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滴逃逃

    資訊化戰爭是指發生在資訊時代,以資訊為基礎,以資訊化武器裝備為主要戰爭工具和作戰手段,以綜合整合和資訊控制為主導,在全維空間內透過精確打擊、實時控制、資訊攻防等方式進行的癱瘓、震懾和整體作戰。資訊化戰爭由於聚集了很多高精尖的現代技術,所以,有些國家又將它稱為高技術戰爭。它的主要特徵是:

    一、戰爭可控性強。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所有的政治家都希望戰爭按自己的設計進行,但以往的戰爭缺乏可控性。往往是戰爭機器一運轉,就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戰爭的程序和規模難以控制。而高技術武器裝備則是殺傷破壞力可以被有效控制戰爭手段,使戰爭具有一定的可控性,成為實現政治家政治目的的有效工具。高技術戰爭的可控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能有效控制打擊目的:隨著精確制導武器的出現,精確打擊逐漸取代“地毯式”的狂轟濫炸成為戰爭的最主要打擊方式。依靠精確制導武器的高命中精度,以前需要多次轟炸才能完成的作戰任務,現在只要一兩次的攻擊就可以達到目的,可以有效的避免波及周邊非軍事目標。

    2、能有效控制戰爭的規模:高技術戰爭情況下,高技術武器裝備精度高、威力大、作戰交通倍增,為了完成一個作戰任務無需再像以往那樣投入大量的兵力和武器裝備,可以有效的控制戰爭規模;另一方面,精確制導武器的高命中精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在戰爭中殃及非打擊目標,可以有效避免戰火外延和戰爭升級。

    3、能有效控制戰爭的程序:由於作戰兵器偵察範圍廣,打擊距離遠,高技術戰爭不再像以往戰爭那樣,從戰場的前沿到縱深逐次進行,高技術武器已經能夠透過對縱深重要目標的打擊,直接達成戰略目的,這樣也就避免了戰爭久拖不決,縮短了戰爭的程序,使戰爭能按計劃如期結束。

    二、戰場空間廣闊

    就戰場的空間形態而言,高技術武器裝備在戰爭中廣泛使用,極大的擴充套件了戰場空間,高技術條件下的區域性戰爭呈現出高立體、大縱深的特點,作戰空間空前增大。這主要以下幾個方面:

    1、從區域戰場向全球戰場延伸:高技術戰爭條件下,高技術武器裝備的射程和航程增大,武器裝備的遠距離作戰能力空前提高,洲際導彈的射程可以達到上萬公里,美國的B1、B2,前蘇聯的圖160等型號的戰略轟炸機,稻種都達到一萬公里以上,軍隊了遠端打擊能力。雖然一場區域性戰爭交戰雙方的實際接觸面積很小,但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都有可能成為戰場的一部分。

    2、從空中戰場向太空戰場延伸: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從此打開了空戰的大門。1957年,前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不造衛星,人類又開始把戰爭的觸角伸向了遙遠的太空。在數次高技術區域性戰爭中,軍事衛星已經發揮了巨大威力。目前,太空已經成為軍事爭奪最激烈的領域,軍事強國都把控制太空看作是贏得未來戰爭的必要條件。美國和俄羅斯更是成立了獨立的太空部隊:天軍。

    3、從有形戰場向無形戰場延伸:隨著各種電子技術在武器裝備中的應用,電子戰場開始走上戰爭的舞臺。電子戰是敵對雙方利用電子技術裝置進行的電磁領域的鬥爭,它以電子偵察和反偵察、電子干擾和反干擾,電子摧毀和反摧毀為基本內容,其目的是削弱、破壞對方電子裝置的正常工作,使其通訊中斷、指揮癱瘓、武器失擯、雷達致盲、最終推動作戰能力,它是現代戰場上奪取勝利的神經中樞。

    三、系統對抗突出

    軍事對抗從來就是一種系統對抗。在高技術戰爭中,這種對抗表現得更加突出。隨著高科技的發展,武器系統“一矛一盾”相互制約的狀況已經被“多矛多盾”相互制約的新特點所代替。武器戰鬥交通的發揮,不僅取決於其戰鬥部的殺傷威力,而且還取決於構成點頭體系的情報系統、指揮控制系統、通訊系統、資訊處理系統、機動系統、防護系統等各個子系統的共同作用。整個作戰體系的作戰效能不再是各個作戰系統效能的簡單相加,而是整體大於部分之各的倍增關係,特別表現為幾個關鍵性系統的效能之乘積。從武器裝備方面說,任何一種高技術武器裝備,如果沒有其它武器裝備的配合,無論它技術多先進,都無法完成作戰任務。從作戰方面說,隨著高技術武器在戰場的廣泛應用,各個戰場、軍事力量不現形是單一作戰,以多軍種、多空間一體為特徵的聯合作戰飛躍上戰爭舞臺,單兵種決定戰爭勝利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回頭了,只有依靠各軍兵種和各種武器系統協調一致的行動,才能獲得高技術戰爭的勝利。

    四、作戰樣式多樣化

    歷史表明,技術決定戰術,有什麼樣的軍事技術,就會有什麼樣的作戰方式,軍事技術的進步和武器裝備的變革必然推動作戰樣式的變化。高技術戰爭中,隨著大批高、新技術裝備的廣泛應用,出現了各種各樣的作戰方式:導彈襲擊式的精確戰、外科手術式的點穴戰、破壞結構式的癱瘓戰、非致命式的軟殺戰、指揮控制式的資訊戰、陸海空天電一體式的全維戰,此外,還有環境戰、太空戰、心理戰等。

    五、指揮控制自動化

    二戰後,由於武器裝備構造日益複雜,參戰軍兵種不斷增加,戰場日益擴大,戰場情況瞬息萬變,軍事資訊量空前增大,作戰指揮難度不斷增大,在極短的時間內,要對多種作戰力量、多種作戰方式實施有效指揮,發揮整體威力,沒有高度自動化的指揮手段,很難完成作戰任務。在這樣的要求下,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偵察技術、通訊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促進了軍隊自動化指揮系統的建立,把軍隊的指揮、控制、通訊和情報聯為一體,使軍隊自動化得以建立。這也是大家所熟悉的C4ISR系統。

    六、作戰消耗巨大

    從作戰保障角度看,高技術戰爭呈現出消耗巨大的特點,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1、武器裝備費用上升:由於武器裝備日益向自動化、智慧化、集約化方向發展,一件先進的武器裝備,往往集中了大量的科學研究成果,研製難度大,週期長,風險高。因此研究生產高技術武器裝備的費用和購置高技術武器裝備的投入明顯增加。如M1坦克為200萬美元/輛、“愛國者”導彈為110萬美元/枚、F15戰鬥機為5040萬美元/架……

    2、人員培訓費用增加:高技術武器裝備在操縱使用、維護保養、靈活運用和作戰協同等方面日益複雜,需要高素質的軍人來駕馭。正因如此,現在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軍隊人才的培養,使軍隊的文化素質不斷提高。

    3、戰場物資消耗增多:高技術戰爭也是高能耗戰爭,縱觀二戰後的幾次區域性戰爭,隨著戰爭的高技術性日愈明顯,其消耗也日益增多。以單兵每天平均消耗物資為例,二戰時是20公斤,越南戰爭時是90公斤,海灣戰爭時已經達到200公斤。

    戰場消耗巨大這一特點說明,高技術戰爭是以強大的綜合國力作為後盾的。沒有強大的綜合國力,軍隊的現代化無從談起;沒有強大的綜合國力,就難以支撐高技術戰爭。

    面對未來可能發生的高技術戰爭,必需從現在開始,在教育、經濟等各方面提升我們的綜合國力,為贏得戰爭作好準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要是銀行少給了顧客錢,顧客這筆錢還追的回嗎?