道要看幾遍。

    第一遍是上學的時候看的,那時候生活無憂,只知道追熱點,別人看什麼我看什麼,對於人生還沒有什麼明確的規劃與認識,純粹是小白一個。

    第二遍是剛畢業的時候,忙忙碌碌的找工作,但是人生剛剛開啟,還沒有什麼人生閱歷,只是年紀漲了一點,知道看事物不應該太表面,看電影也應該尊重一下導演,理清一下脈絡。

    第三遍是26歲左右吧,工作已經有一兩年了,挫折也遇到了一些,剛剛有點感受到生活的不容易,頭腦和身心都在快速的適應著成年人的生活,人生的閱歷正在慢慢的增加,思考方式也變得越來越成熟,看東西的方向也改變了,慢慢的有了自己一套處事理論,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觀,看問題也深刻多了,從電影中吸取了不少的人生哲理。

    第四遍是30歲之後了,婚姻,工作,人生觀,價值觀等等的一切,都經歷了巨大的變化,有如意,自然也有失意,人生在30歲後也基本固定了下來,似乎過著一眼望到頭的日子,覺得有點喘不過氣來。再看肖申克的救贖,發現在看的過程中,越發的能明白,人生沒有固定的結局,一切改變都不晚,相對於只有一次的寶貴人生,挫折又算得了什麼呢,自己的路只能自己走,走什麼樣的路,也只能自己決定。這部電影可以說是人生路上的一座指路燈塔,也許只有年紀大了,經歷的多了,才能越發的明白這部電影評分始終保持在歷史第一位的緣由,它所蘊含的深意,的確需要擁有一定的閱歷,才能體會。經典,永遠都是經典。

  • 4 # 朝海暖春

    這是一部適合很多人看的電影,自己也看過多遍。因為同一個人,在不同的階段,你都能看到一份希望,一份勵志,一份友誼,一份夢想等等。它給你帶來治癒,帶來奮鬥,帶來一些你當下所需要的精神慰藉。這才是這部電影的偉大之處,他能夠帶來希望,帶來一份救贖。

    人要麼忙著活,要麼忙著死。我們不也處於固有生活的監獄之中,但發現生活點滴之處的美好,追尋生活的意義,延續人性原本的善意和友愛才使得我們成為了人,不是嗎?

    安迪的救贖不是越獄,監獄只是一個具象的抽象化概念,世界和內心同樣是監獄,一切都是楚門世界,沒有幾個人能像安迪那樣,散發著光輝般的羽翼,救贖了自己。也就是當困境中重新想起安迪時,我們是樂觀的。

  • 5 # 候鳥女孩要遷徙

    就我個人,第一次看肖申克的救贖是在高二下半年,同桌帶來的紙質書《肖申克的救贖》,已經不記得為什麼看了,興許是因為好看、同桌力推、以前的影響……至於第一次看的時候,就一個字好,兩個字真好,三個字真好看……這是第一映象,安迪是個好了不起的人。

    第二次看啊,是在高復那年,當時班內同學私下開了講臺上的希沃電腦,那次就放映了《肖生克的救贖》,如果說紙質書帶給我的只是一想象的畫面,那影視版的則帶給我的是視覺的衝擊,安迪入獄時的惶恐不安,以及與瑞德交談時睿智……或是老布放飛傑克,以及最後的自殺……或是奮鬥一年取得高校文憑的湯米和後來的殘害……或是典獄長罪證公佈於世後被裝潢起來的那副刺繡,或是那就聖經條文……或是最後安迪的越獄,那個在臭烘烘下水道爬行、終於重獲自由的雨夜……或是最後的老友相見……每一個畫面,都一幀一幀清晰得向我們傳遞——希望。以及一些很細的場景,可以說是導演想讓我們看到的細節,好比說為什麼安迪越獄當晚要穿走典獄長的皮鞋?這同其出獄之後帶走的73萬美金和那雙程亮的皮鞋,以及熨帖的西裝,這都是他這些年該得的報酬,他只是帶走了自己所該得的東西,以及暗預已做好越獄的充足準備。

    第三次,是在大一,就是今年的寒假,讓我有了不一樣的思考與感悟。

    為什麼要叫肖申克的救贖,而不是安迪的救贖,這個救贖指的是什麼?為什麼安迪要建立一個監獄圖書館?並如何一步一步將其打造成為整個新西格蘭最棒的監獄圖書館?或者是會去了解美國四大監獄其中關押的犯人是什麼性別,以及這些監獄後來又有怎樣的遭遇?

    ……

    以後也會再看,只是不知道會有如何不一樣的感受。或許年紀較輕的時候,關注得只是一個點,但再大一些、老一些、有感悟一些,或許看的就是一條線啦!

    誰知道呢……

  • 6 # 書法事

    年輕時:越獄能越成這樣挺牛,

    中年時:越出來幹啥,還是裡面壓力少點

    我這歲數時:完全沒必要了,哪都一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判斷三極體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