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鐵錘文史

    泰伯是吳越地區的一個重要象徵符號。為了爭奪這個符號的歸屬權,無錫和蘇州打了不少年的筆墨官司,現在這兩個城市都建有泰伯廟,每逢正月初八,傳說中泰伯的生日,各家都會浩浩蕩蕩擺出一場體面的祭祀大典。

    據說泰伯是吳姓的鼻祖,也是所有蘇州人的祖先,因此在姑蘇地區倍兒有面子。

    為什麼大家高看泰伯一眼呢?因為傳說泰伯是個道德高尚的人,是一個脫離了低階趣味的人。

    泰伯奔吳,就是這一切的最好證明。

    歷史大概是這麼傳的,說泰伯是家裡的老大,按照上古的規矩,嫡長子是繼承家業的第一人選,可是泰伯這個人特別的孝順,特別的體察老爹的心思,知道老爹古公亶父喜歡小三子季歷,想讓老三繼承他們周國的家業,就悄咪咪的帶上老二仲雍南下千里,來到了江南,並且和當地的土著打成了一片。

    小三子季歷很爭氣,繼位之後打敗了北方野蠻的西戎,擴大了周族的底盤,還生了個聰明的兒子叫姬昌。沒錯,就是被商朝末代皇帝商紂王囚禁在羑里的那位八卦大師,周文王姬昌。

    武王伐紂的故事我就不用重複了。

    後來周族的人還來到南方尋找泰伯和仲雍,可是泰伯和仲雍早已經改換了吳越當地人的殺馬特造型,斷髮文身,左邊右邊一條龍,雙手比一個郭富城。

    總之已經不再遵循中原文化的禮儀,不可能再回去當官了。

    後來孔子對泰伯仲雍大加讚賞,動不動就拿出來表揚一番:看看人家是怎麼當大哥的,看看人家怎麼當老二的!我們現在這叫什麼混賬社會,禮崩樂壞!

    事實上,泰伯和仲雍,真的是為了禮讓三先,照顧小弟弟,才離開家鄉的嗎?

    未必吧?

    至少司馬遷就在史記裡面說是逃亡。為啥逃亡?混不下去才會逃亡嘛,沒有危險誰願意逃亡,不有病嗎。

    再說了,泰伯高風亮節,姿態那麼高,自己本家的國王都不願意做,為什麼要巴巴的跑到吳越這個蠻荒之地當領導呢?好草不吃啃驢蒿麼?

    所以在西漢之前,對於泰伯奔吳的真相,本來就是有很多種解釋和猜測的,只不過到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把孔子捧得高高的在,孔子既然稱讚泰伯是個高尚的人,純粹的人,一個脫離了低階趣味的人,那這個人肯定錯不了了。

    這才有那麼多的高帽子一頂接一頂的待在了泰伯和腦袋上。

    歷史的真相,或許沒有這麼冠冕堂皇,但是更加契合人性的醜陋與殘忍。利益是人類一切行動的根本動機,泰伯奔吳,一定是有直接的利益驅動,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無非就是逃脫家族內部的血腥爭鬥,在蠻荒之地開疆拓土,打出自己的一片天下。

    綜上所述,泰伯奔吳,一定有某種難言之隱,不論真正的理由是什麼,一定和泰伯自身的利益密切相關。

    至於什麼禮讓三先,孝敬父親之類的光環,說給幼兒園小北鼻聽聽吧。

  • 2 # 農民工歪說古今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搞清楚,泰伯是誰?通俗點講,泰伯是周文王的親大爺、是周文王之父季歷的親大哥!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生了三個兒子,老大泰伯、老二仲雍、老三泰伯。那麼,為什麼古公亶父最終卻將大位傳給了最小的兒子季歷呢?

    儒家的說法

    關於這個問題,儒家的說法是泰伯認為季歷賢德、更適合做君主,所以讓出了大位,自己前往了一個蠻荒之地,也就是後來的吳國。為了融入吳地,泰伯學著當地人一樣斷髮紋身,變成了“徹徹底底”的蠻夷併成為了吳地的統治者,此既所謂“泰伯奔吳”。儒家鼻祖孔子更是隔三差五地就吹捧吹捧泰伯一番:“看看周禮多好。兄友弟恭!認為弟弟賢德,哥哥連大位都讓給弟弟了。”

    太史公的說法

    太史公這個人雖然談不上有多麼“實誠”,但相對於後世那些慣用“春秋筆法”的史家,多少還是要“實誠”一些的。對於“泰伯奔吳”這件事,太史公在《史記》中用了“以避季歷”四個字!既然泰伯是主動讓位給季歷,那他避季歷幹什麼?而且還避到了邊遠的蠻荒之地?很顯然,太史公的意思很可能不是指泰伯給季歷騰位子,而是泰伯讓季歷逼得流亡的。為了躲避季歷,泰伯不得已才跑到了蠻荒的吳地,斷髮紋身、融入了當地人之中。只不過,彼時儒家已經佔據了上風,太史公不太方便說得太過直白而已。

    如果按照儒家的說法,泰伯與季歷兄友弟恭,是泰伯把大位讓給了季歷。那麼,有幾點問題就有些解釋不通了。

    泰伯為何要出奔蠻荒之地

    如果按照儒家的說法,泰伯與季歷之間兄友弟恭、泰伯連大位都讓給了季歷。那麼,他為什麼要出奔蠻荒之地?既然沒有野心,泰伯大可以像後來唐朝的讓皇帝李憲那樣留在弟弟身邊,順帶著還可以讓弟弟監視得到自己、不會胡思亂想,從而換來了自己的終生平安富貴。即便不就在豐鎬,在中原找個地方安頓下來,當諸侯也好、做隱士也罷,又有何不可呢?為什麼非要跑到蠻荒之地?

    泰伯在吳地為何又當上了統治者

    同樣是儒家的說法,泰伯淡泊名利、把大位讓給了季歷。那麼,他大可以找坐大山隱居起來當隱士。就算是去了蠻荒之地,泰伯如果沒有名利之心,也大可以在吳地隱居起來,不是嗎?可讓人奇怪的是,一個連周的諸侯之位都不要的人,跑到蠻荒之地居然又幹死了“領導”的工作!一個把大財團董事局主席的股份和職位讓給別人的人,居然跑到一個邊遠山區、四處兼併小廠並最終成立了自己的新公司,不奇怪嗎?

    綜上所述,儒家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不過就是孔二爺式的“粉飾太平”罷了。從人性的角度而言,泰伯既然在吳地當上了統治者,說明他並不是一個淡泊名利之人。這樣一個人,又怎麼可能主動把大位讓給他人?如果他真的是主動讓位之人,又何必勞師動眾跑到蠻荒之地去“開疆拓土”、當“山大王”?所以,所謂“泰伯奔吳”很可能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常見的兄弟爭儲、爭位,老大在政治鬥爭中失敗了,為躲避老三的追殺”被迫逃亡到了蠻荒之地。不死心的老大為了能夠東山再起,在蠻荒之地重開戰端,東征西戰、四處吞併,最終在蠻荒之地又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下!

    至於一些史料所謂泰伯後來以已經自己斷大紋身為由、拒絕再回故國就更加說不通了。斷髮紋身腦子和手腳又沒壞,有什麼不能回去的?很顯然,那不過就是儒家為了讓事件合理化而編造出來的藉口和理由罷了……乾隆帝容不下堂兄弘晳,周文王、周武王就能容得下泰伯的後代了?難道他們都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對於周天子而言,與其讓泰伯或他的後代回來添亂,倒不如將他們就地分封在吳地,換自己一個體面和省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建設銀行信用卡1萬元逾期4個月,每個月的逾期費用600元合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