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共甘淡泊

    那要看看孩子的年齡段,學齡期鬧點情緒可以透過講故事,來引導分散注意力,聽懂了來點小獎勵。主要是青春期的孩子,注意多溝通,切記男孩不要武力解決,他們的心智正一點點成熟,當然了,女孩更不能武力呦。

  • 2 # 了凡心療愈

    謝謝邀請,孩子很多時候是情緒的化身,他們不會刻意的壓制自己的情緒,會徹底的表達自己的情緒,因為他們不會受到社會倫理道德的約束,往往孩子的心境會很直觀的表現在他們的情緒上,比如說一個三歲的小寶寶在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的時候,會毫無顧忌的放聲大哭,這是他們訴求的真實表達,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的會壓抑這些情緒,所以對待孩子的情緒最好不要壓制,而是要弄清楚孩子情緒背後的訴求。

    小孩很喜歡吃甜食,頭腦懷念思考這個味道,於是命令身體做出不斷進食的動作,但是這時候媽媽出現了,理性告訴她過多的甜食不利於健康於是便會出手阻止小孩的這一動作,父母對孩子行為不滿的時候會收回他們的愛,孩子逐漸懂得他們需要積極關注的是以他們自己的行為為條件的。

    為了避免痛苦孩子就會主動拋棄他們自己真實的情感和願望,而只接納父母讚許的那一部分自我,最後變得越來越不瞭解自己,但是他們的情緒還在,如果情緒得不到疏導就會深入孩子的潛意識。而且在將來也越來越不可能成為一個心理和諧的人。 這就為後來的人格缺失埋下了伏筆,在18歲以前,也是孩子人格培養的關鍵期。

    如果家長不能正確對待孩子的行為和情緒, 比如控制慾強的家長,會無覺知的打壓孩子,那麼很多時候孩子就會刻意掩飾自己的情緒,最後導致喜怒無常,愛撒謊,自私自利等的性格特徵,等他們步入社會就會處處受到掣肘,事事不順心,但是又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只會用行動來表達這些壓抑的情緒,表現出一些很極端的舉動,使之不能很好的融入集體,人格就顯得異常,其實每個人極端舉動的背後是他們極端壓抑的情緒表達,任何一種舉動都是潛意識的情緒在作祟,弗洛伊德也曾經說:根本沒有謊言這回事,每個舉止的背後都是真實的表達。

    不能將自己的負向情緒傳遞給孩子,情緒是相當具有傳染性的,當家長帶著疲憊的身心從公司回來,因為不順心將情緒傳遞給孩子,這就是“踢貓效應”,孩子由於理解能力有限,會將這種情緒解讀為自己的錯誤所導致,長時間處在這種環境下的孩子就會產生自卑自罪的心理,這也是各種神經症的生髮的地方,比如社交恐懼症強迫症等。

    我也經常提到,那些叛逆的孩子成人以後, 其心理可能比那些乖巧孩子更為健康,因為他們在堅持自我表達自我,挑戰父母塑造的限制性信念,但這裡作為父母仍然有一個誤區,既然不能打壓孩子,那麼就放縱孩子,溺愛孩子,一切遷就孩子,並美其名曰:培養孩子的個性,那麼就走向另外一個極端,過猶不及了,因為孩子的思維還不成熟,如果父母不能好好引導就會導致“品行障礙”比如早戀逃學虐待霸凌說謊抽菸等等行為,作為父母這些行為是一定要嚴加管束的。

    此外當孩子被貼上標籤的時候,很奇怪的一點就是他們會不自覺的按照標籤來行事,以某種病態的方式來達到身心的統一,並按照標籤去行事,這在很多心理學的實驗中得以驗證,標籤會給他造成自己不可愛或無能卑賤的印象。那麼他將用畢生的時光去撕這個標籤去對抗這個印象,請不要吝嗇您的讚美之辭。請記住,對孩子的理解、尊重、寬容、接納、鼓勵和欣賞,是他獲得安全感和自信心的源泉,是他健康成長的基石,那麼他就將心身交付給你,成為你的朋友,不要辜負了這種信任,不要想著我要回應什麼,我要鼓勵什麼,只要讓他們相信,他們可以什麼都跟你講跟你分享,就可以了!

    家長要成為孩子人格的榜樣;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家長和孩子共同閱讀;和孩子一起面對他們生命中困難,讓他們明白,無論怎麼樣還有父母站在自己的一邊,守護著自己,那麼這樣的孩子,他們的心身是和諧的,等到他們成人以後,不必回過頭來,再花時間去療愈自己,花時間整合自己的身心,他們會將自己的時間跟精力花在征服外在的世界上,那麼他們所取得的成就也就更多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方讀書,男方工作,男的抱怨每次出去女方真的是想一分錢都不花,女方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